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大婚之日,我的老婆不正常 > 第758章 兴化坊的新模样

大婚之日,我的老婆不正常 第758章 兴化坊的新模样

簡繁轉換
作者:纪武淋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8-17 03:35:05 来源:源1

帝京的深冬,寒风凛冽,吹过朱雀大街的青石板路,卷起细碎的雪沫。

阳光透过稀薄的云层,洒下苍白的光线,为这座古老的都城镀上一层清冷的色泽。

林臻一身靛青素面锦缎常服,外罩玄色薄氅,未带仪仗,仅由两名气息内敛、身着便装的亲卫随行,缓步行走在熙攘的人流中。

他刻意收敛了周身那无形的威压,如同一个寻常的富家公子,目光沉静地扫视着这座他守护的城池,感受着新政推行下,市井间流淌的细微脉动。

穿过几条繁华的主街,转入东城。

眼前的景象豁然开朗。

与记忆中三年前那场大火后的焦土废墟截然不同,呈现在林臻眼前的,是一片规划整齐、气象崭新的居住区——兴化坊重建小区。

青灰色的五层砖混楼房整齐排列,如同沉默的卫士,矗立在冬日阳光下。

墙体由机制砖砌筑,勾缝平整,砂浆饱满,泛着坚实的光泽。

宽大明亮的玻璃窗镶嵌在墨绿色的窗框中,反射着清冷的天光。

楼顶铺设着特制的防水油毡,边缘砌筑着半人高的女儿墙,显得干净利落。

每栋楼前,都有一片方正的空地,栽种着耐寒的松柏和冬青,虽值深冬,依旧苍翠。

空地上,还设有石桌石凳,供人休憩。

林臻沿着宽阔的青石板主干道缓步前行。

路面洁净如洗,不见积雪污泥。

两侧设有砖砌的排水明沟,沟内水流清澈,无杂物淤塞。

每隔数十步,便放置着一个漆成绿色、带盖的木制垃圾桶,桶身上用端正的楷书写着“爱护坊市,垃圾入桶”的标语。

“这位郎君,是来看房的吗?”一位身着整洁棉袄、臂戴红袖章的老者迎面走来,脸上带着和善的笑容。

袖章上绣着“卫生纠察”四个字。

“路过,看看。”林臻颔首。

“哦,那您可来对地方了。”老者热情地介绍,“咱们兴化坊,可是帝京头一份的安居小区。您瞧这楼,砖混结构,结实着呢,防火防震。家家户户都有独立的厨卫,再也不用去公共澡堂排队了。楼里有公共水房,定时供水。屋顶还能晾晒衣物,方便得很。”

“租金贵吗?”林臻问。

“不贵不贵。”老者摆手,“府衙有规定,像我们这些老住户,租金按市价三成收。像我这套一室一厅,每月才一百二十文。比以前住棚户还便宜。而且啊,”

他压低声音,带着一丝神秘,“府衙说了,只要按时交租,住满十年,这房子就能归咱们了。只要象征性地付一两银子。”

“哦,那倒是不错。”林臻道。

“可不是嘛。”老者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住得舒心,心里也踏实。您再瞧这环境,”他指着洁净的路面,“每日有保洁员清扫,垃圾定点投放。还有我们这些纠察,专管那些乱丢垃圾、随地吐痰的。现在啊,大家伙儿都自觉了,环境好了,住着也舒坦。”

正说着,一个约莫七八岁的小男孩,手里捏着一块果核,蹦蹦跳跳地跑到一个垃圾桶旁,踮起脚尖,将果核投入桶内。

“阿宝真乖!”老者扬声夸奖。

小男孩得意地拍拍手,跑开了。

“您看,连孩子都知道爱护环境了。”老者笑道。

林臻微微颔首,目光扫过洁净的街面和老者满足的笑容。这不仅仅是硬件的改善,更是居民精神面貌的提升。自治管理,相互监督,奖惩分明,方能持久。

沿着主干道前行,来到小区南侧。

一条宽约三丈的河流,自西向东,蜿蜒流过。河水清澈,在冬日阳光下波光粼粼,倒映着两岸新砌的条石驳岸和光秃秃的垂柳枝条。

河面上,不见漂浮的垃圾油污,更无记忆中刺鼻的粪水恶臭。几只水鸟在河心嬉戏,时而扎入水中,叼起小鱼。

“这是金水河支流,以前可臭了。”老者指着河道,“以前沿岸私搭乱建,粪水污水直排入河,臭气熏天,蚊蝇滋生。现在可好了,您瞧,多干净。”

“如何治理的?”林臻问。

“拆了所有临河违建,退让十丈,修了这石头驳岸,设了护栏。”老者道,“还在地下埋了大管子,叫什么陶管排污总管。各家各户的污水粪水,都通过管子排到城外的大池子里处理了,不往河里排。还有河长,就是坊正兼任,每日巡查,严禁往河里倒垃圾排污水,违者重罚。您瞧,还放了鱼苗,种了水草,净化水质。”

正说着,几个半大孩子拿着简陋的网兜和小桶,在河边浅水处嬉笑着捕捉小鱼小虾。

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裹着厚厚的棉袄,坐在柳树下的石凳上,悠闲地垂钓。

“老张头,钓着鱼没?”红袖章老者扬声问。

“钓着两条小鲫鱼。”垂钓老者抬起头,脸上带着满足的笑容,“托王爷的福,这河可算活过来了。老头子我又能钓鱼了。”

林臻看着老者满足的笑容和孩童们嬉戏的身影,心中欣慰。金水河支流的蜕变,是系统治理的成果,更是惠民新政的缩影。

穿过几排安居楼,来到小区中心的便民市集。

市集位于一个开阔的广场上,地面同样铺着干净整洁的青石板。

摊位整齐排列,蔬果鱼肉、针头线脑、日用百货琳琅满目。

商贩们衣着整洁,热情招呼。顾客多为小区居民,提着菜篮,悠闲选购,讨价还价声不绝于耳,却无争执喧哗。

“新鲜的冬笋哟,早上刚从南郊拉来的,水灵着呢。”一个菜贩中气十足地吆喝。

“大娘,您瞧瞧这北燕煤做的蜂窝煤,火旺耐烧,烟少灰少,还干净。府衙有补贴价,划算着呢。”一个煤铺伙计向一位老妇人热情推销。

“郎君,看看这新到的格物院改良纺锤,纺起线来又快又匀,省时省力。”一个货郎摆弄着精巧的木制器械。

林臻在一个蒸汽腾腾的早点摊前停下。

摊主是一对中年夫妇,摊车擦得锃亮,蒸笼冒着诱人的白气。

“郎君,来屉包子?猪肉白菜馅的,刚出锅,热乎着呐。”男摊主热情招呼。

“来一屉。”林臻示意亲卫。

“好嘞。”摊主麻利地夹起包子,用油纸包好,“三文钱,您拿好。”

林臻付钱时,留意到摊车旁挂着一块小木牌,上面写着“卫生甲等”四个红字。

“郎君好眼力。”女摊主见状,脸上露出自豪的笑容,

“这是坊里每月卫生评比发的牌子。那些纠察们查得可严了。灶台干不干净,抹布消没消毒,垃圾及不及时清走,食材新不新鲜,样样都得过关。评上这甲等,街坊邻居都信得过,生意都好做不少呢。”

旁边一个卖水果的摊主也凑过来:“是啊。以前这地方乱糟糟的,苍蝇嗡嗡乱飞,谁愿意来买东西。现在多干净。大家伙儿都自觉了。别说乱丢垃圾,就是随地吐口痰,都怕被纠察看见,臊得慌。”

林臻听着摊主们七嘴八舌却充满自豪的议论,看着他们脸上洋溢的满足笑容和眼中闪烁的光彩,一股暖流悄然涌上心头。

安居方能乐业。环境的改善,管理的规范,不仅提升了生活品质,更重塑了人的精神面貌和行为习惯。

离开市集,林臻被一阵清脆的读书声吸引。

循声望去,只见小区一角,一座青瓦白墙的新建院落前,挂着一块“兴化坊蒙学堂”的匾额。院落内,传来孩童们朗朗的读书声。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林臻驻足院外,透过敞开的院门望去。

宽敞明亮的教室内,数十名年龄不一的孩童,身着整洁的棉袄,端坐在崭新的木桌前,跟着讲台上一位年轻的流官先生,摇头晃脑地诵读着《三字经》。

阳光透过宽大的玻璃窗,洒在孩子们红扑扑的小脸上,映照着他们专注而明亮的眼睛。

“这是府衙办的蒙学堂。”红袖章老者跟在一旁,低声介绍,“不收束脩,坊内所有适龄孩童都能来读书识字。先生是朝廷派来的流官,学问好,人也和气。孩子们可喜欢了。”

“阿宝也在里面呢。”老者指着教室后排一个虎头虎脑的小男孩,正是刚才扔果核的那个孩子。

林臻静静地看着。

孩子们清脆的读书声,如同初春的鸟鸣,充满了生机与希望。

免费蒙学堂的设立,不仅让孩子们有了识字明理的机会,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着新一代的文明习惯和公民意识。这才是惠及长远的根本之策。

日影西斜,暮色四合。林臻告别了热情的红袖章老者,缓步走出兴化坊。

回望这片在废墟上重生、充满生机与希望的土地,整齐的楼宇在暮色中披上暖光,洁净的街巷人影幢幢,清澈的河面泛着粼粼波光,热闹的市集传来阵阵笑语,蒙学堂的读书声依旧清脆悦耳。

孩童的嬉闹声,老者的谈笑声,商贩的吆喝声,交织成一曲生动而温暖的市井交响。

他想起紫宸殿上的宏图伟略,想起格物院的蒸汽轰鸣与电波无声,想起北疆雪原的铁龙破冰与惊雷慑敌。

那些是改天换地的惊雷。

而眼前这方整洁安宁的小天地,这街巷升腾的烟火,这黎民百姓脸上真心的笑容,才是那惊雷最终要守护的图景。

为国为民,非止于金戈铁马,更在于这万家灯火的温暖,在于这街巷升腾的烟火,在于这黎民百姓安居乐业的盛世图景。

这,才是他林臻穷尽一生,也要守护的江山本色。

寒风依旧凛冽,林臻紧了紧身上的薄氅,转身融入帝京繁华的暮色之中。

前路虽长,然民心所向,便是光明所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