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科幻 > 诸天影视从四合院开始 > 第八十八章 一条道走到黑

诸天影视从四合院开始 第八十八章 一条道走到黑

簡繁轉換
作者:洒家要吃肉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5-10-08 16:23:54 来源:源1

小满节气前后,双水村周围的山野像是被一只无形的画笔重新涂抹过,褪去了冬春之交的萧索,换上了一派盎然生机。

暖洋洋的太阳毫不吝啬地照耀着大地,东拉河两岸的缓坡上,鲜嫩的草芽已经密密匝匝的探出头来,将那冬日里,顽童们烧荒留下的大片大片焦黑斑痕,温柔地掩盖在蓬勃的绿意之下。

农村实行了以户为单位的生产责任制后,过去,集体修建和维护的大型水利灌溉设施,因缺乏统一管理和投入破坏的比较严重。

水流不再被大量引入渠道,反倒使东拉河的水比往年旺了许多。河水哗哗地流淌着在河道某些狭窄处,水流居然能激起小小的波浪,发出不算响亮却持续不断的隆隆声响,给这静谧的村庄平添了几分动感。

在田家圪崂通往庙坪的那段河滩里,往年作为渡步的列石,早已被这略显泛滥的春水淹没。人们不得不搬来一些更大的石块,勉强组成一列列新的,踩上去有些晃动的活动的桥。

此时也是一年中农事开始繁忙的时节,大部分秋田作物都赶着时令开始播种。村子周围的山野里,远远近近,此起彼伏地传来庄稼人“嗷啊......嗷啊......”的吆喝声,那悠长而富有节奏的?牛声,催促着牲口在田间奋力耕作。

那些光景好,家底厚实的人家,能买得起充足的化肥,正忙着给反清拔节的冬小麦追加一次尿素,期盼着下周时能有个更好的收成。

孙玉厚老汉,要是论起在庄稼行里的本事,那在双水村绝对是数一数二的好把式。他对土地的各种精通,对农时把握的缜密,以及那份源于经验的自信,丝毫不亚于工厂里一个熟练的八级老工人。

尽管年纪上来了,胳膊腿脚不如年轻时灵便,有些生硬,但是经他手营务出来的庄稼,长势和收成依然能让村里大多数人家羡慕。

然而人心总是难以满足的,曾经拉砖和后来开小砖厂的那段经历,像是在孙玉后,原本只装着土地和庄稼的心里,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让他见识到了另一种活法和赚钱的途径,心也跟着野了。

最关键的是,当初那个小砖腰成功时带来的丰厚回报,那甜头如同烙印,深深地烙在了他的记忆。

尽管后来盲目扩张而导致惨败,家里至今还欠着一屁股让人喘不过气的饥荒,但这沉重的打击,竟然也没能完全打消他内心深处那份想要东山再起的执念和决心。

所幸孙玉厚老汉大半辈子在村里积攒下的人缘和信用还算不错,他厚着脸皮,东家借一点,西家凑一些,靠着往日的情分和咬牙下的字据,最终硬是把重建砖窑,购买原料的本钱,又一次七拼八凑的借了出来。

为了确保这次新建的大砖窑能烧出合格的好砖,不再重蹈覆辙,孙玉厚甚至带着二儿子孙少平,毅然跑到县里的正规砖厂,给人家打了整整半年的工。

名义上是打工,实则是偷师学艺,要把那烧砖看火候的关键技术,实实在在的学到手。

只是家里分到的地总不能荒着,所以这弄庄稼的重担,便只能落在家里的女人和那个行动不便的大儿子身上。

少安妈,大女儿孙兰花,还有那条腿上落下残疾的孙少安,都不得不硬着头皮起早贪黑的在田里忙活。

与原本世界里早早闹分家不同,此时的孙家,在巨大的外部债务压力下,反倒维持着一种异常艰难的统一,一家人被捆绑在一起,共同面对着眼前的困境。

只是这日子过的,是真真切切的惶。每一分钱都要掰成两半花,每个人的脸上都难见笑容,被沉重的债务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压的喘不过气来。

那新建的砖窑,仿佛成了孙家唯一的救命稻草,也像是一个巨大的赌注,承载着这个家庭全部的希望和恐惧。

就在孙家被债务和重建砖窑的阴云笼罩着透不过气时,盛夏的烈日炙烤着黄土高原,东拉河的水位在雨季的补充下长高了些,浑浊的河水裹挟着泥沙匆匆流过。

这个时节,一个天大的好消息,如同穿透厚重云层的炙热阳光,猛地照亮了这个在艰难中挣扎的家庭。小女儿孙兰香,在高考恢复的第四年,竟然考上了远在首都的北方工业大学。

消息像一阵带着麦香的热风,迅速席卷了双水村的每一个角落。在村头老槐树下,在田间地头,在傍晚炊烟袅袅的院落里,引起了前所未有的轰动。

孙家这个不久前还因为砖窑破产而被人暗中指指点点的家庭,瞬间因为出了一个大学生而变得光彩夺目,连那口略显破败的窑洞,似乎都跟着亮堂了几分。

要知道,在双水村这片土地上,除了前些年从山西搬来的贺家,其闺女贺秀莲和女婿叶晨是大学生外,孙兰香可是土生土长,从这片黄土地里走出去的第一个正牌大学生!

夏夜的风吹过,玉米地发出沙沙的声响,仿佛也在传递着这个令人振奋的消息。村里人摇着蒲扇,在夜空下议论起来,语气里充满着惊叹和实实在在的羡慕:

“了不得啊,孙玉厚家祖坟冒烟了!”

“兰香这丫头,从小看着就灵醒,坐在河滩石头上看书的样子,就跟别的娃娃不一样,果然出息了!”

孙兰香这个大学生的身份,在当下无形中成为了孙家最硬挺的信用抵押。

这也正是许多村民,明明瞅着孙家那新砌的砖窑带着泥水气,知道他们家欠了一屁股烂账,却依旧愿意从贴身的衣兜里,掏出带着体温的票子,借给孙玉厚去继续折腾的一个重要原因。

庄稼人的心里都有一本朴素的账,算的门儿清。要知道那可是大学生啊,国家包分配工作的,毕了业就是城里的干部。

坐在办公室里风吹不着雨淋不着,吃着商品粮,户口也要农转非,彻底离开这黄土疙瘩。那是端上的铁饭碗,一辈子都不用在土里刨食了。

孙玉厚家虽然现在难,裤腿上还沾着泥点,但他有这么个出息的小闺女,将来还能还不上钱?

就算他这砖窑再赔个底朝天,不是还有他那个将来要当国干部,拿工资的小闺女兜底吗?这钱借的心里踏实!傍晚的夕阳给村庄涂上了一层暖金色,也仿佛给孙家的未来镀上了一层希望的光晕。

因此孙兰香的考上大学,不仅仅是她个人的荣耀,更是在家族最艰难的时刻,注入了一针强心剂,维系住了那份在债务压力下已然脆弱的信任链条。

时间就这样匆匆的过去,又是一年的暑假到来,当知了在树上声嘶力竭的鸣叫时,孙兰香总是早早地背着简单的行囊,回到了弥漫着熟悉黄土气息的双水村。

她没有像一些进了城就变了样的人那样嫌弃家乡的落后,而是利落的换上了打补丁的旧衣服,挽起袖子拿着锄头,跟在头发被汗水黏在额上的妈妈,拖着那条不变的腿,却仍然坚持劳作的大哥孙少安,以及被生活磨砺的粗糙

了许多的大姐孙兰花身后,一起融入那片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土地。

孙兰花样样都抢着干,那双原本在明亮教室里握笔演算的手,重新握起了磨的光滑的锄头把,汗水顺着年轻的脸颊滑落滴,在干涸的土地上瞬间涸开了一个小点儿,旋即消失不见。

这时候的大学生,国家是有生活补助的,虽然数微薄,仅够糊口,但孙兰香却极其的节俭。

在学校里,她常在食堂里买最便宜的菜,甚至就着咸菜啃馒头,恨不得一分钱掰成两半花,总是把牙缝里省下的津贴一点点攒起来,用手帕包好,藏在自己的行李里。

假期回家时,孙兰香从不空手儿,有时是给常年卧病在昏暗的窑洞里,咳嗽声不断的奶奶,买几瓶在乡下供销社根本见不到的,稍微对症些的药片;

有时则是用那点攒了许久的积蓄,在城里的副食店,称上几两乡下少见的、包装精美的水果糖,或者几块,看上去就很松软的糕点,用油纸仔细包好,带回来给辛苦的家人尝个鲜,在昏暗的油灯下,家人脸上露出的些许笑

容,就是她最大的满足。

而她自己呢?站在田埂上,身影单薄,身上的衣服还是中学时做的,椅子发了白,手肘部分甚至磨出了毛边,也舍不得换件新的。整个人朴素的宇宙黄土地几乎融为一体,懂事的让邻里乡亲提起来都忍不住竖起大拇指,心生

敬佩。

孙兰香深知家里的艰难,和父母兄姐日复一日的辛苦付出,那一点点钱,她觉得用在至亲的家人身上,比用在自己买件新衣上,添双新鞋子上,要更有意义,更能让自己心安。

看着小女儿在烈日下劳作的身影,看着她被汗水浸透的旧衣衫,孙玉厚蹲在田埂上,闷头抽着旱烟,浑浊的眼睛里又是欣慰,又是难以言喻的酸楚。

他欣慰的是,孩子长大了,懂事了,知道体贴家里了,像棵小白杨,再大的风沙也能扛住;酸楚的是,别人家像她这么大的姑娘,正是爱美爱玩,憧憬未来的年纪,可是孙兰香却过早的背负起生活的沉重,那双本该只接触书

本和未来的手,却再次握紧了锄头。

闺女那瘦弱的肩膀和那份与年龄极不相符的沉稳坚毅,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这个家庭的困境,也像鞭子一样抽打着孙玉厚的心,激励着他,甚至逼迫着他,必须把这次砖窑搞成功!

既是为了这个风雨飘摇的家,也为了绝不辜负这个在逆境中依然顽强向上,为全家争得了莫大脸面的小女儿....…

就在孙家上下,为家里的农活和砖窑忙的脚不沾地,焦头烂额之际,一个突如其来的变故,更是让这个家庭雪上加霜,孙玉厚的老母亲突然病倒。

其实老人家年事已高,身上这些年一直就没断过各种小毛病,但这次看起来是得了急症,肚子疼的厉害,这可把一向沉稳的孙玉厚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

老母亲已经一整天水米未进,蜷缩在炕角,瘦小的身子因为疼痛不时的抽搐一下,发出压抑而痛苦的呻吟。

这位生命力顽强的老人,今年已经整整八十四岁了,乡下人都说“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这个年龄段正是高龄老人最忌讳,也最容易被病魔击倒的两个坎儿。

晚饭后,昏黄的油灯下,孙玉厚赶紧把弟弟孙玉亭给叫了过来。兄弟俩凑到母亲炕前,看着老人痛苦的模样,心急如焚的商量着对策。

两人很快决定不能再拖了,必须立刻用架子车把老母亲拉到石圪节医院去瞧瞧。然而,当他们俩把这个决定告诉母亲时,一直呻吟的老人却异常坚决地摇了摇头,声音微弱,却带着不容置疑:

“不......不去医院,你们......你们去把刘玉升叫来!”

兄弟俩一听母亲这话,顿时愣住了,面面相觑,一时间不知该如何是好。他们当然知道母亲叫刘玉升是什么意思。

大约一年前,他们村的刘玉升不知怎地,仿佛一夜之间就从那个普通庄稼汉,变成了能通鬼神的神仙,开始给周围十里八乡的村民看病,据说还特别灵验。

只是让他们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件事不知道什么时候,竟然传到了自家这位几乎足不出户的老太太耳朵里。

二儿子孙玉亭凑到了母亲耳边,试图进行劝解:

“妈!那都是迷信,骗人的!咱得去医院,让大夫给你看看!”

躺在炕上的老娘却根本不管什么迷信不迷信,依然用那气若游丝却异常坚定的声音重复着:

“叫......叫刘玉升来......我夜里......梦见一只白狗,白森森的......在我肚子上咬了一口......早上起来......就疼开了......”

怎么办?难道真的要去把那个装神弄鬼的刘玉升给喊来,让他捉拿那只该死的,只存在于梦里的白狗吗?兄弟俩大眼瞪小眼,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孙玉厚看着母亲痛苦不堪的样子,听着她那固执的请求,最终无可奈何地重重叹了口气,像是泄了气的皮球:

“唉!那就......那就去叫刘医生吧!先把咱妈安抚住再说......”

“哥!你也信这些装神弄鬼的东西?!”孙玉亭立刻瞪大了眼睛,语气里带着难以置信和一丝责备,看向了哥哥。

孙玉厚的眼神躲闪,话语含糊不清的说道:

“这……………这事儿吧....也不能说一定有,可也不能说就一定没有......咱妈眼下信这个,疼的又厉害,就先依了她吧....”

“我不能做这事!”

孙玉亭在这方面的原则性却是异常的坚定,甚至带着点?然:

“我孙玉婷歪好还算是个党员哩!怎么能带着头搞迷信?!”

孙玉厚看见弟弟那副死样子,重重的叹了口气,仿佛肩上的担子又沉了几分。他无奈的摆了摆手,然后说道:

“那你先回去吧,我自己去请刘玉升,这件事肯定不会牵连到你。”

孙玉亭心里其实也矛盾,他打心眼里瞧不上刘玉升那套装神弄鬼的把戏。可眼前躺着的是他亲娘,老人固执的相信这一套,他那些大道理在母亲的病痛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最后孙玉亭只能是耷拉着脑袋,趿拉着那双破旧的解放鞋,庆幸的离开了这个是非之地。

弟弟前脚刚走,孙玉厚后脚就动身去前村请刘玉升。这个刘玉升说起来还和王彩娥沾亲带故,虽然双水村也没几个人能说清楚他们到底是什么亲戚。

当初,王彩娥和孙玉婷闹出了那档子黏糊事儿,还有后来金富,强占王彩娥家窑洞的时候,都是这个刘玉生第一时间跑去报的信。

刘玉升小时候出天花落下一脸麻子,村里人都管他叫“刘麻子”,他倒也不在意。这人长得干瘦,风一吹就能倒似的,干活更是不行。

他老婆精神不太正常,整天疯疯癫癫的,头发乱得像鸟窝,衣服上的油垢积得能刮下一层。两口子生了六个孩子,日子过得在双水村是数一数二的艰难。

说来也怪,以前吃大锅饭的时候,刘玉升家虽然穷,但好歹还能混个温饱。可自从分了田到户,村里人家家户户日子都有起色,唯独他家反倒不如从前了。

总得给自己找条活路啊,一年前的某个深夜,邻居田海民夫妇被隔壁传来几声凄厉的嚎叫惊醒。第二天,刘玉升红着眼睛对村里几个老人说,他昨晚魂游地府了。

他说在梦里见到阎王爷坐在大殿上,戴着老花镜翻生死簿。阎王对他说:

“阳间你们那一带缺个管生死的,我封你做‘黑虎灵官,往后谁要死都得先经你审。”

领了这道“旨意”后,他还由一个小鬼领着在地府转了一圈,见到了村里过世的许多人??金老先生和他儿子金俊斌、田二都在下面当差。

他说田二在阴司看大门,五年前淹死的金俊斌管着水事,所以这些年来双水村再没发过大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