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5章真定大捷
宋军折损一万,这个数字极其惨重。
明明是大胜的结果,但赵孝骞却毫无喜悦的心情,此刻他只觉得心里堵得慌,尽管明知战争是肯定要死人的,然而当战争惨烈的画面真正呈现在眼前时,赵孝骞还是很难受。
天下不太平时,人命比草芥更低贱。
赵孝骞突然察觉到,自己的使命除了改变历史的轨迹,改变个人和家族的命运,更多了一份对这个天下的责任。
结束战乱,让人们能够平安地活到老。
使命太高大,可他真认为自己必须这麽做。
不为什麽,凭心做事。
接下来的善后很繁琐,折损的一万将士的遗体简单地收拾好,将他们运回真定府,人死不能葬在异国的土地上,否则战死的将士死不目。
重伤的将士也不少,在随军大夫治疗的过程中,有人还是没撑住死了。
辽军俘虏被收缴了兵器,一同押送回真定府。
这一战确实是大胜,但胜得太惨烈,赵孝骞打从心底里对这个结果感到不满意,他还需要召集众将总结复盘,吸取经验。
快天黑时,战场总算基本收拾完毕,原本残酷血腥的战场,已被清扫如初,积雪初融的黑土地上仍弥漫着挥散不去的血腥味。
天空盘旋着一群乌鸦,在头顶凄厉的鸣叫,光秃秃的树梢随风摇摆,如同为亡灵奏响挽歌。
赵孝骞直起身子,出神地盯着北方,良久,叹道:「传令全军回营。」
种建中走过来,赵孝骞又道:「此战的始末,结果,双方伤亡数字,俘虏情况等,老种你马上写奏疏,上报汴京。」
沉默一会儿,赵孝骞道:「算是胜了吧,代价有点大,但-—-」-总归是胜了,奏疏以报捷的方式送入汴京,也教官家和臣民们高兴高兴。」
种建中似乎看出他的低落情绪,安慰道:「郡公不必感伤,咱们又不是天兵天将,打仗哪有不死人的,作为一军主帅,日后应该习惯摩下的伤亡才是。」
「此战当然是大胜,而且是前所未有的大胜!斯役也,我军歼敌三万五千馀,算上边境被歼灭的一万辽军,半月之内,共歼辽军四万五千馀,辽军主帅耶律淳仓惶逃窜,俘虏数千,缴获战马兵器无数-—-—.」
「郡公,大宋立国至今,尚无如此漂亮的胜绩,辽国这回算是彻底栽了大跟头,捷报入京,末将都不用猜,官家必然狂喜,臣民普天同贺,郡公的名字和事迹,必会再次名震天下。」
赵孝骞摇摇头,道:「无所谓了,胜就胜了吧,耶律淳虽然逃了,但也要提防他报复,现在就派出斥候,打探飞狐兵马司和上京的动向。」
「是,末将这就去安排。」
辽军的户首就地安葬,宋军将士的户首抬走,被清理过的战场仍充斥看肃杀的气息,而宋军,则列队朝南行去,队伍豌如蛇行,一眼不见边尽。
龙卫营和厢军回到真定府的宋辽边境大营,数骑快马出营,向汴京方向疾驰而去。
报捷的骑士是种建中精心挑选的,特意选了一些天生的大嗓门,每每路过城镇村庄,数骑快马一边策马一边大呼「真定大捷」,「大宋王师阵斩五万辽军」云云。
沿途官员百姓被震惊得久久说不出话,第一反应是谎报军情,大宋王师怎麽可能斩五万辽军?大宋百姓做梦都不敢做得如此夸张啊!
然而沿途的官民很快又反应过来。
这道捷报应该是真的。
骑士们朝汴京方向奔去,显然捷报是要呈给官家和朝臣们的,谁敢在这种大事上弄虚作假?不怕全家掉脑袋麽。
所以,真定府大捷是真的?我大宋王师果真阵斩五万辽军?
报捷的骑士如同黎明的曙光,所至之处迅速照亮了沿途的城镇。
当官民们反应过来后,沿途的城镇顿时陷入了疯狂的欢呼和庆祝。
有宋百馀年,边境兵事何曾如此扬眉吐气过?
百姓们急忙打听此战细节,于是真真假假的传言喧嚣尘上。
传得夸张的,绘声绘色就连天兵助威,天雷借力都传成了亲眼所见,稍微靠谱的,也是各种渲染,什麽一人可挡百千辽军,什麽辽军主帅耶律淳吓得跪地求饶,宋军不忍伤天和,遂饶了耶律淳一命。
各种传言里,有些关键词却是真实的。
比如「赵郡公」「龙卫营精锐」「禁军火器」等等。
真定城内,捷报是第一个传到城里的,报捷的骑士特意策马在城里转了一圈,吼得嗓子都哑了。
「赵郡公率龙卫营所部,全歼辽军五万,辽帅耶律淳仓惶北逃,王师大捷!」
全城瞬间沸腾起来。
无论官员还是百姓,纷纷从府宅跑出街头,不敢置信地拉着陌生的路人打听,随即震惊,狂喜,仰天长啸,官员百姓们纷纷发泄着久抑多年的憋屈情绪。
对于胜利的消息,真定府作为边城,人们的感受是最直接的。
多年前宋辽遵守渲渊之盟的约定,边境倒是太平了一些年月,然而辽人终归是游牧民族,面对大宋的屏弱,他们打心眼里看不起,就算不为了生计,也经常结队越境劫掠杀戮,只为了取乐。
这些年的边城百姓,不知受了多少苦难,无辜死去了多少人,可是有什麽办法呢?打不过就是打不过,成边的禁军面对辽人轻骑的来去如风,根本无从抵抗。
今日赵郡公率龙卫营歼灭五万辽军,不仅是为大宋扬眉吐气,也为那些曾经无辜受难的百姓报了仇。
报捷的骑士刚离开,真定城内已是家家户户张灯结彩,欢庆王师大胜。
全城的酒楼酒肆宾客满座,民间的艺人们也绝不放过机会,立马新编了《赵郡公平辽》的说书话本,勾栏瓦舍内说得活灵活现,如同亲见,引得满座宾朋阵阵欢呼喝彩。
酒楼里拉客的歌女们也不甘示弱,编了赵郡公平辽的唱本,咿咿呀呀地传唱赵孝骞和龙卫营将士歼灭辽军的神奇过程。
文人士子们听得如痴如醉,百姓们听得不明觉厉。
这种全城欢庆的气氛,令百姓们既欣喜又陌生,实在是多年以来,真定城的百姓们从未庆祝过这样的胜利,以至于他们一时都不知该如何庆祝,才能发泄喜悦的心情。
真定府衙内,李清臣闻捷报后,更是欣喜若狂,当即便召集府衙各级官吏,李清臣自掏腰包,办了几桌丰盛的酒菜,还请来了歌女吟唱助兴,席间欢声笑语,歌舞醉人。
趁着酒兴和喜悦的心情,李清臣与官吏们商议出城以迎王师,府衙最近还算宽裕,李清臣当即咬牙拍板,调拨钱财采购猪羊酒菜,出城搞军!
傍晚时分,赵孝骞位于府衙旁的简陋小居外,不知何时聚满了人。
这些人里,有官吏也有商人和百姓。他们安静地聚在门外,不言不语,
只是眼神崇敬地盯着紧闭的大门。
良久,有人带头,旁人跟随,所有聚在门外的人双膝面朝大门跪拜,恭敬且安静地磕了几个头,起身长揖后转身离去。
众人离去,接着又来了第二批人,依旧是凝视,跪拜,长揖,离去,从头到尾不发一语。
简陋的小居内,袅袅和俩日本姐妹吓坏了,家里只有数十名禁军保护她们们,可今日不知为何来了一批又一批人,这些人只管磕头后就走。
襄本以为遇到了岁人,后来一名禁军出门打听了一会儿,回来后一脸欣喜地告诉她们不必慌张,世子率部北击辽军,歼敌五万,王师大捷,此时正是全城官民庆祝。
官民对世子钦敬感激,不敢惊扰世子的家眷,故而聚集门外,一言不发地跪拜表示心意后才离去。
三女闻言顿时安心了,随即也欣喜起来,三女在屋子里互相拉着小手儿又蹦又跳,欢呼雀跃,许久不曾安静。
「郡公大人大胜,应该快回家了吧?」平氏一脸期待地道。
源氏嗯嗯有声:「大胜之后当然要回来,这里才是郡公大人的家呢。」
袅袅含笑道:「我们是妇道人家,不懂兵事,大胜之后官人兴许还要善后,整顿兵备什麽的,我估摸再过两三日,官人也该回来了。」
平氏兴奋得鼻头都泛起了微微潮红,低声道:「咱们一定要以最虔诚的样子,迎接大捷凯旋的郡公大人——」
源氏年纪最小,也最天真,急忙附和道:「嗯嗯!郡公大人喜欢咱们什麽样子,咱们就打扮成什麽样子,一定要讨郡公大人的欢喜,郡公大人欢喜了,才能带着将士们打更多的胜仗!」
袅袅悄悄翻了个白眼儿,暗骂了一声狐媚子,————--俩狐媚子。
这些日子赵孝骞出征,袅袅与姐妹俩倒也相处得非常融洽,感情越来越好。
但女人之间的交情很复杂,感情亲归亲,暗地里的鄙夷嫉妒和吐槽,一定是免不了的。
这些日袅袅与她们聊得深了,有些床第之上的私密话题也聊过,袅袅终于明白为何赵孝骞对这俩异国姐妹如此宠爱。
也不知日本的贵族是怎麽想的,教家族女子的知识竟有不少如何取悦丈夫的媚技和手段,姐妹俩含羞带怯说出来,惊得袅袅一愣一愣的,然后不由自主生出嫉妒之心。
长得花容月貌也就罢了,还练会了一身狐媚手段,更重要的是,数量上也是彻底碾压,哪个男人不喜欢这些手段,更何况还是双倍的快乐。
难怪赵孝骞如此宠爱她们,呵,男人!
鄙视过后的裹袅,立马虚心地向姐妹俩求教知识和姿势,
鄙视归鄙视,那是鄙视别的狐媚子,怎麽能鄙视自己呢?
取悦自己的男人,丢人吗?
一点也不丢人,天经地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