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大明:无双好圣孙,请老朱退位 > 第412章 选址!蓝玉入水师!

大明:无双好圣孙,请老朱退位 第412章 选址!蓝玉入水师!

簡繁轉換
作者:朕闻上古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8-17 15:35:30 来源:源1

第412章选址!蓝玉入水师!(第1/2页)

与此同时,年轻将领们的聚集处更是热闹。

羽林卫的千户张兴,当年跟着张赫在福州剿过倭寇,听说水师要单独成军,当场就扯着同袍去填了报名表。

“怕啥?咱们年轻,学啥都快!陆军里有大将军、大都督这些老将顶着,轮不到咱们挑大梁,去水师就不一样了——船要造新的,营要建新的,咱们去了就是元老,将来论功行赏,还能少了咱们的份?”

旁边的百户李青有些犹豫:“我爹是陆军的指挥佥事,怕是不乐意我去水师……”

“你傻啊?”张兴拍了他一巴掌,“公文里说了,自愿选择!你去水师立了功,你爹脸上更有光!再说了,海疆那么大,将来保不准能打到倭国、吕宋去,到时候咱们也是开疆拓土的功臣,比守着卫所强多了!”

这话戳中了不少年轻将领的心思。

他们大多是武将勋贵的庶子幼子,按规矩没资格承袭爵位,这辈子若想摆脱“旁支”的标签,出人头地,就只能靠自己在战场上拿命去换军功。

可在陆军里,论资排辈的规矩重得很,上面有父辈的老部下压着,有嫡长兄的光环罩着,他们从百户、千户做起,熬到指挥佥事都得十年八年,想往上爬难如登天。

可水师就是个新舞台,一切都是新的——新的船舰、新的营垒、新的规矩,没有那么多盘根错节的旧关系。

不管你是勋贵旁支还是寒门子弟,只要能在海上打胜仗、能管好战船,就能被提拔。

这水师就像一片刚开垦的土地,人人都有机会挥锄头、种庄稼,将来收获多少,全看自己肯不肯下力气。

更何况,水师初创,正是缺人的时候,他们这些年轻力壮、敢闯敢拼的,去了就能被委以重任,不用像在陆军里那样处处受限。

说不定用不了几年,就能靠着战功挣个世袭的爵位,让家里人刮目相看,这等机会,傻子才会放过。

没几天功夫,兵部收到的报名表就堆成了小山,一半以上都是二十到三十岁的年轻将领,其中不少人都有过水战经验,或是在沿海卫所待过。

蓝玉听说后,忍不住跟周德兴笑道:“你看,我就说吧,年轻人比咱们有闯劲。这些娃娃去了水师,将来说不定真能把船开到天边去。”

周德兴捋着胡须,眼神复杂:“但愿如此。不过咱们也得盯着点——水师不能成了脱缰的野马,毕竟都是大明的军队,将来还得听朝廷号令。”

“那是自然。”蓝玉哼了一声,“真要是有人敢在水师里搞小动作,老子第一个不答应!”

很快,老朱亲自审阅了报名表,按着朱高炽的建议,优先提拔有海战经验的将领。

张赫被任命为水师都督府右都督,水师提督是汤和,左都督是俞通源,当年跟着张赫剿倭、运粮的老将周德兴、杨璟分任都督佥事,下面的千户、百户则大半是年轻面孔,个个精神抖擞,等着在海上大干一场。

此外就是蓝玉了,这位沙场悍将到底是心气未消,仗着自己年富力强,还想再拼上一把,竟直接递了投名状要加入水师,最终被任命为左副都督。

他心里憋着一股劲,想着奇袭北元大汗的功没捞着,这次定要在水师干出个样来,让那些说他只懂陆战的人瞧瞧,他蓝玉在海上照样能横着走。

与他相仿的还有武定侯郭英,这位常年跟着老朱身边的宿将,虽不如蓝玉那般张扬,却也憋着股不服输的劲头。

他自忖箭术精湛、临阵经验丰富,陆上功绩已有不少,便也想着趁还能冲杀,去水师再搏些新功,最终得了个右副都督的职位。

两人一左一右,既是同僚,暗地里也较着劲,都想在水师这块新战场上压过对方一头,为自己的武将生涯再添几笔浓墨重彩的战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412章选址!蓝玉入水师!(第2/2页)

陆军那边,徐达、李文忠等人继续镇守北疆、京畿,麾下虽然少了些年轻锐气,却多了几分沉稳老练。

两边看似分了家,却在无形中成了互补——陆军守着大明的根基,水师开拓新的疆土,将士们都憋着一股劲,要在各自的战场上挣回更多荣耀。

整个南京城的武将圈子里,少了几分往日的沉闷,多了几分对未来的期待。

朱高炽收到名单后,也忍不住笑了。

这些老将还真是狡猾,把嫡长子放在陆军稳扎稳打,让旁支子弟去水师闯机会,明摆着是没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不管将来陆军、水师哪边更得势,家族都能占住脚跟,算盘打得真是精。

陆军军校选址在西郊军营旁,一来离京城近,方便兵部、五军都督府的官员常去督查,二来挨着禁军驻地,能随时调用兵力保障安全,更重要的是,方便日后大明皇帝顺道前去巡视——天子的车驾常来,军校子弟耳濡目染,对皇室的敬畏和忠诚自然能更深几分,这层心思,与当初设“天子门生”的初衷一脉相承。

而海军学院则不一样,毕竟要学操船、练海战,总不能在陆地上纸上谈兵,必须得临海甚至出海实操。

如今大明京城在南京,考量到地理便利性,朱高炽直接将选址定在了上海。

这里地处长江入海口,面朝东海,既有内河航道可供初学操练,又能便捷驶入外海进行实战演练,港口条件优越,商船往来频繁,便于就地取材学习船舶构造与航海经验。

更关键的是,上海离南京不算远,朝廷便于统筹管理,同时又能依托沿海贸易的便利,让学员们早早接触海洋经济与海防实务,比起内陆更能培养出适应远洋作战的水师人才。

选在这里,既能满足水师教学的实战需求,又能兼顾朝廷对军权的掌控,可谓一举两得。

接下来,建设上海也该提上日程了,现如今的上海还是一片滩涂荒地,涨潮时能没过膝盖,退潮后尽是泥泞,别说建学院,就连像样的村落都没几个。

可这地方的潜力摆在那儿——长江入海口的位置,既是内河航运的终点,又是外海贸易的起点,将来要发展水师,就得先把这片荒地变成能停靠大船、驻扎军队的重镇。

得先派工部的人去丈量土地,筑堤挡潮,把滩涂填成平地;再修码头、建船坞,让水师学院的学员有地方练船;还得迁些百姓过来,开垦周边的土地,种粮、织布,解决学院和将来水师的后勤问题。

虽说眼下要花不少银子和人力,但这是长远投资——上海建起来了,不仅能支撑海军学院,还能成为东南沿海的贸易枢纽,将来收的关税、商税,很快就能把本钱赚回来。

更重要的是,把上海从荒地变成重镇,本身就是向天下昭示朝廷发展水师的决心。

让那些还在观望的人看看,朝廷不是说说而已,是真要在海上干一番事业,这样才能吸引更多人愿意投身水师,愿意来上海定居、经商,慢慢把这片土地盘活。

朱高炽将名单确定好后,直接就送去了乾清宫,让老朱过目。

这次分割不是分裂,而是给大明的军队插上了两只翅膀。

陆军如猛虎,镇守四方;水师似蛟龙,遨游沧海。

将来,这两只翅膀一起发力,大明的疆土,定会比任何人想象的都要辽阔。

而那些选择了不同道路的将领们,此刻或许还不知道,他们的选择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更在不经意间,为大明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陆军的马蹄声与水师的船笛声,将在接下来的岁月里,交织成最雄浑的战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