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大明:无双好圣孙,请老朱退位 > 第414章 日进斗金!老朱笑得合不拢嘴了

第414章日进斗金!老朱笑得合不拢嘴了!(第1/2页)

朱高炽脸上满是笑容。

这可都是他一手缔造的金融体系啊!

“长久不长久先不说,”太子标拿起最厚的一本账册,声音提高了些,“你自己看吧——这东海贸易才刚满一年,海关关卡、口岸征收的关税,加起来是这个数。”

话音一落,太子标伸出三根手指。

“三百万两?”朱雄英在旁边猜道,这已经是他能想到的大数了。

老朱哼了一声:“没见识的小子,三百万两够干什么?”

太子标笑着摇头,把账册递到朱高炽面前:“是三千万两。”

“嘶——”朱高炽倒吸一口凉气,他虽有预期,却没料到能这么多。

老朱猛地从躺椅上坐直了,眼睛瞪得像铜铃:“你说多少?三千万两?!”

他一把抢过账册,手指在上面点着数,一个零、两个零、三个零……数完之后,他半天没说话,只是喉结动了动,像是在咽口水。

因为朱高炽的建言献策,现在大明所有账册全都采用后世的统计方式,数据化只是最基本的——收入、支出、库存都用精确到“两”“石”“匹”的数字标注,还配上了汇总表、对比图,哪项税银增了、哪笔开支超了,一眼就能看清。

所以包括老朱与太子标在内,都早已习惯了这种方式。

老朱看账册时,不再是对着密密麻麻的文字头疼,而是直接翻到最后的汇总页,盯着增减百分比就能判断利弊;太子标议事时,常让户部把数据制成图表,对着曲线走势分析财政盈亏,比听官员空泛的汇报要实在得多。

手底下的官员更是被逼得闷头苦学,算盘打得再快,也算不过新法子里的“加减乘除”公式;账册记得再细,不如数据表格一目了然。

若是学不会看统计报表、算不清同比环比,别说给皇帝递折子,就连下辖的钱粮收支都理不清,这官儿自然就别想做了。

如今六部衙门里,晚上点灯最多的不是文案房,而是官员们自学算术、琢磨统计法的书房。

谁也不敢懈怠,毕竟这新法子不仅能让账目更清楚,还能从数据里看出漏洞、找出商机——就像这次东海贸易的关税,若不是靠精确统计,哪能这么快算出三千万两的总数,又哪能一眼看出哪条航线最赚钱?

这数据化的账册,早已成了大明理政的“千里眼”,谁掌握了它,谁才能在朝堂上站得稳。

而老朱此刻已经瞪大了眼睛,久久没有吭声。

手里的账册仿佛有千斤重,指腹一遍遍摩挲着“三千万两”那行字,像是要把纸戳破似的。

要知道,先前大明一年的赋税总收入,算上粮米、布匹、丝绢这些折算成银子,满打满算也不过一千八百万两出头,其中实打实的税银更是只有三百万两左右,剩下的多是实物抵充,光是运到京城就得耗去不少人力物力。

为了这一千八百万两,户部每年都要跟各地官府磨破嘴皮,遇上灾年更是要从内库贴补,哪曾想过有一天,单靠海上贸易的关税就能远超这个数?

这东海贸易圈刚跑一年,关税就比全国赋税还多?

老朱脑子里嗡嗡作响,先前还觉得朱高炽折腾水师、建学院是花钱的事,现在看来,这点投入跟三千万两比起来,简直是九牛一毛。

我的老天爷啊!

老朱呼吸突然变得急促了起来。

他这辈子从濠州起兵到定鼎天下,见过最富的地主也不过藏银几十万两,就算是当年陈友谅的国库,搜出来的银子也没这么多。

这贸易圈就像个会下金蛋的鸡,一年就下出了抵得上全国赋税的银子,往后年复一年,那得堆成什么样的金山?

这简直是天上掉银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414章日进斗金!老朱笑得合不拢嘴了!(第2/2页)

不,比天上掉银子还靠谱——天上掉的银子是死的,这贸易圈的银子是活的,只要船还在跑,港口还在开,这银子就会源源不断地流进大明的国库。

老朱忽然觉得喉咙发干,攥着账册的手都有些发颤,心里只有一个念头。

朱高炽这胖孙子,真是给大明挖着聚宝盆了!

“还有呢。”太子标又拿出一本账册,“皇室牵头,让徐达、李文忠他们这些勋贵凑的商号,跟着宝船跑贸易,卖出去的丝绸瓷器赚了差价,换回来的白银、药材再卖给内库和药房,这一进一出,纯利一千二百万两。”

“一千二百万……”老朱的声音都有些发颤,尾音里带着自己都没察觉的哆嗦。

他下意识地把账册往眼前凑了凑,仿佛多看几遍那数字就能更真切些,可越看越觉得心惊——这数字后面的每一个零,都像在他心尖上敲了一下。

他这辈子打天下、治江山,最愁的就是银子!

当年在濠州城揭竿而起,弟兄们饿着肚子打仗,为了凑几两银子买火药、造箭簇,他把自己唯一的破皮袄都当了;后来跟陈友谅在鄱阳湖死磕,军饷断了三天,士兵们嚼着野菜冲锋,他夜里对着地图掉眼泪,恨自己拿不出银子让弟兄们吃顿饱饭。

定都南京后,宫里的铜器熔了一批又一批,连马皇后的凤冠都摘下来镶了银边应急,就是为了能多凑点军饷、多买些粮草。

那些年,户部的账本上永远是“入不敷出”,各地官府报上来的灾荒文书,每一本都像催命符,逼着他从牙缝里抠银子赈灾。

哪想过有一天,一年能从海上赚回四千多万两?

老朱的手指在账册上轻轻颤抖,三千万两关税加一千二百万两贸易利润,加起来四千二百万两——这数字,够他给北疆边军换十年的冬衣,够修十条大运河,够让全国百姓免交三年的赋税!

他忽然想起当年在皇觉寺当和尚,连一碗饱饭都吃不上,如今却能看着账册上的银子多到数不清,眼眶竟有些发热。

这哪里是银子?这是江山的底气啊!

有了这些银子,再不用怕北疆缺粮、南方灾荒,再不用对着官员的哭穷唉声叹气,水师要造新船、学院要请先生,都能敞开了花钱。

老朱深吸一口气,猛地把账册往桌上一拍,声音里带着压抑不住的激动:“好!好啊!这海上的生意,要做!要大做特做!”

见此情形,朱高炽不忘揶揄道:“怎么样皇爷爷?咱们还禁海吗?”

此话一出,太子标与朱雄英顿时大笑不止。

太子标笑得直摇头,朱雄英更是捂着肚子,想起先前朝堂上还有御史死磕“海疆凶险、易生事端”,力主禁海,此刻再看这账册上的数字,只觉得那些话荒唐得可笑。

朱元璋一张老脸顿时臊得通红,像是被人当众掀开了旧账。

他先前确实因倭寇扰边、担心海患,对开海之事多有犹豫,甚至动过收紧海禁的念头,此刻被朱高炽当面戳破,又羞又气,恶狠狠地瞪了小胖墩一眼,却偏偏挑不出错来。

“禁海?这还禁哪门子的海?”老朱粗着嗓子反驳,语气里带着点恼羞成怒的冲劲,“以前是没瞧见这好处,现在看来,这海就是大明的聚宝盆!”

他猛地一拍桌子,震得酸梅汤碗都晃了晃,眼神陡然变得凌厉:“以后谁再敢提禁海一事,朕非诛他九族不可!”

尼玛啊,一年就给朝廷带来了四千多万两真金白银,这银子能堆成山,能让边军吃饱穿暖,能让百姓少交赋税,能让水师造起百艘巨舰,说是聚宝盆也丝毫不为过了。

先前那些喊着“禁海安邦”的,怕不是眼珠子都瞎了?

禁海?禁你姥姥的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