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军事 > 世子稳重点 > 第912章 废行之争

世子稳重点 第912章 废行之争

簡繁轉換
作者:贼眉鼠眼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5-10-16 04:45:12 来源:源1

第912章废行之争

「新政司」这个官署是临时性的,它存在的时间期限,到新政完成修正工作后便可撤销。

新政司隶属政事堂之下,里面的成员是由政事堂的宰相们以及一些下过民间的普通官员构成。

这个官署看似没有任何权力,只是研究理论工作,但政事堂和朝堂上的群臣都很清楚,它的含金量绝非表面看上去那麽简单。

古代新科进士被取士之后,有的被调任地方任知县,这属于后台极硬的,有的直接在京城为官,这些人后台更硬。

还有一种存在争议的方式,那就是入翰林院当编修,修史,修帝王实录,批注圣贤经义等。

这种看似没有前途的枯燥的工作,实际上它的含金量却是最高的,古往今来许多宰相内阁首辅等,他们最初的起步都是从翰林院当编修开始。

如今大宋的新政司,差不多也是跟翰林院同样的性质。

甚至比翰林院的含金量更高。

新政司官员,是直接参与国家的新政修正工作,这对官员本人来说,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官场资历。

将来新政修正完毕,新政司撤销,里面的官员仍然能得到重用的,不管在任何场合,只要亮出资历,我曾经入新政司为官,直接参与大宋新政修正,这条资历亮出来,绝对能上桌吃饭,而且不会坐小孩那桌。

甚至于,以后朝廷政事堂官员更迭,这些入过新政司的官员,肯定将优先考虑,而进了政事堂,基本就是未来的大宋宰相。

郑朝宗没想到,自己有生之年居然如此幸运,竟被天上掉下来的馅饼砸中了脑袋。

他原本只是一个毫不起眼的奉议郎。

「奉议郎」这种官儿,怎麽说呢?汴京城里随手一抓,大约能抓出几百个奉议郎,领着朝廷每月发给的俸禄,吃不撑也饿不死,想用权力贪点钱,手里却丁点儿权力都没有,搞钱都没办法搞。

如此平凡的一个人,就因为态度认真了,写了一道数万字的奏疏送到了官家的桌案上,奏疏里面说了几句实话,浅谈了一下自己对新政的见解,然后,郑朝宗一飞冲天了。

此刻的赵孝骞坐在新政司内,翘着二郎腿,微笑注视着殿内的群臣。

今日在座的都是新政司官员,他们分别由政事堂的宰相和下过民间的官员组成。

殿内的气氛不算和睦,此时正有两人当着赵孝骞的面,吵得面红耳赤。

「『青苗法』之实施,事实证明是弊大于利的!民间百姓所受不法官员之荼毒,大多因『青苗法』而起,官府逼迫百姓借高利贷,百姓不借都不行,来年百姓还不上,只能卖田卖屋,倾家荡产。」

「故而,『青苗法』其实根本就是恶政,官家,臣以为,若欲修正新政,先必废除恶政,『青苗法』当立即废止,如此,百姓才可得新政之惠利。」

说话的人是苏辙,老头儿六十多岁的年纪了,吵架时还是中气十足,嗓音洪亮。

这把年纪,还有如此精力与底气,赵孝骞实在不敢想像苏辙年轻时是多麽暴躁。

一把砍刀从汴京御街砍到大相国寺?

苏辙的见解倒是没有什麽倾向性,他是旧党领袖,本来对王安石的诸多新政条款存在抵触心理,但赵孝骞曾与他深聊过关于新政的话题。

谈论新政时,不要带上个人的情绪,和党派的偏见。

大家纯粹就事论事,有理有据,言中有物。

赵孝骞的话,苏辙听进去了,此刻他提出的废止「青苗法」的观点,确实比较中肯客观。

苏辙是真心觉得青苗法是恶政,不应该继续实施。

此刻与苏辙争吵的人正是郑朝宗。

郑朝宗被调任新政司后,认真揣度过官家晋升他的原因。

他认为官家看中他的不一定是对于新政的见解,同样的见解,郑朝宗曾在汴京也听人说过,天下如此大,有见识有智慧的人太多,郑朝宗不见得是最出众的那一个。

所以官家看中他的,应该是他不畏强权,敢于说真话说实话的特点。

于是在调入新政司后,郑朝宗索性就放飞自我了。

既然官家看中了他的特点,那麽他就要把特点发扬光大。

从今以后,他就是大宋朝堂里的一只小泰迪,怼天怼地怼空气。

当朝宰相,未尝不可怼一怼。

当着赵孝骞的面,郑朝宗丝毫不觉得自己位卑言轻,而是勇敢地跟苏辙吵了起来。

「苏相公的话,请恕下官不敢苟同。」郑朝宗先朝苏辙躬身行礼,以表礼数,但话里的锋芒却丝毫不假掩饰。

「《春秋》云:『夫有以噎死者,欲禁天下之食,悖。』苏相公刚才的话,下官以为便是典型的『因噎废食』。」

苏辙一怔,接着勃然大怒,为了怼他,居然引经据典,还用上成语了,欺人太甚!

「竖子安敢……」

话没说完,赵孝骞作为围观群众兼裁判及时出来制止:「子由先生,新政司内无大小尊卑,一切拿事实说话,吵架争执可以,不能发火哟。」

苏辙深吸了口气,朝赵孝骞行了一礼,然后愤愤地指了指郑朝宗,以示警告,冷冷道:「你接着说,老夫洗耳恭听!」

郑朝宗显然打算当泰迪当到底了,闻言毫无惧色地道:「下官以为,『青苗法』并非恶政,它的本意是善的。」

「大宋的农户靠天吃饭,但大宋境内每年有天灾,如若遇到天灾,地里没了收成,百姓家破人亡,不得不沦为流民,而流民若是聚集起来,动辄十数万,甚至数十万,对大宋社稷无疑是个极大的威胁。」

「『青苗法』的存在,其实就是为了解决这个威胁,天灾无法避免,但朝廷和官府却可为农户兜底,哪怕地里颗粒无收,官府借给农户粮食,种子和钱财,帮他们度过难关,敢问青苗法何错之有?」

苏辙冷冷道:「可事实是,民间百姓家破人亡者,大多因青苗法而起。」

郑朝宗微笑道:「苏相公,我们现在说的是青苗法本身的善恶,您说的『恶』,其实与青苗法无关,是地方上的官员做的恶,问题不在青苗法上。而在实施它的官员身上。」

苏辙不服气地道:「新政只能通过地方官员来落实,官员假借新政之名,行盘剥百姓之恶事,吏治如此败坏,非一朝一夕能解决,既如此,何不废除青苗法,让地方官员再也无法打着新政的名义做恶。」

郑朝宗叹道:「下官还是那句话,『因噎废食,悖也』。」

「地方官员做恶,朝廷和官家会拿出举措,针对和整顿吏治,尽最大的可能消除地方官员的『恶』,而苏相公,却索性把青苗法一刀斩断,是不是太粗暴了?」

「要知道,若能整顿吏治,朝堂和地方官场清明,『青苗法』能顺利落实下去,每年不知能救多少受灾的百姓农户,而苏相公一番话,却将无数百姓的生路斩断了,下官以为,实为不智。」

苏辙张了张嘴,发现自己竟无言以对。

不得不承认,郑朝宗的这番话很中肯客观,而且思路和逻辑都很清晰,他将问题的源头看得很清楚。

「恶」的源头,不是新政本身,而是落实新政的地方官员,以及各地庞大的官商地主利益勾结的关系网。

一味地废除新政,却无视地方上的利益关系网,无疑是治标不治本的。

就算新政废止了,地方上的官员和商贾地主们想要盘剥百姓,总能想到各种手段和理由,百姓依然身处苦难之中,朝廷根本没有解决问题。

郑朝宗的话,引得殿内许多人缓缓点头。

抛开新党旧党的立场不论,郑朝宗的话没毛病。

赵孝骞望向章惇,道:「子厚先生如何看?」

章惇沉思片刻,道:「臣赞同郑朝宗之见,朝廷要解决的问题,不在新政,而在实施新政的地方官员。」

赵孝骞又望向苏辙,含笑道:「子由先生觉得呢?」

苏辙沉默半晌,才不甘不愿地道:「刚才是臣想得偏差了,确如郑朝宗所言,因噎废食,悖也。」

郑朝宗紧接着朝赵孝骞行了一礼,道:「臣今日方知,官家当初设立监察府,是何等的明智且富有远见。」

「天下事,悉决于官家和朝廷,朝廷任用官员,官员治理百姓,这其中最大的问题,莫过于天高皇帝远,朝廷对地方官员的作为,很难及时察觉。」

「而监察府的设立,便弥补了这个缺陷,天下官员从此有了朝廷的及时监管,或许不能完全杜绝不法,但却能改善太多。」

「地方官员有了顾忌,便不敢肆无忌惮,朝廷也能及时得到地方官员所作所为的反馈,决定任免奖惩。」

郑朝宗加重了语气,似乎不仅为了说给赵孝骞听,也为了说给殿内的宰相们听。

「先肃吏治,再行新政,解决了根源问题,新政如何落实,其实已不算问题,这个顺序无比正确,官家英明!」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