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 > 汉祚高门 > 1236 仁恕壮烈

汉祚高门 1236 仁恕壮烈

簡繁轉換
作者:衣冠正伦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10-19 23:50:12 来源:源1

最快更新汉祚高门 !

沈大将军究竟何等样人,这些关中来客们心中也都充满了好奇。江东土豪的出身,未及三十的年龄,能够执掌一**政权柄,且文治武功俱有可夸,如此一个人生履历,对任何人而言都充满了传奇色彩。

关于沈大将军种种,这些关中人在入洛之后,也都抓住一切机会详加打探,希望能有一定的心理准备,若能投其所好、稍得关注,无论对他们自身还是背后的家族,都拥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不过他们所接触的这些中州人士们,反而不太热衷于谈论有关沈大将军的种种,偶也有人酒热之后被问及这个话题,便难免作叹息姿态:大将军天人之流,品质如何,实在不敢妄作评鉴。以小望大,所见一斑,稍作评语,反露自身识见庸浅,多要惹人发笑……

此一类的言辞,反倒较之一些确凿的评价还要更高得多。也让这些关中人越发好奇起来,究竟何等样的人物风采,竟能让这些中州人士俱都怯于评价?

怀着这样的好奇,待到行台召见这一天,那也关中人士们也都早早便来到行台官署等待。

洛阳行台经过长达数年的营建,如今已经颇成规模,虽然在一些仪制方面还因避嫌而有所欠缺,但若讲到整体的规模,较之建康的台城还要更加宏大得多。

如此规制宏大的官署群,倒也与行台目下之大势相得益彰,也更让那些或有幸曾经追从于中朝愍帝建制长安的一些关中老人们隐有热泪盈眶,不意有生之年还能有机会待命阙下、领略王道之恢宏庄严。

行台虽有正式的宏大殿堂,但往往只是在祭祀又或新年一类的盛大典礼时才会启用。至于大将军寻常召集僚属奏议事务,通常只在大殿偏侧一座名为“泰安堂”的阁堂中,今天同样也不例外。

今次入洛的关中人士多达数百,但真正能得沈大将军召见的则只有将近二十人,其中便包括氐酋蒲洪和少年义士鲁敬宗。其他则就是包括京兆韦杜在内的三辅乡户代表,其中比较值得一提的便是京兆杜氏的杜彦。

京兆杜氏声誉最高者还是杜预这一支,而也正因名气太盛,所以在汉赵、羯赵时期遭到了很大程度的打击。如杜赫这种京兆杜氏直系族人都不得不仓皇南逃,若无旧年沈大将军的扶助或就有极大可能就此沉寂消亡。

早年杜氏族人在河洛之间也分布广泛,像是洛阳西境名坞一泉坞,便是由杜预少子杜尹所经营,在永嘉前后保护了相当多的此境晋民。但是由于汉赵势大加之当时境域中军头的彼此争斗,一泉坞最终消亡,众多的杜氏族人或是归于乡土,或是继续西逃前往凉州。

刘曜入主关中后,对于京兆名门的杜氏也多有打压,这更造成了杜氏族人的大量出逃离散,杜赫就是在这一时期南逃。至于今次入洛的杜彦,本身与杜赫亲缘已经极为疏远,早年逃居陇上,待到汉赵灭亡之后才又归乡经营,也是长安南面杜陵乡中一个颇具势力的乡豪代表。

行台对于关中,早有一系列的经营方略,不可能因循私情而作更改。而为了避免乡党请托、人情难堪,杜赫早在这些人抵达洛阳之前,便避出行台,前往豫州几郡巡察。

这也是沈大将军特意关照、维护杜赫威信的一个举措,毕竟杜赫作为行台政务官长,地位上有些尴尬。行台若是在关中事务上不稍作柔和应对,总会对杜赫的威信有所打压,不利于日后的政令施行。

上午时分,沈大将军抵达泰安堂,那些已经等待的有些焦虑的关中人士们终于在谒者引见下,鱼贯趋行走入阁堂中拜见大将军。

随着权位越高,沈哲子性格也渐渐趋于简约,通常出入行台只是时服的打扮,少着官袍章服。今日召见关中群众,主要还是为了抚慰人心,倒也无需过分的庄严,也不好过于松懈,因此沈哲子只是穿了一身覆绢的软甲,腰挂佩剑,英武之余也不乏随性。

刚刚自琅琊返回的谯王司马无忌并在席中,作为宗中的代表与大将军一起接受一众西征功士并关中人士的礼拜。

众人垂首行入阁堂后,随着谒者的唱和上前深拜,待到堂上传来礼应声,才各自行入早已经在堂上摆设好的席案。这会儿已经有人按捺不住好奇,谨慎的以视线余光向堂上望去,于是便也很快就看到了两侧各有武贲标立拱卫的沈大将军。

这第一眼的感受,便是颇有惊艳并诧异,心中多有感慨此世竟有如此如此风姿超拔之英秀人物。其人端坐于阁堂之上,如金如锡,如圭如璧,君子高风,即便不可以彰显,都难免让人心生神气为之所遏的局促之感。

不过在惊艳之余,众人心内便渐生恍然明悟的感觉。这位沈大将军出身不算优异,吴乡土豪的门庭,若非人物风采如此慑人夺目,又怎么可能得为皇族雅重、高选为帝婿驸马。

能够单纯以风采便超越简陋门庭的限制,得以跃上更广阔的舞台,继而又因本身的才器而名重于南北、惊艳于世道。如此想来,其人风度仪容能有如此高雅,倒也可以说是理当如此。

“今日能于天中得见诸位关西贤流,于我实在可喜,于国亦感可贺!”

待到众人悉数落座,沈哲子率先举杯起祝:“永嘉以降,我国家蒙难三十余载,胡尘猖獗,道义难行,金瓯捶破,君臣痛别!往年发事江表,凡仁义之士,俱勇捐国难,血肉之躯相枕扩土。往年用事,常存彷徨,只恐才弱德薄,不堪为世道群贤领袖,反误社稷复兴壮举。”

“先王抚顶遗命,大任不敢推辞,唯负重疾行,战战兢兢,累至今日,幸在天下忠义群出,相扶共助,以杀荡寇。如今再复关中天府,使我国器更显庄重。更幸在关西贤流不因微臣浅薄而绝情疏远,相聚此中,畅言复兴壮举。”

“凡我诸夏生民,若节义固守,则苍天不弃,我虽七尺羸弱凡躯,却有天意、王命、人望之加持,方可痛鞭天下不臣,再铸盛世。大愿艰难,唯系众助,非我同志,即为仇寇!胸怀二器,一曰仁恕,二曰壮烈,仁恕施人以护佑,壮烈示人以锋芒,二器并置,绝不悭吝自珍,盼与天下群士共享,使我诸夏之地灾祸永绝,太平永固!”

“饮胜,共祝!灾祸永绝,太平永固!”

殿堂上,随着大将军话音落定,一众行台属官们纷纷起身贺祝。而那些关中人见状后也都纷纷起身应和,只是祝酒完毕各自落座之后,心情难免就变得复杂起来。

行台王师作风强势,他们是早已经有所感受。只是刚才在初见这位沈大将军时,有感于其人风雅姿态,反而忽略了其人身份。

可是这一番恩威并施的话听完后,他们才又醒悟过来,这位沈大将军可不仅仅只是一个单纯的风雅名流,更是一位引导天下大势,执掌晋祚权柄的强大权臣。甚至于整个行台并那数万王师所以有此强势作风,大概还要溯源于此。

意识到这一点之后,接下来殿堂上气氛便难免稍显压抑。这些关中人就算不是如坐针毡,一个个也都不敢稍作松懈。

接下来沈哲子的谈话内容倒也比较宽泛,虽然西征前后行台对关中各项资讯的搜集掌握也是比较全面,但是关中由于其独特的地理地势,加之常年的动乱,这也造成了关中人与其他地方的民众观念上的隔阂,看待问题的角度有很大的不同。

眼下在座不乏关中老人,在谈话中沈哲子也能很明显感受到这些人是有一些对他曲意迎合的意味,但是这些人的观念多陈旧,跟不上整个天下大势的涌动与改变。

所以沈哲子也是发自肺腑的跟这些关中人提议,希望这些人能够将自家儿郎子弟们送入天中求学求职以增长见闻。或许在这些人眼中,沈大将军仍然不放心他们,所以才要暗示他们各自要留质子在中州。

但其实沈哲子真的没有考虑太多这方面的问题,他只是有感于关中的混乱在人才教养方面的确是带来了非常恶劣的影响。

虽然原本的历史上,关中在之后几十年里仍有影响天下大势的能量,乃至于后世立足于此的关陇集团成功结束了长达几百年的天下分裂,两大帝国相继缔造崛起。

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出身关中本土的这些土著华族们在其中发挥出来的作用真是微乎其微,几乎没有什么高才贤能涌现出来。

甚至于就连原本历史上稍后时期崛起的氐胡前秦,整个蒲氏家族可以说是内迁枋头这十几年的时间里才完成了从弱到强、特别加深集团内部的凝聚力,才有了称霸关中、统一北方的前提。而关中土著人物,哪怕在胡亡氐乱之后,表现也实在谈不上好。

一个时代,一个地区,总不可能所有人都资质平平、不堪造就,还是整个大环境没有给人才提供涌现的土壤和际遇。关中闭塞且多乱,民众困乏于谋生,欠缺了一种敏于天下大势激变的洞察力。反而是一些走出关中的人物,能够激发自身的才力,书写一份属于自己的传奇。

所以哪怕不是出于对关中民众加深羁縻,沈哲子也真的希望这些关中人能够踊跃加入到整个天下大势的变迁中来,磨练自身,勇逞才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