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军事 > 世子稳重点 > 第838章 册封大赦

世子稳重点 第838章 册封大赦

簡繁轉換
作者:贼眉鼠眼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5-08-12 03:21:16 来源:源1

第838章册封大赦

太史局测算了黄道吉日,皇帝登基宜在五日后,

说实话,赵孝骞也不知道太史局这群货掐算的日子是真有依据,还是纯粹糊弄人。

自赵煦驾崩后,大宋官家的位置已经空悬很久了,各地民心不稳,对国家来说不是好事。

太史局约莫也承受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于是随便定了个日子,假装是黄道吉日。

毕竟在这种装神弄鬼的专业领域,太史局说啥就是啥,旁人若要反驳,你的专业知识至少要碾压他们,什麽夜观星象,文王下卦,梅花易数等等。

五天时间,不长也不短,赵孝骞不着急,他有自己的节奏。

政事堂内。

太后坐在首位,赵孝骞泰陪侧座,章和一干宰相副宰相坐在末座。

今日是小型朝会,意思就是有资格参与朝会的人不多,太后,未来的皇帝,以及宰相们。

议题是定年号。

每个新皇帝登基,是必须要换年号的,它代表着新的气象,以及把这个时代烙上独属皇帝的印记,让年号和皇帝本人深度捆绑,既便于民间不识字的百姓铭记,也便于史官记录历史。

当初赵佶差点登基,他的年号都已被定下,叫「建中靖国」。

「建中靖国」的意思,是有深刻含义的。

它代表着君臣的理想,意思是收复江山,完成大宋一统。

这就是所谓「靖国」的意思,毕竟如今的大宋锋芒正盛,军事力量空前强大,灭亡辽夏并不难,达到「靖国」的目的,并非痴人说梦,是真有可能在几年内实现的。

定下这个年号的时候,大约君臣们都忘了,他们摘的是赵孝骞种下的果子。

四个字的年号很少见,也不知当时的朝臣们是怎麽想的,赵孝骞并不喜欢,不过当时他正处于蛰伏时期,正在暗戳戳搞事情,年号的事他懒得过问,反正最后都会被废除的。

如今赵信倒了,人被宗正寺圈禁,大理寺和御史台正忙着搜集锁定他的罪行证据,过不了多久,赵估就会被流放岭南。

当然,他有没有命走到岭南,那就要看他的运气了。

赵信倒了,当初定下的年号自然是不能用的,太晦气。

于是今日太后和赵孝骞召集几位重臣,重新商议年号。

政事堂内有点吵,大家的意见都不统一,各人都有各自的意见,而且引经据典,头头是道。

赵孝骞被吵得脑仁疼,不禁伸手按揉自己的太阳穴。

年号,屁大个事儿,你们不能商量好了再请我来吗?我负责盖章就是了。

坐在主位上的向太后见赵孝骞一脸不耐,不由笑道:「成王耐心点,年号是大事,必须慎之又慎,总要有个切实且合适的说法,才能颁告天下,不会被天下的官员士子垢病,无损皇帝和朝廷的威严。」

向太后现在对赵孝骞仍称呼「成王」。

这是规矩。

只要没完成登基大典,赵孝骞就只能是成王,这个时候称呼官家,那叫「越」,是不合礼制的,回头御史们那一张张喷粪的嘴—

太后对赵孝骞说话的语气很温和,带着几分慈爱宠溺的味道。

赵孝骞眼皮猛地跳了几下。

这女人该不会真想当我后妈吧?

你是被我爹强上的啊,你是受害者啊,你应该去开封府告他啊,怎麽好像还认命了呢?

心里在吐槽,但赵孝骞还是堆起一脸假笑道:「太后说得是,是我不稳重了,诸公请继续说我认真听着呢。」

章惊抒须微笑,这次帮赵孝骞争夺皇位成功,赵孝骞如愿了,章和新党也是受益者,今日坐在这里的都是胜利者。

「不知成王殿下可有好主意?若有合适的年号,殿下不妨提出来,我等共同参详如何?」

赵孝骞的文才是得到满朝文武肯定和赞誉的,毕竟「赵半阙」的名号至今仍然响彻大宋各地,

他的诗词篇章被大宋的文人士子广为传唱。

章怀让赵孝骞主动提个年号,其实是在捧抬他,让这位未来的官家在朝堂上树立名望,以便将来统驭群臣。

赵孝骞眨了眨眼:「子厚先生真要我说?」

身份变了,称呼也要变了,以前赵孝骞称章惊为「章相公」,现在称他为「子厚先生」,皇帝事宰相以师礼,也是做给朝堂文武官员看的,表现出一种君圣臣贤的良好政治氛围。

章惊授须笑道:「殿下文治武功皆是世间翘楚,让殿下提出年号,再合适不过了。」

赵孝骞点了点头,沉声道:「以我之意,年号不如叫『靖康」,太后和诸公以为如何?」

众人一,然后开始冥思苦想这两个字的出处和意义。

赵孝骞主动道:「『靖』者,出自《诗经》,曰『日靖四方」,『康』者,出自《尚书》,

曰『永康兆民』,二者合一,『靖康』者,意喻四方安宁,百姓富足安康,吉也。」

此话一出,满座皆惊。

众人交头接耳窃窃议论几句后,纷纷点头赞同。

章惊抒须笑道:「不愧是名满天下的『赵半阙」,果真出口成章,有经有典,意喻深远,上上大吉,太后,诸公,不知成王殿下所提『靖康」年号,各位意下如何?」

太后欣然颌首,表示赞同。

其他人也纷纷点头,第一时间送上逢迎赞誉之辞。

赵孝骞保持微笑,但笑容里有几分苦涩的味道。

作为千年后的后人,「靖康」二字他再熟悉不过了。

为何非要取这个年号?

那是因为赵孝骞希望原本应该发生的事情改变轨迹,在他的治下,历史上的靖康之耻永远不会发生,大宋的悲惨命运也将被改写。

这段真实的历史,随着他的意外到来,而生生被抹去痕迹。

有生之年,他要用「靖康」二字,一雪前世历史书里的耻辱。

如果史书上仍然还有「靖康之耻」这四个字,那麽必然是宋军攻城掠地,灭亡辽夏,对辽夏两国来说,他们遭受的便是「靖康之耻」。

这个年号,就当是赵孝骞登基前发下的宏愿,他要洗刷华夏历史上悲惨痛苦的耻辱,把这些耻辱加诸到敌人身上。

政事堂内的气氛非常融洽,赵孝骞是即将登基的新君,太后和群臣都很给面子,再说「靖康」这个年号引经据典,确实有深远寓意。

于是赵孝骞的提议全数通过。

太后端坐主位,凤仪威严地道:「诸公若无异议,那麽从下月起,大宋改元『靖康」,今年六月初一,便是靖康元年,诸位意下如何?」

章惊和群臣纷纷赞同。

太后点头道:「既如此,政事堂便将新年号颁告天下,大宋各地官府,各级官员,一应上下来往奏疏公文书函等,从六月初一始,皆以『靖康元年」落款,天下咸使闻之,遵之。」

年号的事商议完毕,接下来还要商议登基后的册封以及大赦天下等事宜。

新君即位后,册封功臣和嫔妃是必走的流程,已经相当于一种礼制,大赦天下也是。

册封嫔妃的事,没什麽争议。

赵孝骞的后宫拢共六个女人,若是算上那位辽国成安公主耶律南仙,那就是七个。

至于汴京城里与他暖味不清的李清照,赵孝骞下意识将她忽略了。

八字没一撇的事儿,莫名其妙给李清照封个嫔妃,把她拽进后宫来,且不说李清照是啥心情,

单说他爹李格非,得懵逼大半年。

而赵孝骞的女人,正宫皇后毫无悬念便是狄莹。

狄家意外出了个皇后,她家祖坟这下可不止是冒青烟,简直炸坟了。

其次是后宫的四大妃,四妃的封号也要按礼制,分别以「贵,淑,德,贤」四字命名。

在赵孝骞心里,贵妃只能是,倒也不是对她多偏爱,谁叫她给自己生了唯一的男娃呢,「母凭子贵」这四个字,是有一定道理的。

剩下的淑妃,德妃,贤妃等名号,就随机分配吧,如果不够的话,还有低一级的惠妃,丽妃等等。

别的皇帝后宫三千佳丽,赵孝骞却只有七个,莫名觉得自己一生很专情是怎麽回事当然,向太后仍然是铁打的太后,位置纹丝不动,这是当初与太后约定的条件,更何况活爹跟太后那啥·—

赵孝骞想起了自己的母亲冯氏,他有心把向太后升为太皇太后,母亲冯氏尊为太后。

现在最麻烦的是礼制不合,而且赵颢与冯氏早年已和离,理论上冯氏是不能被尊封的。

这件事只能压后,一切等灭了辽夏后再说,那时的赵孝骞,在大宋朝野的声望已至巅峰,他说的话没人敢反对,尊冯氏为太后自然便顺理成章了。

后宫的事没有争议,轻松便决定了,在座的都是外臣,自然不好掺和皇帝的家事,你爱咋咋。

但是关于册封功臣一事,赵孝骞与群臣发生了一些争议。

章悍已经准备好了册封的名单,名单上全都是新党官员,而且都是章的铁杆亲信。

这份名单,都是要册封晋升的。

赵孝骞看着上面密密麻麻数十人的名字和官职,眉头渐渐皱了起来。

册封功臣是登基大典的流程,是必须要走的过场。

但重点不是「册封」,而是「功臣」。

章惊拿出来的名单里,为赵孝骞夺位立下功劳的人有几个?

说句不好听的,这些人皆是「朋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