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将北伐进行到底 > 第四十四章 击楫誓中流

将北伐进行到底 第四十四章 击楫誓中流

簡繁轉換
作者:陈恶禅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3-08 10:40:13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见辛弃疾一脸疑问,张孝祥解释道:“去岁之时,我在家乡芜湖赋闲。

于湖先生的于湖,就是芜湖的别称。

说到这里,辛弃疾猛然点头:“我想起你是何人了,你是芜湖张先生,曾经到我靖难大军中劳军!”

张孝祥微笑颔首。

其实在金国武平军阿里刮所部夺取浮桥,渡过长江占据东采石的时候,身在芜湖张孝祥就知道事情要坏菜,急忙组织民兵想要夺回。

然而刘的动作更快,他迅速率领精骑南下,与虞允文所率的淮西溃军汇合之后,直接就将武平军第一猛安弄死了。

张孝祥虽然组织了民兵,却终究没有用武之地,只能带着他们,携带粮食去劳军。

对于这名同科状元郎,虞允文当然是十分敬重,但难大军与金军隔着长江争斗,刘维与辛弃疾等主将根本没空与地方豪绅作深刻交流,最多也就是匆匆饮宴,互相拉一下关系,做一些保证罢了。

在之后靖难大军强渡长江,攻取东关巢县断金军后路时,就是从芜湖城出发,张孝祥在其中也是出了大力的。

可以说,自采石大战开始,张孝祥就一直在二线作后勤工作,属于虽没有上战场,也没有什么名气,却依旧是战争不可或缺的一员。

身为主战派的一员,张孝祥原本是对张浚抱有极大好感的,然而在近距离看着刘淮、虞允文、辛弃疾、成闵、李显忠等豪杰于巢县与金军主力打战略会战,正面厮杀后,这位年轻的储相思想产生了一定变化。

大丈夫当如是也!

这才是正道!

天天说要主战,难道仅仅靠一张嘴就能收复失地,回到故土吗?

待到巢县大胜,生擒完颜亮的消息传来,张孝祥欣喜如狂,写下了这篇千古名篇,并且在协助收拾了战场残局之后,亲身来到了建康。

什么张浚,老子才不拜谒这种眼高手低的玩意,要见就见真英雄!

由于张孝祥开了一个好头,很快,这些士子就同样书写诗词,直抒胸臆,立志北伐收复中原。

这就是引动士林风潮评论,至于成效可大可小,在宋国的政治环境中,严重一点的带头的会被杀掉,他们所支持的宰相也会被罢黜流放。

典型例子就是建炎年间被赵构所杀的陈东,与被贬谪的李纲。

待到文会气氛热络起来之后,辛弃疾等人则是与张孝祥攀谈起来。

然而刚刚寒暄了两句,张孝祥的一句话就再次让辛弃疾惊愕起来。

“辛统制,你看以我的本事,能不能在山东当个知州或者通判呢?”

朱熹与陈亮目瞪口呆,杨?手中笔也微微一顿,在衣襟上染了一团墨渍之后再次快速书写。

辛弃疾在短暂的惊愕之后,摇头失笑:“张先生说笑了,如此大才,如何当不得一知州?只是我却是想不到,张先生为朝廷贵官员,乃是宰辅之才,如何想要到山东求官?”

张孝祥摇头失笑:“辛五郎此言差异,经历了金贼南侵,我总算想明白了一个道理。抗击金国,收复故土,哪里是在江南能做成的?自然是要到与金贼厮杀的一线去。

“我欲乘风去,击楫中流。我欲效仿祖逖中流击楫,不渡江北上却在江南的朝中任职,我的志向岂不是也成了一个笑话?”

出来混,最重要的是什么?

当然是要先出来!

张孝祥言语坦荡,将顶级士大夫的姿态展露无遗。

朱熹与陈亮对视一眼,同时在对方的眼中看到了怦然心动之态。

辛弃疾一时间心中只能暗呼好家伙。

刘淮派给他的其中一项任务,就是为山东物色拉找一些靠谱的地方官吏。

这几日辛弃疾也着实是用心良苦,忽悠了几名主战派的士子,但他绝没有想到,这名号称负天下之望的张孝祥竟然主动要去山东为官了。

连带着原本有些犹豫是不是要继续求学的朱熹都有些跃跃欲试之态。

然而辛弃疾却没有立即答应,却是有些踟蹰起来。

张孝祥无论能力还是才学都没有任何问题,然而这是不是宋国想要牢牢掌控山东的手段,就有些难以判断了。

到时候如果宋国直接干涉山东军政,胡乱指挥一通,该如何是好?

不过辛弃疾马上就放下了这种杂七杂八的念头。

这种时候是不能拒绝的,至于张孝祥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到时候将他引荐给刘淮,让刘大郎去头疼的吧!

“既然如此,我为张相公引见刘淮刘大郎。”辛弃疾立即点头应诺:“至于大宋的官职………………”

张孝祥摇头失笑:“这倒是无妨,我也自然有些门路的。”

两人相视一笑,确认是同志之后,张孝祥又立即做出了另外一个出人意料的举动。

“杨二哥,莫要再写了,且来饮上一杯。”张孝祥亲自斟满了一杯酒,放在了杨?面前,直接让他有了受宠若惊之态。

杨沂中虽然位高权重,但属于幸进之人,大家都只是怕他,畏惧他,却不是真的钦佩他。

但凡他有服众的能力,也不至于宋国臣子动不动就要请斩杨沂中来表忠心了。

而身为杨沂中的二儿子,杨?的身份自然有些超然的。

但一方面杨沂中性情阴鸷,知道自己这种人荣辱皆系于官家之手,因此家教极严,根本不会让儿孙胡作非为;

另一方面,杨?的性子淡然,知道自己也只是中人之姿,在朝中挂个官爵,安生的过太平日子。

他万万没想到,还能被张孝祥这种宰相之才如此礼遇。

“多谢于湖先生。”杨?接过酒杯,刚想要抬头痛饮,立即就想起来衣襟上全是字迹,生怕污了,当即小口啜饮起来。

张孝祥含笑点头:“听闻官家有意让同安郡王主学两淮,不知道二哥有什么想法?”

杨?迅速摇头:“这是国家大事,我一个小辈,哪里可以置喙?”

张孝祥恳切说道:“这既是国事,又是家事。同安郡王隐约有中枢第一将的地位,却是功劳不显,恰如空中楼阁,如果不抓住这个机会,如何能压服成闵、李显忠、吴?等外军大将?

到时候中枢衰落,为外将所轻,就不是一人荣辱那么简单了。

更何况你们杨氏也算是名门大族,如何不想着富贵绵延子孙?如何不去想广开郡望?”

这话说的十分直白,却也有些危言耸听。

宋国的制度又不是唐朝时的节度使可以财权、治权、兵权一把抓,哪有那么容易轻视中枢?

但这话糊弄杨?却是足够了,而且张孝祥那一番郡望之类的言语,也是戳中了杨?的内心。

须知道杨沂中的君王之位可是不能世袭的,而杨家籍贯在代州崞县,也就是今日的山西代县,杨沂中也是北人,没有宗族支持,两三代也就衰败了。

为国计,为家计,由不得不重视。

“张先生乃是天下智者,可有什么言语教我?”

张孝祥指了指辛弃疾:“两淮与山东是一体的,今日我借花献佛,为两位牵线搭桥,来日我会在这京口召开宴饮,还望杨二哥能赏脸。”

话虽说的隐晦,但其中意思明了。

杨沂中如果当上江淮宣抚使,总得派遣心腹掌握各地,总得与山东作些配合,到时候临时抱佛脚不如此时就搭上关系,熟络一番。

而张孝祥愿意当这个政治掮客。

被抢过主动权的辛弃疾却是一直捏着酒杯,一言不发,只是暗中打量张孝祥。

这不会是刘淮或者陆游暗中结识派遣的帮手吧?!

怎么干的都是自己想干的事情呢?

原本辛弃疾想要通过杨?接触殿前司的将领,但其中困难却是不言而喻的。

外将结交禁军,你这是想要干什么?

很有可能话题刚被提出来,就会被杨?告到杨沂中那里去,杨沂中警觉之后,一定会开始严防死守,到时候辛弃疾没准连文会都参加不了了。

但是现在不同了。

不管张孝祥出于什么目的,只要是他提出来的,总会有一些缓冲的余地。

如此大事,杨?自然也不敢擅作主张,只是拱手说道:“张先生,此事我无法做主,还望张先生能宽恕些时日,我回去跟父亲做个交代。”

张孝祥自无不可,只是将举起酒杯:“朱三郎,陈大郎,今日诗会,可有一二好诗词?”

陈亮讪笑不言。

朱熹却是丝毫不在乎的哈哈大笑:“本来是有的,但今日听罢国安你的诗词,立即就被吓回到肚子里了。我自罚三杯。”

张孝祥同样大笑着点了点朱熹:“我看你这厮就是馋酒了!”

“辛五郎,你还有没有传世佳作?”

说着,张孝祥又眼含期待的看向了辛弃疾。

杨?等人也稍稍放缓了呼吸,等待着他的大作。

其实辛弃疾在一看到此行赴宴之地北固楼的时候,脑中就立即出现了两首诗,十分应景,还都跟着北固楼有关。

然而他想着刘大郎交待的任务已经完成了大半,也许马上就能回到山东,随即突兀的想到了还在山东奋战的袍泽兄弟,再想着宋国朝廷之中的蝇营狗苟,以及在宋金战场上死难的豪杰壮士。

一时间百种滋味同时涌上辛弃疾的心头,一首好词脱口而出。

正是:

楚天千里春波,水随天去春无际。遥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何人唤取,红巾翠袖,?英雄泪!

张孝祥呆愣片刻,不知道是不是被这首词冲击到了,良久之后方才放下空了的酒盏,苦笑说道:“明明写春日盛景,却有秋日萧瑟之意。辛五郎明明是少年英雄,词中却有老大之人久经坎坷之态,还望五郎能振奋精神,莫要

如此颓唐才好。”

辛弃疾拱了拱手说道:“张先生果真慧眼。只不过眼见国事蹉跎,天下板荡,身在其中,难免心忧如焚罢了。”

朱熹同样摇头,连连哀叹不已。

而杨?则是又拿起笔来,刷刷的在衣襟上奋笔疾书起来。

妈的,我的《建康文豪集》不说能超过《文选》,但一定要压《河岳英灵集》一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