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军事 > 世子稳重点 > 第463章 三国失衡

世子稳重点 第463章 三国失衡

簡繁轉換
作者:贼眉鼠眼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5-02-28 11:05:42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第463章三国失衡

当初的宋夏之战,对西夏人而言,是留下深深的心理阴影的,阴影面积用数学公式可求。

大宋火器的登场亮相,第一个被针对的对象就是西夏,先进文明对落后文明的碾压,西夏被压成了大宋的形状—.·

后来的西夏梁太后被杀,停战和谈,李乾顺和一众西夏臣子在宋军的裹挟下亲政,和谈割让城池和土地给大宋等等。

一系列的操作下来,西夏像被寡妇榨乾的中年奸夫,彻底软了。

如今西夏的国君李乾顺心态稳的一批,不惹事,也怕事。

关上门一心只求发展内政,外面的宋辽打生打死,他都不感兴趣,只希望自己是个小透明,宋辽这两个魁梧壮汉最好不要看到自己。

小伙子还很年轻,跟大宋官家赵煦算是同龄,挨了现实社会的耳光后,

表现得无比乖巧懂事。

有心逃避宋辽发生的任何事,然而宋辽之战终究还是被西夏的御史带上了朝堂,这下躲不过去了。

面对群臣的议论,李乾顺没表态,一副沉稳且自信的模样,仿佛宋辽之战的结果早在他的意料之中。

散朝之后,李乾顺召来了两位重臣,一个名叫鬼名阿吴,一个名叫仁多保忠。

这两位在西夏是赫赫有名的人物,当初小梁太后还活着时,便是太后的左膀右臂,李乾顺亲政后,他们又被李乾顺倚重。

鬼名阿吴是西夏皇族宗亲,「名」这个姓就是西夏皇族原来的姓氏。

至于西夏国主为何姓李,是因为在唐朝时,党项族的首领为朝廷平黄巢之乱有功,被唐信宗赐姓「李」,这个姓氏成了党项一族的荣耀,于是被一代代继承下来。

被李乾顺倚重的两位重臣,不是他们的能力有多强,而是他们背后的家族很强大,西夏国内如果要以家族排名次的话,皇族自然是无可争议的第一,而第二第三便是这两位重臣背后的家族。

当年小梁太后的兄长梁乙通篡权谋反,就是被这两位重臣镇压了,从此西夏皇族对两大家族深为信任。

留下两位重臣,李乾顺自然是要垂问宋辽之事。

以前宋辽夏三国关系微妙,三国之间打打和和,互相钳制,百馀年下来倒也勉强算是形成了平衡。

如今宋辽已开战,而且明显是宋国占了上风,作为西夏国主,李乾顺不得不拿出态度了,总不能真的装聋作哑吧?

名义上,辽国是西夏的宗主国,然而宋夏一战后,西夏又对大宋称臣,

这关系就有点乱了。

总之就是,西夏如今是两头当孙子,比谁都矮了一头,偏偏这种现状还无法改变,这也是李乾顺刻意逃避与宋辽两国打交道的原因,心里堵得慌。

「宋军大胜,歼辽军五万,这个结果委实—」鬼名阿吴摇头叹道。

仁多保忠也叹道:「这才几年光景,宋国竟已如此强大了,看这情势,

恐怕宋辽夏三国中,以后要以宋国为尊了,就连辽国也不得不在宋国面前低头...」

鬼名阿吴冷冷一笑:「这样下去,过不了几年,都不知有没有『辽国』这个国家了。」

殿内二人一惊,脸色瞬变。

这个说法看似荒谬,但仔细一想,好像不算夸张。

宋国有了那种神秘古怪的火器,在冷兵器战争里几乎是无敌的存在,只要宋国皇帝有雄心壮志,数年之后,辽国会不会被灭国,实在很难说。

「宋廷若真灭了辽国,接下来是不是轮到——咱们西夏了?」李乾顺眼中露出惶恐之色。

两位重臣互视一眼,没回答,但沉默的态度已是明确的答案。

冤名阿吴宽慰道:「陛下勿忧,宋人皆受中原圣贤教化,做事还是讲规矩的,西夏已对宋国称臣,成了藩属国,只要咱们保持称臣的态度,每年携礼朝贺,那麽宋廷就不会轻易对西夏动手。」

李乾顺心中稍安,但脸上却露出了苦笑。

拿宋人所谓的承诺,去赌西夏的国运,这是多麽无奈且不靠谱的事儿啊「宋辽之战已至此,我西夏当如何向两国表态?」李乾顺文问道,

两位重臣沉默了一会儿,鬼名阿吴道:「臣以为,应向宋廷上表贺胜,

并向宋廷送去牛羊战马等重礼,以彰我西夏臣服之意。」

李乾顺忍不住问道:「西夏若彻底倒向宋国,辽国会是怎样的反应?」

二人又不说话了,一碗水没那麽容易端平,尤其是三国之间的关系,西夏如今就像在走钢丝,任何失衡的动作都有可能国破家亡。

见二人不说话,李乾顺也陷入了沉思。

良久,李乾顺突然一咬牙:「向宋廷上表贺胜是应该的,但辽国也不能忽视。」

「朕去年刚亲政不久,今年恰好已十六岁,到了大婚的年纪,这样吧,

西夏遣臣出使辽国,以朕的名义向辽国请求和亲,朕愿迎娶辽国公主,册立为后,请辽帝恩允。」

二人听后,顿时两眼放光。

「陛下好主意!如此正好平衡了西夏与宋辽的关系,对宋国贺胜,对辽国求亲,两方都不得罪。」

二人深深地注视着李乾顺。

他还只是个十六岁的少年,而且去年才执掌朝政,但他的谋略与远见远超同龄人,少年已有英主气象,假以时日,西夏未必不能重振雄风。

李乾顺沉思片刻,又补充道:「另外,西夏再遣使向真定府的赵孝骞送去一万头牛羊,五千匹战马,也以贺胜的名义。」

二人不解地看着他。

李乾顺叹道:「赵孝骞,此人你们应该不陌生吧?」

二人面容苦涩地点头,怎会陌生?西夏国沦为今日的境地,皆因此子而起。

至今西夏都城兴庆府还流传看赵孝骞的种种传说,毕竟当初就是他领军破了兴庆府,在城里大杀四方,残酷冷血的手段,城中孺儿闻之止啼。

李乾顺无奈地道:(「这次宋辽之战,领兵击败辽军的,又是赵孝骞。宋国真是撞了大运,老天赐给宋国一位了不得的少年英雄。这样的豪杰人物为何不出生在我西夏.·

「以往种种恩怨不必再提,朕断定此人是当世英雄,对英雄万不可交恶,唯有礼敬如国宾,方可消英雄杀机戾气。」

朕送他牛羊战马,正是与他结一份善缘,这份善缘未来或许能让西夏逃过一回劫数。」

两位重臣躬身行礼:「陛下远见高瞻,得陛下英主,西夏有幸,万民有幸。」

飞狐兵马司。

上上站中一着的辽军仓惶逃窜,败军收拢之后,向东北面的析津府集结。

也就是说,数日前宋辽再度交战之后,辽国再次后撤,飞狐兵马司方圆百里内,已无辽军的痕迹,宋军扎扎实实地控制了拒马河南岸所有的土地村庄和堡寨。

接下来便是向汴京报捷,更重要的是,督请赵煦和章马上派遣官吏,

接管这片新占领的土地。

快马送出奏疏后,赵孝骞又无所事事了。

具体的事情自然交给下面的牛马去做,不然呢?难道领导亲自做吗?

尽管已停战,但按照赵孝骞的军令,龙卫营三万将士仍不能懈怠,每日在校场上操练,上午下午皆有科目。

操练的内容不仅是列阵射击,还包括冷兵器。

这也是赵孝骞的指示。大家手里有火器,但人不能完全依赖它,如果遇到火器不好使的境况,也要保证龙卫营将士抄刀就上,一点不含糊。

于是,兵马司的校场上,每日都能听到将士们的喊杀声,激起黄尘滚滚,弥漫四周。

赵孝骞则每日待在官署里,心情特别愉悦,尤其是看到大家都忙得脚不沾地,唯独他无所事事像条挂在房檐下的咸鱼,感觉实在太妙了。

这就像暴发户地主看着家里的牛马拉磨似的,你们忙成了狗,但你们却不知道所有的劳动成果都归我,爽不爽?

现在赵孝骞终于有点理解前世公司的领导,为何老是叫员工加班了,其实很多事情是不需要加班的,可领导偏偏要把大家留下来,直到天黑才放人没别的,就不乐意看到员工拿着自己发的工资到点就走人,必须要把这点工资发挥到效益最大化,哪怕没事你们也得在公司里留着,敢怒不敢言的样子让心灵得到极度变态的爽感。

阳春时节,天气已暖,阳光洒在身上,身子从里到外都暖和起来,像泡在温泉里一样舒服。

官署的院子里,赵孝骞翘看二郎腿,眼晴眯成一条缝。

陈守站在他身前,正向他禀报重要事情,———.—中午吃什麽。

『炖只整鸡,姜片搞里头,山参切几片搞里头,枸杞红枣搞里头,砂锅慢火炖足半个时辰—.」说起做菜,赵孝骞滔滔不绝,越说越饿。

陈守一一记下,随即又道:「世子上次腌制的熊掌,存了很久了,风乾后一直留在阴凉处,末将总担心下面哪个不开眼的崽子偷偷吃了,要不世子勉为其难,把熊掌做了?」

赵孝骞瞪眼:1「谁敢偷吃我的熊掌?再存一段日子,我给别人留着呢,

食材难得,要与好友分享—」」

「谁?」

赵孝骞脱口道:「苏轼———

说完这个名字,赵孝骞突然一愣,扭头看着陈守:「苏轼出使辽国多久了?」

「苏学士在世子从汴京出发前就去辽国了,至今未归,算算日子,已小半年了。」

赵孝骞皱眉,心里愈发不踏实,摸着下巴喃喃道:,「老家伙该不会被辽国哪个贵族招为赘婿了吧?使不得啊!一大把年纪了晚节不保—.」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