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科幻 > 诸天影视从四合院开始 > 第九十二章 知行合一

诸天影视从四合院开始 第九十二章 知行合一

簡繁轉換
作者:洒家要吃肉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5-10-14 16:29:39 来源:源1

二人正说着话呢,金俊武也拎着个篮子进了屋,笑着对贺耀宗说道:

“贺叔我家婆姨腌了点酸菜,给你们拿点尝尝!”

“这怎么好意思……………”贺耀宗连忙推辞。

“客气啥?”

金俊武把土篮子往桌上一放,然后继续说道:

“上次你家修院墙,我正好去十个节了,没帮上忙,这点酸菜不算啥。”

金俊武对于贺家是怀着感恩的,先不说之前他为孙玉厚家担保借钱的事情,贺老汉很给面子的就答应了,让他当了保人。这次农科院专家下乡,他是实实在在的得了实惠的,所以他自然要和贺老汉维系好这份关系。

金俊武这几年的选择,在双水村显得颇为独特。当村里不少人都跃跃欲试的想学贺耀宗开醋坊,学孙玉厚建砖窑,学田福堂去城里包工找活干,这个一向精明的汉子,却始终按兵不动,把全部的心思都铺在了那十几亩土地

上。

要说金俊武的头脑,在双水村绝对是数一数二的。他若是真想做生意,未必就比贺耀宗、田福堂差。但是金俊武有金俊武的盘算,这份盘算里透着庄稼人特有的谨慎。

做买卖那得先有本钱,家里那点积蓄肯定不够,那样就得去信用社贷款。这年头贷款利息不低,万一赔了,拿什么去还?

再说自己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民,对于外面的行情两眼一抹黑,进货销路都摸不着门道。去年,孙玉厚家砖窑垮窑的惨状,至今还历历在目,那可是把全部家当都赔进去了,现在还欠着一屁股债呢。

“还是在土地上做文章最保险,就算是遇上了灾年,赔进去的也就是咱这一把子力气,总不至于欠一屁股债。”金俊武时常对自己的婆娘这样说道。

不过金俊武说的在土地上做文章,可不是老辈人那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苦干。借了叶晨的光,他有了自己的新路子,这还得感谢叶晨请来的省农科院的专家!

专家来村里讲课时,英俊武听的是最认真的一个。他不仅把专家讲的每句话都记在心里,还特意请专家到他地里实地指导。

“老金啊,你这块地是沙壤土,适合种花生。”

“那块坡地光照好,种玉米最合适。”

“施肥要讲究时机,不能光图省事一次撒完。”

金俊武把专家的这些话都牢牢的记下,还特意让在城里念书的孩子帮着买了几本农业科技书籍。虽然他识字不多,但他硬是让儿子一句句念给他听,把关键的地方都记在心里。

开春的时候,金俊武就按照专家指导的方法种地。该深耕的时候绝不偷懒,该间苗的时候一丝不苟,施肥打药都严格按照科学配比。他还特意跑到石圪节公社,买了专家推荐的新品种种子。

村里一些老庄稼把式,看他这么折腾,还在背地里笑话他:

“俊武这是读书读傻了?种地哪有那么多讲究?!”

“可不是嘛,咱们祖祖辈辈都是这么种过来,偏他信那些狗屁专家,搞这么多花样。”

金俊武听了也不争辩,只是笑笑。他心里有数,等秋收的时候咱们再见分晓。

果然,到了夏天,金俊武地里的庄稼长势明显比别人好了一大截。玉米杆子粗壮,穗子饱满;花生秧子绿油油的,一看就知道底下结的果少不了。

最让人吃惊的是秋收时的场景,金俊武家同样大小的地块,打下来的粮食硬是比别人多出了将近一倍!金灿灿的玉米棒子堆成了小山,花生更是装满了一个个麻袋。

这下子,村里再没人笑话金俊武了,那些曾经说他瞎折腾的老庄稼把式,现在都红着脸来向他请教:

“俊武啊,你那种子是哪儿买的?”

“你施肥是咋配的?教教呗!”

金俊武不记仇也不藏私,乐意把自己学来的知识跟大家分享。他还特意组织了几次“地头会”,把专家教的方法手把手的教给乡邻们。

“其实也没啥神秘的,就是得相信科学。咱庄稼人光靠老经验不行,得跟着时代走。”金俊武时常对来请教的人这么叮嘱。

如今的金俊武,虽然没像贺耀宗和田福堂那样成为村里的大老板,但是他家的光景在双水村也是数一数二的。靠着他科学种地的收入,不仅还清了以前的欠款,还给家里添置了自行车,缝纫机,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最重要的是,他心里踏实,这地理的收成是实实在在的,既不用担惊受怕,也不用看人脸色。这份踏实,是多少钱都换不来。

金俊武家今年又是双水村头一份的丰收,原本宽敞的三孔窑洞,如今倒有两孔被金灿灿的粮食塞得满满当当。院子里新搭着玉米棚子,在秋阳下泛着金光,成了村里最惹眼的风景。

这天傍晚,夫妻俩坐在院里枣树下吃饭,李玉玲望着快要溢出来的粮,又是欢喜,又是发愁的说道:

“俊武,今年这庄稼厚实的吓人,光靠咱们俩这四只手,怕是收到立冬也收不完。”

金俊武扒拉着碗里的小米粥,目光却越过院墙,落在自家那片沉甸甸的谷子地上,含糊不清的说道:

“我寻思着,明天在石圪节雇几个短工,今年雨水足,庄稼不等人啊。”

可不是嘛,他们这两口子把地种的太满了,连院墙外硷畔边巴掌大的零散地,都见缝插针地种了荞麦。此刻正值荞麦开花时节,细碎的白花落在饭桌周围,像是下了一层薄薄的小雪。

家里这院落是金俊武当年从哭咽河沟搬来时,一手拾掇起来,那时他在院内外栽满了果树,如今,枣树已经挂满了红艳艳的果实,在夕阳下格外诱人。

李玉玲利落的收拾碗筷,四十几岁的人,身段还像年轻时那样轻巧,走起路带着风,说话办事干脆利索。村里人都说,这两口子正处在最好的光景,经验足,力气够,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金俊武蹲在玉米棚前,抓起一把玉米粒在手里摩挲着,脸上露出装见人特有的满足。今年的好收成,让他更加确信,自己坚持科学种地的路子走对了。

正在这时,院门外传来脚步声。田福堂从外面走了进来,一眼就瞅见了院子里新搭的玉米棚,啧啧称奇道:

“好你个金俊武,不声不响的就当了咱们双水村的“粮王”了。”

以前金俊武和田福堂的关系其实并不算融洽,可是自从生产承包责任制以后,田福堂带着村里人在闲散的时候,去到城里打工干活,挣得外快,这让金俊武对这个前支书的印象有了很大的改观。

他赶忙起身让座,对田福堂笑着说道:

“福堂哥,您说笑了,快坐!玉玲,给福堂哥弄碗绿豆汤。”

田福堂摆了摆手,目光在院子里扫了一圈,最后落在那些缀满红枣的树上,开口道:

“俊武,我今儿个过来,是想跟你商量个事。城里粮站的老王,你知道吧?他听说你今年收成好,想跟你订五千斤玉米,价格比市价高一成。”

李玉玲端着汤碗的手微微一颤,眼睛顿时就亮了。可这时,金俊武却不紧不慢的卷着烟卷,语气淡然的说道:

“福堂哥,不瞒你说,这粮食我还真不能卖。”

田福堂明显的愣了一下,对着金俊武问道:

“咋?价钱不满意?还能再商量....……”

“不是价钱的事儿。”

金俊武划着了火柴,烟雾缭绕中他的眼神格外清醒,只见他目光坚定的说道:

“福堂哥,你记得去年冬天,县里粮库失火的事不?当时要不是孙玉厚家存着陈粮,咱村那些养猪户就都得抓瞎。今年雨水多,我估摸着明年开春粮价还得涨。”

李玉玲在一旁急得直拽丈夫的衣角,金俊武此时却话锋一转:

“不过福堂哥既然开口了,这个忙我得帮。这样,我先匀你两千斤,剩下的等明年开春再说。”

送走了田福堂后,妻子李玉玲忍不住对自家男人抱怨道:

“俊武,你是不是傻了?放着现钱不挣,非要把粮食堆成山!”

金俊武走到枣树下,伸手摘了颗红枣塞进嘴里,一边咀嚼着一边指着满院的粮,说道:

“玉玲,用你的脑子仔细想想,咱双水村现在开醋坊的、烧砖的、外出打工的人比比皆是,种地的却越来越少,可人总得吃饭不是?这些粮食就是咱的定心丸。等来年青黄不接的时候你再看吧………………

夫妻俩正说着呢,村东头孙玉厚家的孙少平气喘吁吁的跑了过来,没等气喘匀就开口问道:

“俊武叔,俺爹让我过来问问,明天能借你家打谷机用用不?”

金俊武看着面前孙家这个二小子,当年还是手不能提肩不能挑的,文弱书生呢,现在却成了家里的壮劳力,帮着他爹把家里的重担扛了起来,孙少安残了,担子自然而然的落在了孙少平身上。

他笑着拍了拍孙少平的肩膀,开口说道:

“回去跟你爹说,打谷机随便用。”

忙完了这一切,金俊武和媳妇儿在院子里纳凉。只见如水的月光洒满院落,那些细碎的荞麦花果真像铺了一层薄雪。晚风拂过,枣树的影子在花海上摇曳,送来阵阵清香。

金俊武揽着妻子的肩膀,笑呵呵的说道:

“等忙过这阵子,咱在院里再搭个葡萄架。来年这时候,咱就坐在葡萄架下,一边乘凉一边数星星。”

李玉玲靠在丈夫的肩上,撇了撇嘴,轻声说道:

“到那时候,你怕是又要琢磨着怎么把葡萄种的比别家甜了......”

夫妻俩相视而笑,笑声惊起了枣树上栖息的麻雀,孤零零飞过那片如雪的荞麦花海......

几个月后,春日的阳光暖洋洋的洒在双水村的沟壑梁峁上,柳树抽出了嫩绿的新芽,河岸边的薄冰早已消融,露出潺潺的流水。几个月的光景悄然流逝,各家当初堆满金黄玉米的院子如今显得空阔了不少。

然而当春耕时节真正来临,田野里的人们正在为种子肥料发愁时,金俊武家当初那看似占地方的存粮,如今却显示出了惊人的价值。

粮价如同解冻的河水,一路看涨,势头猛的让所有庄稼人都心惊。石圪节公社的粮站门口,每天都能听到关于价格的最新议论,那数字几乎一天一变,直往高处窜。

这天午后,殷俊武不慌不忙地套上驴车,车上整齐地码放着鼓囊囊的麻袋。他穿着老伴李玉玲新做的蓝布褂子,脸上是被冬日暖阳滋养出的红润光泽。

这个家伙瞅准了价格最好的时机,才开始陆续将窖藏了一冬的粮食运出去。当那一沓沓崭新的票子实实在在揣进怀里时,当初所有的等待和辛苦都化作了嘴角一抹难以抑制的笑意。这一转手,比秋收时直接出售,多赚了将近

一倍还多。

当初那些背地里议论金俊武“死脑筋”、“不会盘活”的乡邻们,如今眼神都变了。

田海明蹲在自家硷畔上,看着金俊武家空阔了不少,却更显富贵的院落,他那布满皱纹的脸上写满了懊悔,拍着大腿对婆姨感叹:

“唉!当初要是听了俊武的,咱家那十几袋玉米留到现在,娃娃的新衣裳,开春的化肥钱就都宽裕了!”

村里更是有精明的后山,比如金俊山家的儿子,他专门提了半瓶散酒,凑到金军武跟前,趁着晚霞满天,两人坐在院里枣树下的功夫,恭敬的递上烟卷,陪着笑脸打听:

“俊武叔,您这眼光真毒!给侄儿透个底儿,您咋就算的这么准呢?今年这种地,有啥新章法不?”

金俊武接过金成递来的那只带着过滤嘴的大前门,却没有立刻点燃,而是习惯性的别在了耳朵上。他眯着眼,望着远处笼罩在暮色中的山峦。院里那几棵枣树历经一冬,枝干更显苍劲,酝酿着新的生机。

金俊武想起去年秋日,叶晨来家里串门,随口说的那句“...物资流通有快慢,需求变化有早晚...”

这话像颗种子,在他这习惯于在土地上精耕细作的心里发了芽,让他开始学着跳出双水村的沟沟坎坎,去琢磨那看不见,摸不着,却实实在在影响着一年收成能换回多少票子的市场行情。

金俊武心里明镜似的,叶晨光这是响鼓不用重锤,而他也是个聪明人,一点就透。但他嘴上对金成却说的格外朴实恳切,他用粗糙的手指了指脑袋,又拍了拍胸口说道:

“金成,咱庄户人不能光知道低头伺候庄稼,也得时不时抬头看看天时,估摸估摸世道。

我也是自己瞎琢磨,想着开春了,家家里的存粮都见了底,那些开醋坊的烧砖窑的也都张罗着开工,这人吃马嚼的,粮食还能不贵?

再者说了,咱这力气不值钱,多费点心思把粮食存好,不受潮、不霉变,就算美金多卖一分钱,那积少成多不也是白捡的吗?总比压在手里慌了神或者贱卖了强。”

金俊武的这番话,说的是既实在又留有余地,他没提叶晨半点,更显得有他自己的算盘和远见。

这一次成功的待价而沽,不仅让他家的箱底又厚实了许多,也给院里添置了崭新的飞鸽牌自行车,更是让他在村里的威信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人们不再仅仅把他看作一个只会埋头苦干,运气好的老把式,更开始真心佩服他这份审时度势,盘算长远的精明头脑。

金俊武也用实际行动,给双水村的老少爷们们们上了一课:新时代的庄稼人,光有使不完的力气和祖传的经验还不够,还得有点琢磨市场的眼光和沉得住气的定力。

粮食卖上好价钱的喜悦渐渐沉淀后,金俊武心里那点说不清道不明的思绪反而愈发清晰了。他坐在炕沿上,看着院里那辆崭新的“飞鸽”自行车,脑海里浮现的却是叶晨那张总是带着温和笑意的脸。

“玉玲,”他唤了一声正在擦拭缝纫机的妻子,“我寻思着,得去贺家好好坐坐。”

李玉玲手上动作没停,头也不抬地说:

“不是才送过酸菜吗?咋又去?”

“那不一样。”金俊武摸出别在耳朵上的那支“大前门”,这次终于点燃了,“酸菜是邻里往来,这次是真心实意去道谢。”

他说着,声音低了几分:“再说了,金富那事......我这心里始终过不去。”

提到金富,李玉玲也沉默了。那个不争气的侄子,去年带着一伙人跟踪叶晨到贺家,偷东西不说,还动了手。虽说是金富个人行为,可金俊武总觉得自家脸上无光,在贺家人面前抬不起头来。

第二天一早,金俊武特意换上了那件只有出门才穿的深蓝色中山装,又从粮囤里精心挑选了半袋颗粒最饱满的花生,用新麻袋装好。

临出门前,他还让李玉玲把年前腌的腊肉切了最好的一块,用油纸包得方正正。李玉玲半开玩笑的说道:

“你这是要把家都搬去啊?”

“叶晨那孩子,一句话点醒了我。这点东西,抵不上他一句话的价值。”金俊武正色说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