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玄幻 > 天狼诀2 > 第八十四章西凉屯兵南宋境内(三)

天狼诀2 第八十四章西凉屯兵南宋境内(三)

簡繁轉換
作者:风流萧书生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9-01 03:50:48 来源:源1

第八十四章西凉屯兵南宋境内(三)(第1/2页)

“都监!我回来了!”耶律恒喊道。

陈砚秋大喜过望,连忙跑下楼,拉住耶律恒的手:“耶律兄弟,你可回来了!信送到了吗?”

耶律恒点点头:“送到了!吴都统已经知道了这里的情况,他说会立刻派大军前来支援。”

陈砚秋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太好了!有了吴都统的大军,我们就不怕西凉人了!”

耶律恒又说道:“吴都统还说,王显通敌的事情他已经知道了,他会派人去调查。如果情况属实,一定会严惩不贷。”

陈砚秋点点头:“好!早就该收拾这个奸贼了!”

接下来的几天,陈砚秋和耶律恒一起,等待着吴挺大军的到来。他们每天都站在城楼上,望着远方的大道,期盼着援军的身影。

终于,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远方的大道上出现了一支庞大的军队。他们旗帜鲜明,军容整齐,正是吴挺的大军。

陈砚秋和耶律恒连忙出城迎接。吴挺看到陈砚秋,哈哈大笑:“陈都监,辛苦你了!你守住了乱石关,立下了大功啊!”

陈砚秋连忙说道:“吴都统过奖了,这都是弟兄们拼死奋战的结果。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事情。”

吴挺点点头:“好!不骄不躁,是个好将领。我已经派人去调查王显通敌的事情了,相信很快就会有结果。”

他又说道:“西凉人经此一败,元气大伤,短时间内不会再进攻了。我会留下一部分军队驻守乱石关,你也可以好好休息一下了。”

陈砚秋感激地说道:“多谢吴都统关心。”

吴挺的大军进驻乱石关后,陈砚秋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他把守城的任务交给了吴挺派来的将领,自己则和耶律恒一起,回到了城中的府邸,好好地休息了几天。

几天后,吴挺派人传来消息,王显通敌的事情已经调查清楚了,证据确凿。吴挺已经下令将王显逮捕,押回兴州受审。

陈砚秋听到这个消息,心中大快:“太好了!终于为民除害了!”

耶律恒也说道:“善恶终有报,这个奸贼终于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又过了一段时间,吴挺的大军彻底击溃了西凉人的残余势力,收复了被西凉人占领的失地。西凉人被迫退回了自己的领地,再也不敢轻易侵犯大宋的边境。

乱石关的危机终于解除了,茶马古道也恢复了畅通。商旅们又开始往来于中原与西域之间,带来了各种商品和消息。

陈砚秋被任命为乱石关的守将,负责镇守这座重要的关隘。他励精图治,整顿军纪,训练士兵,使得乱石关的防御更加坚固。

耶律恒也留在了乱石关,成为了陈砚秋的得力助手。他们一起,守护着这座城池,守护着川陕地区的安宁。

夕阳下,陈砚秋和耶律恒站在城楼上,望着远方的群山。

“耶律兄弟,你说我们能守住这里多久?”陈砚秋问道。

耶律恒微微一笑:“只要我们心中有信念,有家国,有百姓,我们就能一直守下去。”

陈砚秋点点头:“你说得对。只要我们在,乱石关就在,大宋的江山就在。”

他们的目光坚定,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的希望。乱石关的故事,将会永远流传下去,成为大宋历史上一段不朽的传奇。

南宋嘉泰年间,西北局势风云变幻。西夏李元昊称帝后,不断扩张势力,对周边政权虎视眈眈。西凉,这片古老的土地,在历经多番战乱后,虽仍保有一定实力,却也深感西夏的威胁如芒在背。与此同时,南宋朝廷偏安一隅,在江淮防线投入大量精力,而蜀口地区的防务虽有一定基础,但因长期未受大规模侵扰,逐渐显露出松懈之态。

此时,西凉国主李重冒忧心忡忡。国内资源有限,面对西夏的步步紧逼,军事上难以与之抗衡。谋士们纷纷进言,提出与南宋结盟的设想。“吾国若得南宋之援,可借其物力、兵力,共御西夏。且蜀口之地,地势险要,若能屯兵于此,进可攻,退可守,不失为良策。”一位老臣捋着胡须,目光坚定地说道。李重冒沉思良久,权衡利弊后,最终决定派使者前往南宋,商议屯兵之事。

南宋朝廷接到西凉使者的请求后,朝堂之上顿时议论纷纷。有的大臣认为,西凉与南宋相隔甚远,且其国势不明,贸然允许屯兵,恐生变故。“西凉之兵,若入我境,万一心怀不轨,如芒刺在背,我大宋腹地岂不危矣?”一位御史言辞激烈地反对道。然而,也有大臣看到了其中的机遇。“如今西夏势大,若能与西凉结盟,使其屯兵蜀口,可为我大宋屏障。且西凉兵善战,可助我加强蜀口防务,何乐而不为?”宰相韩侂胄分析道。赵不凝犹豫不决,最终决定先派使者前往西凉,考察其真实意图与实力。

南宋使者陈康伯肩负重任,踏上了前往西凉的路途。一路西行,他目睹了战乱后的荒芜,心中不禁对西凉的处境多了几分同情。到达西凉后,陈康伯受到了李重冒的热情款待。然而,在谈判桌上,双方却陷入了僵局。

西凉方面提出,要在蜀口地区的汉中、武兴等地屯兵两万,且要求南宋提供粮草、兵器等物资支持。陈康伯大惊,“此两地乃我大宋蜀口要地,屯兵两万,规模过大,且物资供应亦非易事。吾皇恐难应允。”李重冒则据理力争,“我西凉为抗西夏,不惜倾国之力。若不能在险要之地屯兵,如何有效抵御西夏?且我军所需物资,战后定当归还。”双方各执一词,谈判陷入了长时间的僵持。

陈康伯深知此次谈判的重要性,他一方面暗中派人了解西凉军队的真实战斗力与国内局势,另一方面与西凉大臣们私下沟通,寻求妥协之策。经过多日努力,他发现西凉军队虽装备简陋,但士兵们作战勇猛,且对西夏恨之入骨,确有结盟抗夏的诚意。于是,陈康伯向李重冒提出了一个折中的方案:西凉可在蜀口的兴州附近屯兵一万,南宋提供部分粮草,兵器则由西凉自行解决。李重冒权衡再三,最终勉强同意了这一方案。

经过艰难的谈判,双方终于达成协议。西凉国主李重冒立即着手挑选精兵强将,任命大将慕容博为屯兵统帅,率领一万西凉军前往南宋蜀口地区。出发前,李重冒亲自为将士们送行,“此次屯兵南宋,关乎我西凉生死存亡。汝等务必与南宋军民和睦相处,共御西夏。若有违令者,军法处置!”慕容博单膝跪地,大声应道:“末将定不负国主重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八十四章西凉屯兵南宋境内(三)(第2/2页)

西凉军一路跋涉,终于抵达兴州。南宋方面也按照约定,为西凉军安排了营地,并提供了部分粮草。慕容博深知,要想在异国他乡站稳脚跟,必须与南宋军队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于是,他主动拜访南宋兴州守将吴曦,表达了合作抗敌的诚意。吴曦对西凉军的到来心存疑虑,但在朝廷的压力下,也不得不表示欢迎。“慕容将军远来辛苦,今后我等当携手共进,保我大宋边境平安。”吴曦微笑着说道,但眼神中却透露出一丝戒备。

慕容博并未在意吴曦的态度,他开始着手训练军队,同时加强与当地百姓的交流。西凉军纪律严明,秋毫无犯,逐渐赢得了当地百姓的好感。慕容博还根据蜀口地区的地形特点,制定了详细的防御计划。他在兴州周边的险要之地修筑堡垒、设置烽火台,与南宋军队的防线相互呼应,形成了一道坚固的防线。

然而,屯兵之事并非一帆风顺。西夏得知西凉与南宋结盟并屯兵蜀口后,大为震怒。李元昊召集众将商议对策,“西凉小儿,竟敢与南宋勾结,妄图与我西夏为敌。吾必让其付出代价!”大将野利旺荣献策道:“可派奸细潜入蜀口,扰乱西凉军与宋军的关系,使其内部不和。再寻机出兵,一举击破。”李元昊点头称是,随即派出大批奸细潜入南宋境内。

与此同时,南宋朝廷内部也出现了反对之声。一些大臣认为,西凉军屯兵蜀口,耗费大量物资,且其忠诚度难以保证。“万一西凉军临阵倒戈,我大宋将陷入万劫不复之地。”一位大臣在朝堂上忧心忡忡地说道。赵不凝再次陷入了两难境地,他一方面担心与西凉的联盟破裂,影响抗夏大局;另一方面又对西凉军的忠诚度心存疑虑。于是,他密令吴曦暗中监视西凉军的一举一动。

在蜀口地区,吴曦对西凉军的态度逐渐发生了变化。他开始减少对西凉军的粮草供应,并且在军事行动上对西凉军加以限制。慕容博察觉到了吴曦的敌意,但他始终以大局为重,并未与吴曦发生冲突。他多次派人向吴曦解释,表明西凉军抗夏的决心,但吴曦却不为所动。

五、危机爆发

在多方势力的博弈下,危机终于爆发。一日,兴州城外突然传来消息,一支西凉军在巡逻时与南宋军队发生冲突,双方死伤数人。吴曦得知此事后,立即向朝廷上奏,称西凉军蓄意挑衅,意图谋反。赵不凝接到奏报后,龙颜大怒,下令吴曦严惩西凉军。慕容博得知此事后,深感冤枉,他亲自前往兴州府衙,向吴曦解释。“此次冲突乃误会所致,我西凉军一心抗夏,岂会谋反?望将军明察。”慕容博诚恳地说道。但吴曦却冷冷地回应道:“证据确凿,汝等西凉军狼子野心,今日之事,便是明证。”

就在双方僵持不下时,西夏军队突然发动了进攻。李元昊亲自率领大军,直逼蜀口防线。慕容博得知西夏来袭,心急如焚,他请求吴曦共同出兵抵御西夏,但吴曦却按兵不动。“汝等西凉军既已谋反,我岂能与汝等为伍?”吴曦拒绝道。慕容博无奈之下,只得率领西凉军独自迎战西夏军队。

战场上,西凉军虽奋勇杀敌,但因寡不敌众,逐渐陷入了困境。慕容博身先士卒,手持长枪,冲入敌阵,杀敌无数。然而,西夏军队源源不断地涌来,西凉军渐渐抵挡不住。关键时刻,一直暗中观察局势的陈康伯挺身而出。他深知,若蜀口防线被破,南宋将面临巨大危机。于是,他不顾个人安危,前往吴曦营帐,晓以利害。“将军,此时若不出兵,蜀口必失,我大宋危矣。西凉军虽与我军有误会,但此刻当以大局为重,共同抗敌。”陈康伯言辞恳切地说道。吴曦在陈康伯的劝说下,终于决定出兵。

南宋军队与西凉军在战场上终于携手并肩,共同抗击西夏军队。慕容博看到南宋军队前来支援,心中大为感动。他与吴曦相视一笑,之前的矛盾瞬间烟消云散。“吴将军,今日我等携手,定要让西夏贼寇有来无回!”慕容博大声喊道。吴曦点头回应:“好,杀尽西夏贼!”

双方军队紧密配合,相互支援。慕容博率领西凉军发挥其骑兵的优势,在战场上往来冲杀,打乱了西夏军队的阵型。吴曦则指挥南宋军队利用地形,坚守阵地,以强弓劲弩射杀敌人。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西夏军队逐渐陷入了被动。李元昊见势不妙,试图率军撤退,但被宋军和西凉军紧紧咬住。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西夏军队大败,死伤惨重。李元昊只得率领残兵败将,狼狈逃回西夏。

此役过后,南宋与西凉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吴曦对西凉军的战斗力和忠诚度有了新的认识,他主动向慕容博道歉,双方消除了误会。南宋朝廷也对西凉军的表现给予了高度评价,不仅增加了对西凉军的粮草供应,还赏赐了大量财物。从此,南宋与西凉在蜀口地区的防线更加稳固,共同抵御着西夏的威胁。

西凉屯兵南宋境内这一事件,对当时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南宋方面来看,蜀口地区的防务得到了极大的加强。西凉军的加入,为南宋增添了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有效地遏制了西夏的扩张势头。同时,与西凉的结盟也使得南宋在外交上有了更多的选择,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来自北方的压力。

对于西凉而言,屯兵南宋境内不仅为其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的庇护所,还使其在与西夏的对抗中有了更坚实的后盾。通过与南宋的合作,西凉获得了更多的资源和支持,增强了自身的实力。在文化交流方面,西凉军与南宋军民的长期相处,促进了双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西凉的音乐、舞蹈等文化元素传入南宋,丰富了南宋的文化生活;而南宋的儒家思想、先进的农业技术等也对西凉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国际局势上,南宋与西凉的结盟引起了其他国家的关注。金国对南宋与西凉的合作保持警惕,担心其势力的壮大对自己构成威胁。而吐蕃等周边政权则在观望中,试图寻找自己的利益平衡点。这一事件也使得西夏在外交上陷入了孤立,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对外政策。

多年后,当人们回顾这段历史时,依然对南宋与西凉携手抗敌的故事津津乐道。它成为了一段佳话,见证了两个政权在面对共同敌人时的团结与勇气,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经验与启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