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将北伐进行到底 > 第五十二章 辽东江南皆烦恼

将北伐进行到底 第五十二章 辽东江南皆烦恼

簡繁轉換
作者:陈恶禅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3-08 10:40:13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汴梁之乱注定是要名垂史册的,除了火烧了半个城,造成死伤无数之外,其中各路人马的牵扯,忠义的未必为国,为国的未必忠义,再加上心怀叵测之人,一波三折之下,足以让参与各方感受到深深的寒意,也足以让后世的

编剧获取灵感了。

金国的内乱已经不可避免的开始了。

仆散忠义所率的十几万中路军已经有了政治依仗,不是那么容易可以解决的了。

在这个消息传递十分缓慢的时代,身处江南的刘维与身处辽东的完颜雍都不可能如此迅速的得知汴梁所发生的事情。

事实上,这两个人此时都陷入了麻烦之中。

完颜雍的麻烦在于契丹与蒙兀部落。

之前说到,完颜雍派遣使臣,到塔塔儿部请求援兵来夹击请契丹起义军。

当时塔塔儿部是欣然接受的。

蒙兀人又不讲究春耕,既然能究极人马去抢一把,何乐而不为呢?

而且塔塔儿部一直是金国的忠犬,到时候灭契丹起义军,难道就不能给忠犬一根骨头吗?

塔塔儿部的首领兀格连第二个使节都没有等,就召集了部族兵马五千骑,准备跟着金国去捞一把大的。

然后兀格就得知,契丹之乱已平,契丹起义军全都归顺了金国。

这还不是最气的,最气的是之前与他们做联系的曹国公完颜雍翻脸不认人,让塔塔儿部回到自家驻地,无令不许妄动。

这就有点欺人太甚了。

兀格火冒三丈之余,思量了许久,还是带兵出发了。

这不是因为他的立场发生了转变,想要反叛金国,而是因为他召集而来的兵马并不只是他的麾下,更是各个小的部族首领。

整个塔塔儿部就是由这些小部族组成的。

这些人听从兀格的命令,就是因为有利可图,此时兀格若是不满足他们的胃口,威望就会大大减少。

也因此,虽然不知道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兀格还是硬着头皮带着五千兵马,来到临潢府浑水摸鱼,试图袭击一两个契丹部落,以人口财货女子来喂饱麾下士卒。

部落制就是这个德行,没有稳固的经济基础就没有稳固的政治条件,遍地是听调不听宣的小奉先。

此时完颜雍虽然带着主要文武急匆匆的赶到辽阳府,但还是留下了诨号为铁锏万户的乌延查剌带着一千精锐骑兵在此地维持秩序。

蒙兀人来了之后,乌延查剌就派遣军使前去传令,但元格就当没听到,依旧将五千蒙兀骑兵放出去,也不去打决战,只是来回抢劫袭扰。

契丹部族原本就经历了一场巨大的战乱,此时依旧处于百废待兴之中,再加上耶律窝斡等契丹头人几乎都跟着完颜雍到辽阳府参与登基大典,所以契丹部族一时间就没有组织兵马进行反击。

众所周知,游牧民族的军事特点就是不打硬仗,但反过来说,捏软柿子那就十分起劲了。

因为金国朝廷与契丹人的反应缓慢,很快,不只是塔塔儿部全体出动,就连许多八竿子打不到的蒙兀部落也加入了劫掠,金国辽东边境又变得有些混乱起来。

这下子,刚刚登基的完颜雍坐不住了,他的结义兄弟耶律窝斡也坐不住了。

再这么下去,契丹部族再反了,那岂不是之前所有的折腾都成了一场空?

也因此,完颜雍又将新任元帅府右监军纥石烈志宁派遣了出去,但是由于军粮实在是不足,这名右监军出征,也就带着两千精锐骑兵。

不过还好有耶律窝斡等一众契丹将领作帮助,局势还算是能控制得住。

而身处建康的刘淮则是陷入了幸福的烦恼。

“诸位,诸位都是想要到山东任官之人?”看着面前的张孝祥、朱熹、陈亮等七名主战派士子,刘淮不由得有些发懵,随后看向了辛弃疾,心中不由得五体投地。

虽然早就知道辛五郎不是凡人,然而这个拉人头的能力实在是过于逆天了一些。

不过这倒是刘大郎妄自菲薄了。

若不是忠义军在山东打开了局面,外加难大军南下参与巢县大战,将完颜亮都捉了回来,这些未来的宋国宰执、大儒与学派领袖,根本不会到山东去共襄盛举。

这是实实在在一刀一枪拼出来的成果,最是扎实。

单单靠投机取巧,只能骗得过人一时,哪里能让真豪杰过来相助呢?

张孝祥神采奕奕,拱手说道:“正是如此,此心天地可鉴,为收复国家故土,张某万死不辞。’

朱熹同样上前一步表态:“愿为刘大郎军中一个刀笔吏,为收复失地出力。”

其余众人也纷纷开始了表态,搞得以刘淮这种脸皮厚度都有些吃不消。

“诸位都是大才,只不过......”刘淮犹豫了一下,还是说道:“只不过我忠义军与靖难军此时也只是平定了山东东路,说的明白一些,庙太小了,容不得诸位大和尚,若是职务不能满足各位,非是我羞辱诸位,实乃不能矣。”

这话既是事实,又是托词。

张孝祥这个宰相种子自不必多说,哪怕是朱熹也有一任的知县经历,若是在宋国为官,在外放就能成为州通判,也就是一州之地的二把手,在朝中就要为御史之类的清贵官员。

但刘淮如何能让他们轻易的当上知州?

还没有考察,就要吸纳进政体之内,岂不是取祸之道?

而且以宋国的体制,边地的知州通常文武一把抓,除了中央分配的转运使掌握财权,已经无限接近于唐朝的节度使了,刘淮不可能让外人来当这个职位,给自己找麻烦。

所以,哪怕是张孝祥,刘淮最多也只能先让他当一州通判,负责一下民事,过上一年半载,考察通过之后再委以重任。

至于其余没有什么名气的士子,刘准准备直接将他们吸纳到军中,当一任参谋军事。

这是唐朝时的老办法,当时的科举制度还不健全,如果文人不能从正常流程中做官,往往会到边地参军,协助各路节度使管辖兵马,收拾后勤。

历练上几年,再有节度使向中枢进行报功与推荐,而此时中枢一般就会任命他们当亲民官了。

其中道理是很简单的。

你能管好数千大军的后勤,能协调好边地地方与军队的关系,那么你管辖一个县是没什么问题的。

刘淮虽然有这番安排,但依旧显得过于托大了一些。

别人不论,这可是张孝祥啊!

你将他带到北地,让他当通判?是不是过于羞辱了一些?

然而张孝祥似乎也是早有准备,继续拱手表态:“大郎熟知北地,文武之事皆是十分在行,自有全盘规划,我只是一介书生,自然要听从刘大郎的军令。”

山东与两淮此时算是边地。

虽然这句话十分难,但对于南宋来说,这就是不折不扣的事实。

边地什么最重要?

当然是军事!

这是要时时刻刻发生战争的地方,将军的职权近乎无限大,也因此,张孝祥一开始就有心理准备去拿低作小。

说句难听的,如果张孝祥非要争这个主导权,大家一拍两散,还说不定是谁吃亏呢!

张孝祥既然表态,其余几名士子即便心中有些不舒服,也同样纷纷颔首。

既然将话都已经说开,那么接下来的事情就好说了。

都亭驿中摆开了宴会,大家觥筹交错,互相吹捧。

刘淮自然没有什么文学素养,除了抄的后世诗词,最多也就是‘大海啊你全是水,骏马啊你四条腿‘的水准。

但谁让他比其余人多了一重收复失地的经历,并且长了一千多年的见识呢?短短几句话就将这些主战派士子忽悠的找不到北了。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张孝祥脸上都已经浮现了一丝酡红,他大着舌头,借着醉意说道:“不知道刘大郎可有婚配?”

靖难军中作陪之人齐齐噤声,并且回头看向了刘淮。

正在给张孝祥斟酒的魏昌瞬间就明白了对方的意思,然后立即就下意识的看了看手中酒壶,思索着抡圆了砸在这厮的脑袋上,能不能将他打死。

“还没有婚配。”刘谁知道这种时候万万不能模棱两可的回答,否则别说张孝祥,哪怕是靖难大军中的将领,也会有些莫名的想法:“但已经有心仪之人,而且两情相悦,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皆已经齐备,只不过兵凶战危,南下

之时又是极为凶险,所以当时不敢成婚,生怕让未过门的妻子守望门寡。”

魏昌立即喜笑颜开。

张孝祥听明白了淮言语中的坚定,却依旧大着舌头,连连摇头:“可惜啊可惜,原本我还想要替大郎与张相公的孙女做媒,既如此,那就作罢,那就作罢。”

说着,张孝祥再次举杯,仿佛将此事当作一个不值一提的插曲,继续说起为官的趣事来。

但是在场的无不是人精,自然知道张孝祥不是胡言乱语,信口开河之人。

他跟张浚最多只是上下级的关系,私交不甚秘,又不是登堂拜母,托妻献子的交情。如果不是张浚请托,他可能知道张没有几个孙子,但如何能知晓张浚家的女眷?

更何况还是未出阁的女眷?

刘淮捏着酒杯,笑容晏晏的眯起了眼睛。

张浚这一步可是臭棋。

竟然想用这种办法来谋求荆襄、江淮宣抚使的位置。

这难道不明白,到时候山东、荆襄、江淮连成一块是如何庞大的一股势力吗?

不过由此看来,张浚确实是有些急了。

淮北产生的民乱虽然在靖难大军与东平军共同努力下,已经将危害降到了最小,却依旧是震动朝野。

如果张浚再不努力,莫说当什么宣抚使,甚至起复之事都要告吹了。

想到这里,刘淮没来由的感到一阵烦躁。

虞允文为什么还不发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