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军事 > 世子稳重点 > 第958章 已读不回

世子稳重点 第958章 已读不回

簡繁轉換
作者:贼眉鼠眼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5-10-16 04:45:12 来源:源1

第958章已读不回

古往今来,中原王朝对外发起的战争,不管是正义的还是邪恶的,都有一个铁定的规矩,那就是必须冠以正义之名。

堂堂正义之师出征,才叫名正言顺,才会被天下人认同这场战争的必要性,正义性。

如今的大宋也不例外。

大军出征之前,朝堂便忙开了,礼部忙着撰写文,政事堂忙着筹备粮草军械,枢密院忙着调兵遣将。

赵孝骞与几位重臣商议过后,当天下午,赵孝骞便颁下了宣战诏书。

诏书里对西夏立国以来,这数十年里对大宋西北边境的袭扰,抢掠等恶劣举止细数了一遍,然后又说到西夏立国的非法性,说西夏是非法篡立。

西夏的开国之君李思恭是唐朝末年的党项族首领,因剿灭黄巢起义军得力,被当时的唐朝皇帝赐「李」姓,并赐西北五州之地。

皇帝赐姓给了党项族人充足的底气,渐渐地不服中原王朝宣调,直到后来李元昊正式称帝,从原来的大宋版图中脱离出来,独立建国。

这个过程就是非法的,对大宋来说,这就叫「篡立」。

宣战诏书里,赵孝骞零零总总罗列了一大堆西夏与大宋的仇怨与过节,最后以中原天朝上国的名义宣布,大宋当兴堂堂王师,以伐西夏之不臣。

战事将启,大宋境内大小官员军民人等,皆须齐心杀敌,不得对此战有任何非议,违者治罪。

宣战诏书颁宣天下的当天夜里,延福宫外,一名官员在宫门外长跪不起,磕头如捣蒜,双手高举过头顶,执地捧看一道来自西夏的国书。

跪地的臣子不是宋臣,是西夏长驻大宋汴京的使臣,名叫李怀思。

李怀思是西夏皇族宗亲,细算起来,他是西夏国主李乾顺的族叔,当初赵孝骞和萧光敬合夥杀小梁太后,火速拥立年少的李乾顺,那一晚宋军冲进西夏军大营,控制李乾顺之时,李怀思也在场。

拥立李乾顺的西夏臣子里,他是第一个公开表示效忠的,也是他向李乾顺建议与大宋和谈,先停战撤军,对大宋做出极大的妥协让步,从而促成大宋签下一份立国以来最占便宜的宋夏和议条款。

李乾顺做出巨大的妥协,听从李怀思的建议,回到西夏都城开始对小梁太后留下的残馀势力进行血腥清洗,用了一年的时间将朝堂上的隐患清除一空,然后采用战略防御的国策,西夏进入了蛰伏期。

西夏这几年的基本国策的制定,都有李怀思的参与,可以说,他算是李乾顺最为信任的臣子之一了。

赵孝骞登基后,西夏国主李乾顺感觉有些不妙,立马命李怀思赴大宋,作为西夏使臣长驻汴京,随时传递大宋朝堂的消息,并做出判断与建议。

只不过李怀思在长驻汴京时,犯下了一个错误。

这个错误很要命。

当初赵孝骞登基之时,召问辽国西夏使臣,询问大宋历年的岁币一事,要求两国给大宋一个交代。

辽国给的交代很积极,毕竟前两年辽国挨揍比较狠,他们很清楚赵孝骞不会无缘无故拿岁币说事,一旦开了口,就说明这位新即位的大宋皇帝想搞事了。

辽国绝不给赵孝骞搞事的机会,立马派来了萧奉先作为使臣,与大宋沟通归还历年岁币一事。

虽说赵孝骞和萧奉先这个辽奸商量了几个损主意,但表面上看,辽国的回应比较积极,后来耶律延禧依照萧奉先的建议,杀了辽国的一批贪官,搜罗了不少钱财,归还大宋历年岁币的事,也在慢慢筹备之中。

同样是归还岁币的话题,西夏使臣的反应就截然不同。

西夏选择了已读不回。

这个消极的反应,现在已说不清到底是使臣李怀思的建议,还是李乾顺个人的决定。

当然,这也存在一些无法抗拒的客观事实,从绍圣三年起,西夏频遭天灾,国内作物歉收,牛羊大批瘟疫病死,西夏这两年收上来的赋税少得可怜,国主李乾顺年纪轻轻,愁得头发都秃了一大块。

后来赵孝骞即位,登基的当天就要求西夏归还历年岁币,这对原本就穷困潦倒的西夏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

李乾顺自即位后,也算是一位英主,他做出的决定很少有昏庸的,事实上他这几年采取战略防御国策,埋头发展西夏国内经济,等待恢复国力,试图让西夏再次伟大。

结果天不从人愿,原本打算韬光养晦,却活成了苟延残喘的模样。

主要是西夏以前富有侵略性,遭遇天灾之时,会效法辽军侵入大宋境内打草谷,袭扰抢掠大宋边民,这算是一种对国内百姓和牧民的补贴。

可是大宋的军事早已今非昔比,西北二十万大宋边军已装备了火器,西北边帅章跨马巡边,时刻对西夏虎视耽。

这种情况下,大宋不主动入侵西夏,李乾顺都要谢天谢地了,西夏哪里敢犯大宋边境半分?

无法劫掠,打不了草谷,西夏没了补贴,遇到天灾后自然每况愈下,越发不堪。

当赵孝骞提出要归还岁币,李乾顺简直如同晴天霹雳。

岁币其实不算多,大宋历年来送给西夏的岁币撑死了不过一两百万贯,西夏国力这几年虽然不大行,但咬咬牙还是勉强能付得起的。

可李乾顺更在意的是,赵孝骞这位新即位的大宋皇帝对西夏国释放的强烈信号。

登基大典当天便当着群臣的面,直言不讳地索要岁币,这位大宋皇帝在外交上必然是采用非常强势的方式。

这一次索要岁币,下一次呢?

李乾顺不希望这种近乎勒索的要求,在大宋外交上形成习惯,隔三岔五要点什麽东西,西夏本就是个穷国,这谁受得了?

几番思量下,李乾顺终于做出了决定,那就是已读不回。

这个决定终于给西夏带来了灭顶之灾。

当然,严格的说,西夏的灭顶之灾倒也不完全是李乾顺的这个决定造成的,事实上当大宋军事上支棱起来后,灭亡辽夏不过是时间和机会的问题。

哪怕西夏一直老实本分,赵孝骞灭西夏之心也不会丝毫改变,一统天下的志向不可能因为某人某国的乖巧老实,就会对他网开一面。

天下归于一统,是大宋皇帝的使命。

李乾顺的已读不回,不过是给大宋提供了一个出兵讨伐的藉口而已。

今日大宋皇帝突然颁下对西夏的宣战诏书,西夏使臣李怀思悬着的心终于死了。

这段日子汴京气氛紧张,朝廷各个官署紧锣密鼓地准备着什麽,李怀思察觉气氛不对,慌忙到处打听,许多官员却讳莫如深,最终李怀思终于打听到,大宋可能会对西夏用兵。

这个消息令李怀思肝胆俱裂,在给李乾顺发去急奏之后,接连几日礼部和鸿胪寺官署,按正常程序求见大宋官家。

结果礼部和鸿胪寺官员对他的请求置之不理,要不就是拖延推搪,李怀思送出去不少钱财贿赂,平日那些贪婪的大宋官员这一次却分文都不敢收,只草草将他打发出去。

李怀思知道事情严重了,灭国之祸即在眼前,可他却求告无门,无论花费多少钱财,动用多少人脉,始终无法见大宋官家一面。

直到今日,大宋皇帝颁下宣战诏书,李怀思终于心如死灰,完全绝望了。

家国将破,臣虏若何。

延福宫外,李怀思手捧国书,面朝紧闭的宫门重重磕头,一下又一下,额头被磕得血流如注,动作仍然不停。

直到意识渐渐模糊,李怀思都感觉今日可能会死在宋宫外的时候,一名宦官领着一名太医匆匆赶来,太医为他诊治了一番,给他的额头包扎,又给他喂下了参汤补药,李怀思才恢复了清醒的意识。

年轻的宦官站在他面前,神情颇为傲,眼睛根本不看他,反而更像是用鼻孔瞪着他。

「官家有旨,召西夏使臣李怀思文德殿觐见。」

宦官说完,转身便朝宫门内走去,李怀思大喜,不敢怠慢,忍着额头的剧痛跟在宦官身后,一步也不敢落后。

文德殿,属于延福宫内举行小型朝会,或是召见外国使臣的地方。

赵孝骞召集臣子议事,通常选择在福宁殿,不过能进福宁殿的臣子,身份地位都比较高,也颇得赵孝骞的器重和信任,否则寻常的臣子是没有这个荣幸进福宁殿的。

文德殿内,李怀思进殿后便双膝跪下,面朝赵孝骞五体投地式大礼膜拜。

赵孝骞本来漫不经心,嘴里嚼着零食,一眼警去,却见这位外臣头上包裹着一层厚厚的白色布条,显得脑袋非常臃肿。

赵孝骞当即一愣,转而望向旁边的郑春和。

「朕刚才宣召的不是西夏国使臣吗?你为何把天竺使臣叫来了?」

上下打量着李怀思,赵孝骞小心翼翼地道:「三哥?是你吗三哥?·——-你和排气管婚后幸福吗?」

郑春和然张了张嘴,正要解释,跪在地上的李怀思却悲愤出声。

「藩属西夏使臣李怀思,拜见大宋天朝皇帝陛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