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炮灰如何配享太庙(科举) > 35、035

炮灰如何配享太庙(科举) 35、035

簡繁轉換
作者:豆宝也是干粮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9 11:43:43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同德润兄道别之后,次日段之缙先后拜访了杨家和施家。

施家二老常年走商,虽然更显苍老,但身子骨甚是不错。

施老太太一见段之缙便拥入怀中,嚎啕大哭起来。

“天可怜见的,老婆子就这么一个小女儿,从小就跟着二小姐过日子,养在眼皮子底下,偏生就去了京城,十几年不曾相见。做娘的想得心肝儿都疼,早知有今天,还不如没养了她………………”

施家外公布满风雪的脸上也含着愁,眼眶子赤红,吧嗒吧嗒地抽着烟。

这烟该是次等的烟草,呛得人眼珠里俱是泪。

“好了好了,对着少爷说些这个。你还不赶紧冲些茶叶,给二爷润润嗓子?”

施外公把媳妇从段之缙身边扯开,吩咐她去冲水,又朝着段之缙叹一声:“幸得你姨娘忠心,我们也常得主人家的赏赐,只是这些好茶我们也不会喝,二爷喝了吧。”

他顿一下,犹豫片刻开口:“按理说我们的身份,不该问姨娘如何,可做爹娘的心,如何能忍得下?我的两个儿子都跟着王家的大爷去了更南边经商,我放心,唯独这个女儿牵肠挂肚,不知她日子过得怎么样。”

段之缙不忍他们伤心,只说姨娘仍伺候着母亲,平日里也没有什么为难的事情。

施外公点头,深吸一口烟:“这就好,能安生伺候主子也是好事。家里奴籍去了的事情,还是不要告诉你姨娘了,省得二小姐心里不快,给她增了麻烦。‘

他一辈子都是王家的人,从内院的小厮做起,王家后院已经够清净的了,可他也看的明白,主母还是喜欢自己身边陪嫁丫头出身的妾室,轻易不会为难她们。

可那些良家女儿被买进来的,虽说比自家的奴才更有脸面,但是主母却不会同她们亲热,日子过得也没有丫头出身的妾室舒心。

段之缙也知道其中的道理,沉默一会儿还是应了下来。

施老太太端着茶碗出来,里边用滚烫的水冲开层层绿叶,茶香极为浓烈,还带着一股苦味??茶叶放多了。

段之缙接过,一边吹一边慢饮,施老太太又留他用饭,被施外公拦住:“你留他作甚?二爷最后一顿正经饭自然要和老爷他们聚一聚,听些吩咐,真是一点规矩都不知了。”

于是喝完了那一盏茶水,段之缙便和两位老人道别,回到了王家。

晚上也没有多少人聚在一起,只王老爷、秦先生和白老夫人,大家最后喝一场酒。

饭后,老夫人叫外孙去碧水台阁,又叮嘱了些话,最后拿出两个荷包并一个匣子,叫跟着外孙的琼香拿好,泪眼婆娑地开了口。

“可怜你母亲,大抵到现在也只有做娘的并几个姐妹还记着她。这个喜相逢荷包是给她的,里边有一万两的银票,匣子里的首饰都是江南现下时兴的样式,也带给她。这个五子登科荷包是给你的,里边也有一万两的银票,供你花销………………”

段之缙看着琼香接过荷包和匣子,心中百感交集。

喜相逢,喜相逢,却不知母女二人还能不能再相逢。

那些殷切叮嘱,都成了上路时的牵挂,翌日太阳升起后,段之缙便带好银钱和路引,念着女眷们滚烫的泪水启程,先回到当日那个码头,然后乘船北上,仍是苗虎镖头带队护送。

琼香原本是王家的奴才,可段之缙用了他这么长时间,白老夫人做主放了他的奴籍,叫他跟着二爷北上。能做良人自然比做奴才强,琼香的家人亦为他高兴,催着他不要犹豫,琼香便应了下来。

当然,北上这一程也不是叫段之缙欣赏运河风光的,秦先生瞧他在船上适应得不错,当即决定开始授课,为明年八月份的院试做准备。

在轻微晃动的船上,秦先生摇着折扇,先给段之缙讲院试的规矩。

“正场开考的前一日,按惯例先考经古一场,分经解、史论、诗赋各题,你选一门作答即可。经解要求不高,你也不必写什么时文,只要合乎当今御制的经书即可,《周易述义》、《诗义折中》、《春秋直解》为必备。诗赋要求做五言六韵诗......”说道此处,秦先生又问道:“之前教你的诗还记得

多少?”

段之缙尴尬一笑:“一概不知。”

他一个现代人,极限水平是背诗而不是作诗。

秦先生闻言叹一口气,“无妨,为师相信你,还有一年多的时日呢,要学作诗得先背。每天背上二十首,这也有一万多了。就算你一窍不通也能依葫芦画瓢,总归朝廷对此的要求不高,你别胡说八道就行。”

他现下信誓旦旦,只是因为还不清楚段之缙的“一概不知”是真“一概不知”。

“考完经古,第二日为正场。五鼓时分提调官于考场外点名,申时净场不给续烛。考四书文一道,五经文一道和五言六韵诗一道。招覆一场考四书文一道,论题一道,五言六韵诗一首。”

论题秦先生之前草草讲过,段之缙大体知道些,题目多出于四书五经,或涉及历史,近两年来却多考伦理纲常,总逃不过《孝经》去,三四年前,各地的院试覆试一场,论题竟然统一,俱是“忠孝论”,也许是和太子自戕一事有关。

在科举考试的重要性上,“论”形式上虽不如时文严格,但也需走破题、承题、分论、结语四步,分论一步中还需层层深入、引经据典,因此对童生的逻辑和知识储备的要求更高,文风上要求骈散结合,侧重说理,更加像现代的议论文。

“你的论先生是不担心的,说理也算是你的强项。咱们这一年多的时间里首重读书,郑?瑛读过的书先生为你抄录了书单,你就按照他的来即可,想你这一年也能学到不少东西。”

秦先生从怀中掏出一卷纸,上边密密麻麻得写满了各种书名,包括《陈勇农书》、《国脉民天》这种基本只在江南地区流传的农书和《河防通议》这等水利书籍,段之缙闻所未闻更何况是看呢。

他拿过那张书单,瞠目结舌道:“德润兄家中贫寒,如何能看这么多的书?”

秦先生感概一声:“尔锦衣玉食之人,何等优越的进学条件,偏偏两天打渔三天晒网。似郑?瑛这般家中贫苦的子弟才是一心向学。他幼时家境尚可,父亲在小书肆中做掌柜,早早就送他入学启蒙了,聪明伶俐,难得的上进。”

“后来呢?”

“后来父亲急病去世,家中余钱也只够花销两年,便退了学去书肆中做伙计,逮着一点空闲便读书。再后来,那家小书肆便被你蒋先生买下。有一次才俊去书肆中查看,无意间发现了这棵好苗子,便把他推荐给明达做师爷。郑?瑛做着师爷还得空在书肆中抄书,这么来回几年,你说他能不博览群

书吗?”

原来如此......

段之缙更生钦佩之情,自己能够穿越成官宦子弟实在是莫大的福气,如德润兄这种境况,非坚韧不拔之人难以应对啊。

可是郑?瑛的大名自己竟没有在书中见过,真是奇哉怪也。

秦先生感叹完了,回到自己的正事上,说道:“先别管郑?瑛,他自然有县令教导。你的任务还是紧得很。为师的打算是,不论名次,明年的院试能一次通过最好,德平府为大府,府学学额二十名,下辖州县十二个,安平县一次也就能去一两个,有时一个也去不了。安平县也为大县,县学每年定

额十五人。”

段之缙在心里默算,入学的名额都是按照历年参与院试的人数拟定的,一般入学一名,府取三十名,也就是说自己要和大约四百五十位童生争夺。

“这一年多的时间里,你得先学会做试帖诗,所以今天我们也先学试帖诗。”

先生展开讲义,本想直接讲讲对仗之类的东西,结果这个学生还真是彻底的一概不知了!只能从幼儿启蒙开始,吩咐学生一边背着《声律启蒙》和《笠翁对韵》,一边背着《千家诗》与《唐三百》。

段之缙每日清晨起了,头一件事便是先背一遍“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鸣虫”。直到把这些声韵的东西都刻入脑子中了,才准进行下一步,学习《千字文》,把其中的物按照“天文”、“地理”、“草木”、“器物”等类别归纳词汇,形成对仗词库。

大概是五六天的功夫,弄完这一套的段之缙水平突飞猛进,比之六七岁刚学诗的幼童也是不差的。

与此同时,他还要上课,听秦先生重授时文的内容,只因院试的要求比前两场严格太多,对时文的要求也高。

今天早上天气甚好,微风徐徐水汽却不很多,扑在人的脸上只觉凉爽不觉粘腻,先生便将授课屋内四处的窗全部打开,还能顺道吹走烟味。

冯胜也跟着先生上课,如今已经学会点烟了,秦慎之刚刚拿出来烟袋和烟斗,剩子就跑过去给先生装上烟丝顺便点燃,然后回到自己的座位上,等先生先给大哥哥讲时文,再教自己启蒙的知识。

“县试、府试两场,重视你们对四书五经的理解,对时文格式的要求还不十分严格,可到了院试阶段,一字一句可都要乡试规定的来了。”

“第一,题目字句不得错落,真稿篇数不得短少,誊抄不能用行草,涂抹不能过百字,卷页不得横一撇竖一捺杂乱无章,更不得曳白及油墨污染。”

“第二,时文破题分别用‘也‘、‘焉‘、‘矣‘;承题用‘夫‘、‘盖‘、‘甚矣‘、‘乎‘、‘欤”;起讲用“意谓‘、‘若曰‘、‘以为‘、‘今夫‘;小结用‘盖’,大结用“抑‘、‘大抵‘、‘嗟夫‘等字。不过几篇时文的开头不能用同一个字眼。”

先生说着,又拿出笔墨纸砚,叫段之缙上前来看,一边写一边讲道:“第一场的时候,要在第一行顶着格写上‘第一场‘,另起一行先空一格,写‘四书‘,再另起一行空两格誊抄上题目,要是题目太长一行写不下,写到下一行的时候就得空出三个格,以此类推。懂了吗?”

段之缙也拿着笔墨,将先生写得格式详细抄下,小字写上解释,点头应是。

秦先生等他记完,又给他示范抬格的规则:“尊卑有序,如写列圣、皇上或者“朝廷‘等,一定要记着另起一行重写。其中另起一行空一格书写的叫单抬,空两格为双抬,空三格者为三抬。写法是这样的………………”

先生絮絮说着,又补充道:“等会儿先生会给你列一个单子,哪些字眼抬几格千万要背下,一旦弄错就要被黜落的。”

在船上的日子颇有些高中时的滋味,每日睁开眼睛先背书,也就是上早读;然后便开始一天的课程。

上午秦先生讲论、时文和试帖诗,下午段之缙按照先生的要求读书、背诵,又一日写三篇时文,一道论。晚上还要读书、背诵,每天都充实得很。

夏季走水路果然要比冬天走陆路快得多,等到六月三日的时候,他们已经在山东上岸,再转陆路去往玉平府,寻找冯胜的母亲。

深夜里,一行人在客栈歇脚,冯胜已经叫琼香搂着呼呼大睡,可段之缙却怎么也睡不着,他心里清楚得很,冯胜的母亲是凶多吉少了。

睡不着干脆也不睡了,披上一件外袍趿拉着鞋子就去敲秦先生的门,小声唤道:“先生,先生......你睡了吗?”

一时半会儿没有回音,段之缙轻轻一推,门竟然开了一条缝。

没锁?这也太危险了吧?

段之缙咕咕地进去,发现秦先生伏在案边,桌子上俱是他白日里做的时文,用朱砂墨圈点修正,又有冯胜描的字,也被仔细瞧过,写上标注。

唉....……段之缙如何能不动容?

他将先生挂着的袍子取下披在先生身上,可就是这轻轻的举动吵醒了秦慎之。

他迷迷糊糊地睁眼,看清眼前人是谁,疲倦地叫段之缙坐下,问道:“这么晚了,来我这作甚?”

“学生想着明天就要进永明府,过了永明,离玉平也就不远了,快要把冯胜送回去了,心里就不是滋味。”

“为何?”

段之缙沉默,想着那日漫天的风雪和数不尽的亡魂,终于开了口:“您也知道,她母亲恐难以......”

“那你是怎么想的呢?”

“他父亲早亡,母亲现在如何也尚未可知,若是能活下来自然最好,可万一……………学生想着,若是冯胜有叔伯之类亲戚愿意教养他,他自己也愿意留在故土,学生多赠与他们些银两,叫他们好生照顾。若是冯胜无亲可靠,他的叔伯不愿意养他,或者冯胜不愿意留在玉平,学生就把他带回家中。”

秦先生指一指自己空了的茶碗,段之缙赶紧起身给先生倒水,正低着头的时候便听见先生有些困倦的声音。

“带回你家去,是给你做奴才还是给你做弟弟?”

先生的这句话不是真的要问出个答案,而是暗示自己另有打算。

段之缙自然听明白了,问道:“那先生的意思是?”

秦先生打一个哈欠:“带一个孩子回去,这种事儿你自己做不了主的。为师看冯胜读书还不错,有几分悟性,若是他无处可去,为师就将他养在家中继续读书,就当是朋友的孩子。”

段之缙大喜过望,当即给先生行大礼:“学生替冯胜谢过先生!”

秦慎之把他拉起来,言说自己要睡了,推着段之缙出去又把门锁上。

第二天赶了一上午的路,果然到了永明府城门,门口零星的几个人,正在被门军查看路引。

段之缙一行人下马车的下马车,下马的下马,列好队叫门军查看路引。

头一个被验看的就是段之缙。

门军拿过路引,上边写着:

“淮宁安平县为护送遗孤事:

据本县生童段之缙,年十九岁,面白无须,淮宁省安平县籍,原领顺天府县试路引,禀称:

于崇德十六年从渝州府往玉平府官道上拾得男童一名,名冯胜,约八岁,圆脸,左腿有小痣一颗,询系山东省玉平府寿张县人氏,因乱与亲失散。现无人认领,恳请护送回籍。

经查属实,准予段之缙携该章前往玉平府寿张县交亲属或官府安置,限四十日内抵达,沿途关津验照放行,毋得阻滞。须至引者。”

下边写着时间,盖着官印。

门军查验一番后,却没有立即放行,蹙眉道:“离了永明府,下一个就是玉平府了,但我还是劝你们莫去了。”

段之缙和秦先生面面相觑,秦先生上前问道:“这是为何?”

门军回:“之前各府大旱,玉平最为严重,饿死的人都埋不过来,朝廷的赈灾粮下来后,该说不说的,应当能好些了,谁知道玉平又爆发了毒,听说拉的都是血了。现在知府虽没叫封了玉平府,可谁敢去那里?你们还是先顾着自己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