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都市 > 我的公公叫康熙 > 第八百三十七章 三鼎甲危险(第一更求月票)

我的公公叫康熙 第八百三十七章 三鼎甲危险(第一更求月票)

簡繁轉換
作者:雁九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3-09-02 13:03:56 来源:源1

最快更新我的公公叫康熙 !

张廷瓒脸色也不好看。

福松都能想到对方醉翁之意不在酒,张廷瓒自然也能想到。

要是真奔着大臣子弟应试的,那他弟弟张廷玉的前程就有些危险。

不是担心考中考不中的问题,而是担心不能三鼎甲。

他弟弟张廷玉是康熙十一年生人,康熙三十五年举人,本该参加三十六年会试,可是因为三十六年他父亲被指了会试主考,就只能避考。

只等着这一科会试。

论起学问来,他弟弟比他资质还强几分,本当一甲有望。

他父亲张英当年是二甲第四名,到了他自己是二甲第二名,阖家都盼着弟弟博个三鼎甲。

万万没想到,平生波澜。

他看着九阿哥道:“九爷不宜插手此事。”

否则牵扯进去一个皇子,对方就更理直气壮地煽动士子,彻查科举“不公”了。

京城都是当官的,两个翰林官不算什么,可要是有靠山的翰林官胆子就大了。

科举舞弊好像也顺理成章。

至于顾忌?

被推到台前的都是弃子,不会有什么顾忌的,只会唯恐天下不乱。

况且这些年皇上“以汉制汉”,推行儒教,朝廷就此事还真不能只堵不疏。

到那倜时候,就算事情本与九阿哥不相干,可是为了平息物议,皇上说不得都要申饬九阿哥。

九阿哥面色不善地看着那礼部主事。

那礼部主事身子躬着,打了千儿道:“奴才礼部主事赫申见过九爷,请九爷安…”

是个满主事。

九阿哥挑眉道:“都堵爷门了,还安什么?哼!问吧,爷好好听听,你们到底要问什么?”

那主事额头汗津津的,道:“是,我们中堂大人打发让奴才问福松阿哥,下场之前,是否认识顺天府乡试主考官李蟠、副主考姜宸英,是否有私交?”

礼部满尚书佛伦、汉尚书张英,都是去年入阁的大学士。

大学士又被称为“中堂”

没有带名字,那指的就是掌印的佛伦。

福松小脸严肃,道:“不认识,没有私交,头一次正式相见,还是在龙虎榜后。"

这两位主考品级不高,名头却不小。

李蟠是康熙三十六年的状元,姜宸英是同科探花。

两人被合称为“小李老姜”

李蟠还罢了,状元三年一个,说少也少,可在搁在翰林院不算什么。

姜宸英的名头反而更大些。

因为姜宸英是江南士林才子,曾与另外两名士林才子参加《明史》编撰,开创66布衣修史”的先河,合称为“江南三布衣”,客居京城二十多年,往来都是权贵,还曾是纳兰容若的忘年交。

这也是为什么乡试榜单发酵,引发物议的主要原因。

不过旗汉有别,年岁也差得多,也没有打照面的机会。

那主事又道:“大人还叫奴才问阿哥,既已补了缺,为什么又纳监应试?”

这个倒是不禁的。

即便是官吏,只要有举人功名,也可以参加会试;有监生功名,就能乡试。

福松此举,也在规矩范围之内。

可是之前那些参加科举的官吏都无品或是八、九品的芝麻小官,像福松这样已经有了正四品顶戴还应试的,也是开了先河。

福松神色不变,道:“司仪长一职是九爷抬举,我年岁小,难免担心不能服众,纳监应试也是想要试一下自己的斤两。”

至于婚姻之事不顺当,就不用拿出来说了。

当时他是一时意气,思量的不周全。

早年借着八旗科举晋身还罢,现在春闱都一体应试了,就算想要科举之路也不容易出头。

想要威风凛凛的,捞个状元榜眼什么的,那是做梦。

去应武举,反倒有些希望些。

那主事仔细记了,道:“奴才问完了。”

张廷瓒道:“怎么闹出这么大的动静?”

刚才在前院的时候,张廷瓒已经自报家门。

那主事晓得这就是相府那位长公子了,也很是客气。

那主事道:“府学学生去姜大人家宅外谩骂,姜大人长子出来阻拦,被推搡踩踏而死……”

姜宸英年过古稀,长子也五十上下,不算年轻了。

张廷瓒皱眉。

这是出了人命官司。

那些府学学生,只能继续闹了,否则背了人命,前程断绝不说,也要危及性命。

斗杀、误杀也都是六杀之一,即便减等,也是重罪。

只有将科举舞弊砸实了,加了其情可悯,再减等,罪名还能轻些。

“两位大人,现下如何?”

张廷瓒道。

他就是翰林官,这正副考官两位都是他的同僚。

姜宸英还是他家的座上宾。

那主事道:“昨日督察院请了圣旨,已经传了两位大人到督察院候审。”

这主事身上还有其他差事,要去跟其他几位去年上榜的八旗举人问话,告了罪,匆匆离开。

福松看着舒舒,道:“姐姐别担心了,我的身份出来,这些人就不会盯着我。”

即便他是已革宗室,可将四品司仪长的身份摆出来,那些人不会咬着他不放的。

谁都晓得,他是不可能去舞弊的。

他想了想,道:“他们应该盯着年羹尧了,听说年羹尧之父外放之前,跟姜大人也是忘年交。”

九阿哥听了,面上带了纠结。

他还记得去年抓着年希尧使唤一回的事,现下曹顺还在云南呢。

年希尧的老爹现在是湖广巡抚任上,京城好像没有什么当用的人。

他弟弟出事,自己不闻不问的,好像不大厚道。

可是张廷瓒刚提醒他一回,不让他插手此事。

舒舒在旁,低声道:“爷不用担心,那是纳兰家孙女婿

九阿哥眉头展开,道:“是了,忘了那是有照应的,明珠不会看着的。”

福松在旁道:“明府嫡孙也是这一科举人。”

明珠次子、三子现在都无嗣,府里孙辈都是长子纳兰容若的儿女。

九阿哥道:“那还真是巧了,他们不会是将明珠当成软柿子了吧?可笑至极!”

张廷瓒在旁,没有说话,却是心中担忧,怕朝中党争再起。

索额图都倒了,还有人剑指明珠么?

明珠现下就挂着内大臣,沉寂多年。

高衍中则想的简单,只要不与自家九皇子相干,就都不算大事儿。

大家就都散了。

九阿哥跟福松道:“这几天哪儿也别去了,既是牵扯不到你身上,就别跟着掺和,)汗阿玛不喜欢招摇的人。”

这是担心被牵扯进去的举人“病急乱投医”,过来攀扯福松。

福松点头道:“嗯,不出去。”

虽说大家是同年,可是早先并没有什么往来,不过是乡试榜单出来后,宴饮了几次

武清县码头,御小舟。

康熙脸色很是难看,兵部车马司送来了马齐的折子,乡试舞弊案还没有开审,被指控的副主考姜宸英在督察院的静室中自缢了。

“混账东西,遇事岂能一死了之?!”

康熙气愤得不行。

文人清高,有些傲骨,受不得官司缠身,也能理解。

可是这应对方式不对。

如此一来,还真是说不清了。

传到外头,就是畏罪而死。

四阿哥与十三阿哥在旁,不知该说什么。

科举是大事,为国选才,真要出了舞弊事宜,那就要引得人质疑朝廷的公正。

虽说现下四方安定,没有大的战事,可是还要防着民乱。

若是天灾引起的民乱还罢,百姓不过为果腹,只要赈济得当,就能恢复秩序。

最怕的就是**,有人挑起旗汉之争。

四阿哥犹豫了一下,道:“汗阿玛,是否准备回銮?”

康熙脸色阴郁,沉思了一下,摇头道:“不回,还按照原定行程来。”

越是有心人想要将事情闹大,越是不能让他们得逞。

否则受了裹挟,以后就会成了例。

他看着四阿哥道:“你即刻回京,入督察院,监审此案,早日结案!”

督察院是三法司,跟吏部一样,没有安排王公兼理。

康熙担心那边的官员束手束脚,不能速审此案,才安排四阿哥回京。

四阿哥躬身应了,也没有耽搁,转身出去。

现在距离京城百六十里,一路换马的话,今晚就能到南城

十三阿哥在旁,有些恍惚。

不管是李蟠,还是姜宸英,都在上书房值讲过。

姜宸英是书法与史学大家,给他们讲过一年的书法与《史记》。

李蟠名气没有姜宸英大,可是同科应试,能点状元,也是才华不俗。

十三阿哥想了想,道:“汗阿玛,是不是李大人露富,才被人诬告?”

历朝历代,都不缺科举舞弊的官司,本朝也是如此。

可是那些涉案官员,知法犯法,为的多是钱财。

李蟠家却是出身徐州士绅人家,不差钱。

就是他们这些小皇子都晓得,这位状元家境殷实。

他在上书房给皇子皇孙们讲诗词,拿到上书房的古董书籍,就没有重样的。

装着书籍的匣子,都不是俗物。

还是个极爱干净的人,每次来上书房授课,侯在乾清门外的侍从都要带了大包小包。

但凡袖子里沾着墨迹什么的,李蟠都要出去更衣,换了干净常服,被他们私下里嫌弃矫情。

这样不缺钱的人,会弄科举舞弊,十三阿哥无法相信。

康熙看着十三阿哥,道:“不可以衣冠取人!李蟠家境富裕与否,与此案无关,不可武断!”

十三阿哥恭敬应了。

他确实武断了。

好像有点儿势利眼。

有钱的未必就不贪钱,贫穷的也未必就没有节操。

知人知面不知心。

不了解内情,是不好做判断。

既是闹出这么大的风浪,这一科肯定也确实有瑕疵的地方,否则那些读书人也不是傻子,总不会没凭没证的就串联起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