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将北伐进行到底 > 第四十三章 名垂青史胸中愿

将北伐进行到底 第四十三章 名垂青史胸中愿

簡繁轉換
作者:陈恶禅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3-08 10:40:13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第二日,虞允文拿出了对两淮乱局全套的处理方案。

第一,春耕为重,暂停募兵,张浚张相公你可别折腾了。

第二,不要发各军北上,粮食不够支持这么多人的,大宋的军纪大家也都知道,这一路行军,各地民生也都不能要了。

第三,驻扎在淮南东西两路最北端的靖难大军与东平军迅速调遣精锐兵马,平息祸乱。

当然,在私下里,虞允文给了另一个方案,将那些乱民全都扔到淮河以北,让他们去搅乱金国境内,也省了安置他们的麻烦了。

金国此次南征元气大伤,民生也是十分混乱,若是能以点带面,将整个中原地区搅乱,那最起码金国还得安生好几年。

当然,没有成功也没关系,反正宋国又没有什么损失。

赵构大喜过望,连连称赞虞允文乃是栋梁之才。并且当着众位相公的面透漏了口风,要让杨沂中为江淮、荆襄宣抚使,而让虞允文为副使。

虞允文有些猝不及防。

他万万没想到竟然能跟杨沂中作了政治捆绑,一时间竟然不知道如何应对。

因为这明显是因为江淮荆襄宣抚使掌管两大战区,位高权重,赵构实在是放心不下,想要派遣心腹杨沂中来把持这个位置,具体做事之人则是虞允文。

而且这个副使位置也很有说法。

这个职位并不能一言九鼎的主政,而且待上两年,事情刚刚理顺就得回到朝中当宰执相公,根本不可能做出什么政事来。

这番安排,堪称极具政治智慧了。

理所当然,这个消息不可避免的引起了轩然大波。

作为事件的中心人物,杨沂中自然得到了一大堆的弹劾。

但杨沂中属实是身经百战见得多了,平日里‘请杨沂中‘就没有停过,这点弹劾力度充其量就是毛毛雨而已。

父亲如此,身为儿子杨?就自然更不把这种小事当一回了。

事实上,杨?已经快要乐疯了。

这厮已经完全将父亲的嘱托抛掷脑后,元夕之后就没有再搭理过,一直跟在了辛弃疾的屁股后边,与主战派的文人士子厮混。

在这期间,辛弃疾又写下了许多诗词,其中颇有几首是值得天下传唱的名词,让杨谈得以有发挥感叹的机会。

这厮这几日做梦都在发笑,觉得自己必然会在史话笔记中有一席之地。

就在杨?的期盼中,时间来到了三月一日,京口北固楼。

主战派的士子们汇聚一堂,却并不仅仅是在以文会友,议论国家大事,而是前来迎接一名“负来日三十年之望”的年轻士人。

辛弃疾一开始还对这些文会比较反感,觉得清谈误国,跟这些人在一起干不成大事。

然而与朱熹、陈亮二人混熟之后,他才发现南宋的士大夫与魏晋时期的世家子弟还是有很大不同的。

魏晋士人是真的有大量的废物,而宋国的士大夫虽然也有不像话的,但终究还是以真才实学考上科举的居多,并且有许多人有地方官任职的经验。

就比如朱熹,他在再次求学之前,是当过一任县令的,斗过地方豪强,平息过盗匪,主持过春耕秋收,属于有一定能力的技术性官僚。

再比如陈亮,虽然年岁较小,但因为家道中落,起身自微末,对于民间疾苦,官场弊病都看得很透彻。

而这些士人背后,往往还有地主豪强,或者有一县一地的人望,他们是真的能影响某个地区对于国家政策的态度的。

用一句话来总结,这些新一代主战派士人,可能经验不是十分充足,能力上也参差不齐,性格也各有千秋,但本身智商与才学却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总不至于有举秀才,不知书”的存在。

辛弃疾与杨二人抵达北固楼的时候,朱熹与陈亮已经提前抵达,并在楼下作等待。

见到辛弃疾的时候,朱熹拍着肚子哈哈大笑:“辛五郎,杨二郎,可让我好等。”

陈亮见二人想要寒暄,立即就上前拉住了辛弃疾的胳膊:“辛五哥,朱三哥,莫要在这里耗时间了,大家都在等着,可莫让于湖先生好等。”

杨?听到这个名字,不由得伸手正了正衣冠,见到辛弃疾一脸淡然,心中更是佩服。

面对此人,辛五郎竟然还能如此镇定,当真不愧是大将之材。

这才是应该为父亲拉拢的对象,至于什么汤硕,废物一般的东西,管他作甚?

当然,辛弃疾没有任何表情的原因也很简单。

他完全不知道于湖先生是谁。

宋国的这个先生,那个居士太多了,这几日辛弃疾又将主要注意力放在了杨?身上,哪里打听得过来?

四人拾阶而上,不多时,就来到了北固楼的三层。

在这一层,大江的景色就已经彻底展现在了眼前,青色的河水荡漾着碧波,由西向东奔腾入海,犹如锦缎作波,又犹如万马奔腾,将映照在其上的日光搅成碎金一片。

楼头三十余名士子皆是肃然,然而却不是在欣赏这壮美风景,而是看着正中央一名三旬清瘦男子挥毫泼墨,笔走龙蛇,在纸张上写上了如椽大字。

辛弃疾等四人登楼之时,有人回过头来,有几个人新面孔窃窃私语,询问为首之人是谁,其余人只是回答了一句“一夜鱼龙舞”,那几个新面孔就肃然起敬,当即拱手行礼。

那名正在写诗的三旬男子听到动静,抬起头来,十分自来熟的对着辛弃疾说道:“辛五郎稍等,我还有下阕没写完。”

辛弃疾目光一凝,仔细打量着三旬男子的面孔,觉得此人有些眼熟,却想不起来究竟在哪里见过,只能看向了朱熹。

朱熹倒也不敢打扰文会,低声说道:“这位就是于湖先生,公认的二十载后的大宋宰执,张孝祥张安国是也。”

张孝祥这个名字辛弃疾就听过了,并且是如雷贯耳。

这不仅仅是因为张孝祥诗词写得好,而是因为在宋国,人生蹉跎是常态,三四十岁进士及第,外放做官,然后中枢任职,若真的万幸,有那么一丝机会能登到宰执的位置,那也是气血衰竭,垂垂老矣,难以实现平生抱负,只

在主政几年之后,抱憾致仕。

人生百年,倏忽而过,如何不让人心生戚戚?

而张孝祥所展示的,正是命运没有被岁月蹉跎过的样子。

他实在是太年轻了。

成名年轻,科举年轻,为官更是年轻。

史书上说他幼敏悟,书再阅成诵,文章俊逸,顷刻千言,出人意表。

张孝祥十六岁的时候,就通过了乡试。

二十三岁之时,也就是绍兴二十四年,张孝祥踩着秦桧孙子秦埙成了状元。

与张孝祥这个小年轻同时参考之人,中榜的有四十四岁的虞允文,落榜的有被秦桧嫉恨,时年三十岁的陆游。

当然,踩秦桧的孙子自然是有代价的,更何况张孝祥也是个刚烈之人,状元及第后第一件事就是为岳飞鸣冤,第二件事就是公开拒绝秦桧亲信户部侍郎曹泳的结亲。摆明车马就是要跟秦桧正面作对。

秦先生是个小心眼之人,报仇从不过夜,直接指使党羽诬告张孝祥的父亲张祁杀嫂谋反,将张孝祥也牵连了进去。

不过张孝祥运气好就好在这里,不久之后,秦桧就死了,张也得以平反。

而张孝祥则是从绍兴二十四年到二十九年,连连高升,以二十七岁的年纪,官居中书舍人,成为了宋国的储相。

这就很惊人了。

因为理论上来说,接下来张孝祥就该外放当个太守,然后回京当个尚书,随后就是转运使,宣抚使等等已经被能称为相公的地方官职等着他。

最多年过四旬,张孝祥就可以成为国家宰执。

但人不遭妒是庸才,就在张孝祥一路顺风顺水的时候,被一纸弹劾,罢官回家,赋闲两年至今。

在北固楼的春风之中,张孝祥宽袍大袖,书写不停,如同仙人一般。

辛弃疾还想要再向朱熹问一问此人的好恶,只听到一阵清朗的歌声传来。

竟然是张孝祥写罢这首词之后,不待其余人诵读,自己大声歌唱起来。

正是:

“雪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留。何人为写悲壮,吹角古城楼?湖海平生豪气,关塞如今风景,剪烛看吴钩。剩喜然处,骇浪与天浮。

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赤壁矶头落照,肥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

辛弃疾不由得拍掌说道:“果真是好词!足以传唱千载!”

随后,几人也随之唱和,气氛瞬间就达到了**。

而杨?则是激动的浑身发抖,他实在是没想到,跟在辛弃疾身边运道竟然变得如此之好,随便参加个文会都能见识到如此多的好词横空出世。

他当即觉得,应该拿着笔记一下前因后果,外加所有人的表情举动,诗词成因。到时候编纂成书,并起名《建康文豪集》,岂不是能跟唐代殷的《河岳英灵集》与梁昭明太子的《文选》并称了?

想干就干,杨?一时间找不到靠谱的书本,干脆从身侧士人手中夺过毛笔,在衣襟上开始笔走龙蛇。

这种由苏学士开创的豪放派诗词已经在民间传唱多年,所以在一旁守候的歌姬倒也不见怪,直接换了男子上前,跟着歌声唱和起来。

而张孝祥唱罢之后,却没有照例饮酒,而是端着酒杯来到辛弃疾面前,正色说道:“辛五郎,这首词是写给虞相公,刘大郎还有你的!”

三十余名士人皆是愕然,随后齐齐回头,看向了辛弃疾。

而杨?手中毛笔一顿,继续加速书写。

我的妈,竟然还有意外收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