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军事 > 世子稳重点 > 第980章 地震馀波

世子稳重点 第980章 地震馀波

簡繁轉換
作者:贼眉鼠眼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5-10-19 16:49:26 来源:源1

第980章地震馀波

种建中所部三万大军是靖康元年腊月出发的,到了西北后,与幽州调来的三万边军会合,合计六万大军。

这是大宋灭西夏之战的主力。

六万大军人数不多,若是冷兵器时代,这点兵马也就勉强支撑一场中等规模的战争。

但种建中所部全军装备了火器,还带去了数十门红衣大炮,那麽这支大军的战斗力是不能用冷兵器时代的人数来衡量的。

六万火器军队,足以灭国。

它甚至还能腾出手来,抽辽军一个**兜。

种建中率军出征后,大宋朝野臣民都在关注这支军队,等着它胜利的消息。

赵孝骞当然也关注,皇城司不时有军报传来,种建中也会隔两三日便送来奏报,告诉大军的位置,每日行进的速度。

说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可种建中的情商没那麽低,官家说不干预,他难道就真不哎声了?

所以种建中每隔数日总会派人送来军情奏报,赵孝骞上一次收到他的奏报是在两日前,种建中说大军已快至太原府。

不过由于是冬天出征,大雪封路,路途积雪覆盖难行,行军的速度很慢。

此时的种建中确实很伤脑筋,大军倒不至于缺衣少食,出征之前,衣食方面朝廷都已准备充足。

但出征的季节实在不合适,天寒地冻的日子,将士们踏着泥泞积雪的道路,每一步都走得很艰难。

大军离开汴京一个多月了,却只走到了太原府,距离西北宋夏边境尚有二十来天的路程。

而据前线斥候禀报,辽军已进入西夏国境,推进了一百多里。

种建中心急如焚,再晚黄花菜都凉了啊。

若等到辽军摧枯拉朽占了西夏,宋军跑过去干啥?给他们放烟花庆贺吗?

此时魔下的三万大军刚离开太原府不久,全军补充了粮草后,继续往西行,接下来要渡过黄河,至夏州与幽州三万边军会合。

「幽州边军————」种建中骑在马上,冒着风雪前行,嘴里喃喃自语。

接着种建中大声道:「来人,问问斥候,幽州边军到何处了?」

旁边的副将禀道:「幽州三万边军由幽州留守郭成领军,已到黄河边了。」

种建中嗯了一声,郭成也是官家亲自下旨调来的,郭成的长处是精于防御,守城是本事是当世一绝,不过如今朝廷缺少良将,赵孝骞只能拆东墙补西墙。

灭西夏的主师种建中,是从殿前司调任的,副师郭成,是从幽州留守任上调来的。

这就是赵孝骞为何急着开办讲武堂的原因,朝中确实缺少将帅之才,以至无人可用。

正思间,一骑快马朝大军行进的队伍奔来,正是种建中派出去的斥候。

斥候骑看马,马儿在小腿深的积雪里艰难前行,速度很慢,战马的口鼻喷看浓浓的白雾般的气息,显然跑得很吃力。

「报一一!种帅,幽州边军来报,三日前,大军即将渡黄河时,与宋辽边境的一支万人辽军起了冲突,辽军主动启,郭副帅率军还击,阵前斩杀辽军两千馀,其馀的辽军四散而逃,郭副帅下令收兵,继续渡河。」

种建中大吃一惊:「辽军竟敢主动启畔?他们疯了吗?」

斥候道:「这支辽军应该是驰赴西夏的,其实是在行军的路上顺路打草谷,但他们劫掠的却是我大宋边民,郭副帅听说后怒不可遏,遂下令全军追击,截住了这支辽军,与之发生了交战。」

种建中点头:「应该是如此了,辽军如今怕是没有胆子主动对我军启,但他们竟还敢对我大宋边民打草谷,罪不可赦,郭副帅没做错!说辽军主动启畔,也没说错。」

接着种建中目光闪烁,突然道:「来人,给辽军主帅送信,以我的名义严厉谴责辽军越境启畔,劫掠大宋边民的恶劣行径,最后告诉辽军主帅,此事他若不给个交代,莫怪我大宋王师反应激烈了。」

「再给郭成送个口信,辽军如今还敢劫掠我大宋边民,真当我大宋还是当年的软柿子不成?令郭成分出小股精兵,北上入辽境,屠戮劫掠几个部落,咱必须以牙还牙!」

斥候遵令离去,队伍依旧豌向前。

种建中骑在马上,摸看下巴沉思。

辽军既然主动启畔,这是一个完美的理由。

待两国联军灭夏后,就莫怪大宋多吃多占了,毕竟是你们先招惹我们的。

看着前方白雪茫茫的前路,种建中突然大喝道:「传令全军将士,今日辛苦一下,多赶二十里路,夜晚扎营后,每名将士分半斤肉!」

话音落,种建中四周听到的将士们顿时欢呼起来,就连座下的战马仿佛也感受到了愉悦的气息,四蹄迈动更有劲儿了。

南京城。

位于府衙左侧不远的一座豪奢的宅邸里,一名老者颓丧地坐在前堂,眼里布满了绝望。

南京官场被一锅端,辖下七县的豪强地主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这不仅仅是官场的事,官场出了事,必然会影响到民间的方方面面。

许多与官员利益勾结的网,会被撕裂,毁灭。

这次朝廷对南京官场的清洗,至今仍然在继续,监察府至少有十几名官员来到南京明察暗访,据说隐隐还有皇城司的影子。

曾经南京官员与地方豪强商贾勾结的利益网,将会慢慢地揪出来,暴晒在阳光下。

此刻南京城内豪奢府邸里的老者,便是利益网里的一根线。

老者不是官,也不是商贾,他只是一个地主。

要说这个地主与其他的地主有何不同,无非是他和族人名下的土地多了一点点,与汴京朝堂的关系深了一点点。

「多了一点点」的意思,是多了亿点点。

老者和家族族人名下的土地究竟有多少,或许连他都记不太清了。

记得绍圣元年时,家族做过一番粗略的统计,南京辖下七县,老者这个家族名下的土地大约是十五万顷。

这个数字,比太后外戚家族的土地还多。

能拥有这麽多的土地,利益关系网当然很重要。

南京留守府,以及辖下七县的知县等官员,早已被老者的家族吃透了,甚至汴京朝堂上的某些大佬,老者家族也常有孝敬。

若没有这过硬的关系,名下十五万顷土地焉能保得住?

华夏数千年朝代更迭,官商地主的关系,是永恒不变的。

可是今日此时,老者脸上却布满了绝望之色。

南京官场全完了,而朝廷并没有停手的意思。

官员们被办了,有的甚至被夷了三族,监察府和皇城司的目光已经落到了南京官场之外的利益关系网上。

官员死了,事情就完了吗?

不可能的。

要知道南京留守李淮胆敢挑起民变,这麽严重且恶劣的事件,不是杀几个官员就能完事的,官家和朝廷不会那麽糊涂。

人杀了,案情要继续深挖,所有的利益关系要连根拔起,土地也要重新归置分配,朝廷藉由此事,正好找到了完美的理由,将南京地面上的土地进行一次公平的分配。

以后的南京,不能存在大地主。

老者和他的家族,自然也就被监察府和皇城司盯上了。

这是地震之后的馀波。

当国家机器严肃认真地运转起来,哪怕仅仅只是馀波,也不是个人和家族能承受得起的。

项刻间,便是倾家荡产之祸。

拥有土地十五万顷,可是辖下七县官府登记造册上,却仅仅只有不到一万顷。

老者的家族瞒报了十四万馀顷土地,也就是说,这十四万顷土地每年产出的粮食,一文钱的税都不用交,这是个要命的把柄。

南京官场被端后,涉案的官员都要经历严厉的审问,这位老者早已落入了监察府和皇城司的视线。

此刻老者坐在自己的豪宅里,外面却不知有多少双朝廷的眼睛在冷冷地盯着他。

说来老者的家族多年前也算是比较显赫,他的祖上曾是石敬塘魔下的部将。

就是那个献出燕云十六州,并对辽国自称「儿皇帝」的石敬塘,遗臭万年的货。

老者的祖上还算是比较刚直,石敬塘献出燕云十六州后,祖上悲愤却无力阻止,于是只好率全族老少南下归宋,后来在南京应天府定居下来。

祖上刚直,但后代不一定争气。

历经三代后,这个家族渐渐变味了,他们开始贪恋权势钱财和土地,并且不择手段地搜取,巧取豪夺的事不知干了多少。

到他这一代,才终于有了十五万顷土地,以及一条条看似密不透风,涉及官场,商界和地方豪强等各个领域的利益链条。

可是如今,三代积赞下来的家底,眼看就要一夜回到解放前。

急促匆忙的脚步声打断了老者的沉思,一名下人神色慌张地出现在他面前。

「老爷,不好了,下面的人来报,朝廷委任了新的南京留守,辖下七县的知县也由吏部补充到任.」

「他们到任后的第一个动作,就是清查辖下人口和土地,以前官府造的土地册案,他们一概不认了,说是要重新清查丈量。」

「南京新任留守名叫郑朝宗,曾是寄禄奉议郎,后来受官家赏识,擢为资政殿学士,京畿路观察使留后?此人性情刚直正派,忠于官家,很难被收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