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军事 > 重生的我逃难到岭南 > 第104章:问题浮现与变革起步

重生的我逃难到岭南 第104章:问题浮现与变革起步

簡繁轉換
作者:摸鱼小郎君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5-07-21 14:56:10 来源:源1

第104章:问题浮现与变革起步(第1/2页)

岭南的阳光洒在青翠的稻田上,风吹过,稻浪如海浪般翻涌,看似生机勃勃的景象下,却隐藏着难以忽视的贫困与无奈。叶长歌缓步走在田间,身后跟着顾清霜,她手中拿着一卷详细的村庄生产数据,脸上露出一丝忧虑。

“长歌,这里的粮食产量实在太低了,”顾清霜看着手中的数据,说道,“亩产不过百斤,根本无法满足村民的生活需求。”

叶长歌点了点头,目光扫过劳作的村民。他们的皮肤黝黑,身体瘦弱,汗水浸湿了衣衫。尽管他们每天从早忙到晚,但收获却微乎其微。

“这是岭南的普遍情况,”叶长歌说道,“传统的耕作方式效率太低,稻种也不够优质。若要改变,就必须从根本上进行改革。”

叶长歌决定深入村庄了解农业生产的问题。他走访田间,与村民交谈,听他们诉说种地的艰辛。

“叶公子,咱这地就这么多,年年种下来,收成却一年不如一年,”一个满脸皱纹的老农叹息道,“种子差不说,天不下雨就得靠天吃饭。哪有什么办法啊!”

“你们使用什么方法灌溉?”叶长歌问道。

“还不是靠河边挑水灌田,”另一个壮年男子说道,“就是累死累活,也浇不了多少。”

叶长歌听后若有所思,他环视四周,注意到稻田并未充分利用水资源,许多地方甚至干涸龟裂。

夜晚,叶长歌在屋内召集顾清霜和几位村中长者,一起商讨如何解决当前问题。

“单靠传统的耕种方式已经无法满足需求,”叶长歌说,“我们需要引进更高产的稻种,以及改良灌溉设施。”

顾清霜点头表示赞同,但也提出了担忧:“高产稻种倒是可以从邻近地区购入,但咱们资金有限,恐怕无法一次性覆盖整个村庄。”

“我们可以从试种开始,”叶长歌说道,“先拿出几块地试验,等见了成效,再扩大推广。”

村中的长者们虽然对改革抱有期待,但也显得忧虑:“若是试验失败,村民会更加不信任这件事。”

“放心,”叶长歌语气坚定,“我会亲自监督试验,若失败了,我一人承担所有后果。”

第二日,叶长歌带着顾清霜亲自前往邻近的富庶地区,寻找优质稻种。他们与当地的商人进行了谈判,用少量盐和布匹换取了一批优质稻种。

“这批稻种可比普通稻种产量高三成,”商人拍着胸脯保证,“不过土壤和水源得配合得当,不然产量也高不了多少。”

叶长歌将稻种带回村中后,召集村民一起进行试种。他亲自下田指导,教村民如何耕地、撒种,并安排人修建简易的灌溉渠道,将附近的小河水引入田间。

“大家辛苦点,只要试种成功,今年的收成一定能翻倍!”叶长歌在田间喊道,他的信心感染了村民,大家都更加用心地劳作。

然而,改革并非一帆风顺。试种开始后,连续数日的阴雨天气让田间积水过多,稻苗出现了腐烂的情况。

“叶公子,这样下去恐怕成不了事啊!”一个农民急得直跺脚。

叶长歌没有气馁,他和顾清霜一起研究对策,最终决定挖出排水沟,将多余的积水引到远处的低洼地。

“只要排水及时,稻苗还有救!”叶长歌一边指挥村民作业,一边亲自下田查看稻苗的情况。

数天后,稻田里的水量终于恢复正常,稻苗也重新焕发出生机。村民们看到这一幕,对叶长歌的改革计划逐渐信任起来。

几个月后,试种的稻田迎来了第一次收割。村民们满怀期待地收获稻谷,当看到产量几乎是普通稻田的两倍时,所有人都惊呆了。

“叶公子,这稻种果然厉害!”老农激动地说道,“要是咱全村都种这稻,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

叶长歌笑了笑:“接下来,我们会推广这种稻种,同时改善更多田间设施。只要大家愿意付出努力,岭南的村庄一定会变得更加富足!”

村民们的欢呼声回荡在稻田间,一场农业改革的序幕就此拉开。

试种成功的消息迅速在村庄中传开,叶长歌站在稻田边,看着村民们忙碌的身影,心中感慨万千。他知道,眼前的这片稻田不仅仅是粮食的象征,更是希望的开始。然而,试种成功只是第一步,如何将这种经验推广到全村,甚至整个岭南,才是真正的挑战。

试种成功的稻田让不少村民看到了希望,但也有许多人心存疑虑,尤其是那些固守传统的老人。他们对叶长歌的新稻种心生怀疑,甚至不愿意将自家的田地交给他来尝试。

一日,叶长歌召集村民开会,他站在村口的老槐树下,环顾众人说道:“试种的稻田大家都看到了,亩产足足翻了两倍!我希望从今年开始,所有人都能种这种稻种,咱们村子就不会再为吃饭发愁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04章:问题浮现与变革起步(第2/2页)

一位村民摇了摇头说道:“叶公子,咱家田少地薄,要是这新稻种出了问题,咱一家老小靠啥活?”

另一个老者也附和道:“是啊,试种的田你们是用了河水灌溉,可咱们家离河远,用不上那么多水,这稻种能不能长得好还不知道呢。”

叶长歌沉思片刻后,沉稳地说道:“我知道大家的担心,新稻种的风险我一人承担。如果有人愿意试种,我会免费提供稻种和肥料,丰收后大家再分给我一成的粮食作为回报。如果失败了,我一分钱不要。”

村民们面面相觑,议论纷纷。经过一番商量,终于有几家年轻的村民愿意尝试试种。

顾清霜站在一旁,低声说道:“你这么做等于把风险全揽在自己身上,万一有问题……”

叶长歌笑了笑:“改革从来不是容易的事。如果连这些风险都不敢承担,我怎么能让大家信服?”

大规模推广新稻种的前提是灌溉系统的完善。叶长歌决定修建一条主渠道,将附近的河水引入村庄,再通过分支小渠送到各家田地里。这项工程需要大量人力物力,但也是彻底改善农业生产的关键。

为了鼓励村民参与修渠,叶长歌提出了一项新政策:所有参与修渠的村民,在稻种推广后都可以优先获得分配到的稻种和水源。同时,他从试种的利润中拿出一部分,作为参与修渠的劳工补贴。

在村头的河岸边,叶长歌亲自带领村民挖掘第一段渠道。他撸起袖子,拿起锄头,汗水很快浸湿了衣衫。一些原本抱着观望态度的村民看到这一幕,纷纷加入了修渠的队伍。

“叶公子都亲自下场干活了,咱还有啥说的!”一个壮年村民感慨道,挥舞着锄头加入了队伍。

工程持续了一个月,终于在春耕之前完工。当第一股清澈的河水流入稻田时,村民们发出了欢呼声,许多人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有了水源保障,叶长歌继续推进新稻种的普及。他邀请顾清霜将试种的经验编成简单的技术手册,同时在村里开设了几场免费的培训会,教村民如何正确耕种、施肥和管理稻田。

在培训会上,一些年长的村民对叶长歌提出了质疑:“叶公子,这稻种产量虽高,但虫害也比以前多了,该怎么办?”

叶长歌耐心解释道:“虫害确实是个问题,但咱们可以通过轮作和适量施肥来减少虫害的发生。我会教大家如何用草木灰和石灰粉自制杀虫剂,成本低,效果也不错。”

顾清霜补充道:“另外,我们还可以组织巡田队,每隔几天巡查一次稻田,发现虫害就立刻处理。”

经过多次培训,村民们逐渐掌握了新稻种的管理方法,对叶长歌的信任也逐渐加深。

到了秋收季节,村里的稻田一片金黄,空气中弥漫着稻谷的香味。村民们忙碌在田间,脸上带着从未有过的喜悦。这一季的新稻种不仅产量大幅提高,米质也更加优良,吸引了周边村庄的商人前来收购。

在村口,苏锦瑟的马车停了下来,她看到堆满稻谷的谷仓,露出了欣赏的笑容:“叶长歌,没想到你真把这个穷地方变成了粮仓。”

叶长歌淡然一笑:“这才刚开始。接下来,我还要把这些稻米送到岭南的各个城镇去,让更多人知道咱们的产品。”

苏锦瑟挑眉问道:“你这是要抢我的生意?”

“合作共赢,”叶长歌笑着说道,“我需要你的商队和人脉,而你也需要我的稻米。”

苏锦瑟眯起眼睛打量着他:“叶长歌,我发现你这人真是无利不起早。不过,既然你有这个能耐,我倒不介意跟你再合作一次。”

新稻种的成功不仅让村庄摆脱了贫困,还吸引了周边村庄的注意。不少村庄的领袖主动找上叶长歌,希望能学习他的稻种和管理经验。

叶长歌决定将经验总结成系统的方法,分批向其他村庄推广。与此同时,他开始制定更长远的计划,将农业与手工业、商贸结合起来,打造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循环。

顾清霜看着络绎不绝来拜访的人,忍不住感叹:“长歌,你现在可是名声在外了。再过几年,说不定整个岭南都得听你的。”

叶长歌淡然一笑:“名声不过是表象,真正重要的是实力。这片土地还有很大的潜力,咱们才刚起步呢。”

这一年的努力,让叶长歌和村庄迈出了崛起的第一步。而接下来,等待他的将是更大的挑战与机遇。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