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大明:无双好圣孙,请老朱退位 > 第423章 举荐!将门虎子徐允恭!

大明:无双好圣孙,请老朱退位 第423章 举荐!将门虎子徐允恭!

簡繁轉換
作者:朕闻上古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8-17 15:35:30 来源:源1

第423章举荐!将门虎子徐允恭!(第1/2页)

可摆在面前的难题也有很多,最棘手的便是粮草。

从关内往岭北运粮,千里迢迢,戈壁荒漠、风霜雨雪,无一不是阻碍,运十石粮能到五石就算万幸,光是这损耗就让他焦头烂额,户部的账册上,每年岭北的粮饷支出都像一道醒目的血痕。

朝臣们更是为此吵翻了天。军方将领拍着胸脯喊“岭北不可丢”,说丢了这里,北疆门户大开,百年基业要毁于一旦;文官们却捧着户部的账册哭穷,一笔笔算给老朱看:“每年运粮的银子,够养三个卫的兵,够赈济两州的灾民,岭北就是块填不满的鸡肋,不如撤了驻军,把钱用在刀刃上。”

就连一向稳重的太子标,也曾一度劝他:“父皇,岭北眼下是烫手山芋,不如暂时放弃,等国库充盈、国力强了,再挥师收回不迟。”

老朱每次看到那些主张弃守的奏折,都气得摔杯子——这些人只算眼前的账,哪里懂长远的凶险?

丢了岭北,就等于给蒙古人留了块跳板,他们休养生息几年,必然卷土重来,到时候再想收复,付出的代价只会更大,迟早要反噬大明!

可他也知道,臣子们说的是实情。国库就那么多银子,东边要养水师,建设海关港口;南边江南水灾刚过,嗷嗷待哺的灾民等着赈济;西边边军的兵器盔甲早已陈旧,急需更换装备……处处都要用钱,确实顾不上岭北这个“吞金兽”,每年的粮饷调拨,都像在剜他的心。

老朱甚至已经在偷偷盘算,是不是先撤一半驻军,只留少量精锐守着克鲁伦河、鄂尔浑河这些要害之地,好歹能维持个据点,等将来有了余力再做打算……

却没想到,朱高炽竟想出了这么个高明的法子!

用贸易养驻军,让榷场的交易填补粮草缺口;用商路控草原,拿茶叶铁器捆住蒙古部落的手脚;用牧场养铁骑,让岭北自己生出震慑四方的武力……一环扣一环,既不用朝廷额外多花银子,又能稳稳守住岭北,甚至还能从中获利,简直是一举两得!

“好小子……好小子!”老朱猛地一拍大腿,声音都带着抑制不住的颤抖,先前积压在心头的愁云一扫而空,眼里迸发出从未有过的光亮,仿佛看到了岭北未来的繁盛景象,“这法子好!太好了!”

他站起身,在院子里大步流星地踱着,嘴里不停念叨:“屯田加贸易,自给自足,培养铁骑……对!就该这么办!那些文官不是说岭北是鸡肋吗?朕就让他们看看,这块骨头能啃出多少肉来!”

“父皇息怒。”太子标笑着劝道,“高炽这法子确实高明,既解了岭北的粮饷难题,又能把草原商路盘活,还能培养一支强悍骑军……将来这条路上的关税、贸易利润,怕是又能抵得上半个国库。”

“不止半个国库!”老朱大手一挥,语气斩钉截铁,“朕看啊,用不了三年,岭北的驻军不仅能自己养活自己,还能给朝廷上交战马、皮毛!到时候,朕要让那些说‘放弃岭北’的人,一个个都来给朕认错!”

他看向朱高炽,眼神里满是激赏,连带着语气都透着股不容置疑的决断:“炽儿,这事儿就交给你办!需要多少人手、多少银子,尽管开口!兵部要是敢推诿调兵,户部要是敢克扣钱粮,朕扒了他们的皮!”

听到这话,朱高炽先是一愣,随即有些傻眼——怎么说着说着,这副重担又落到自己头上了?

他眨巴眨巴眼,心里飞快地盘算起来:不对啊,咱前阵子刚跟皇爷爷禀明,要在北平办陆军军校,专门培养能带火器营的新式将领,上海那边的海军学院也正等着选址动工,图纸都画了半本了,哪还有功夫去管岭北的事?

朱高炽小脸一垮,嘴角往下撇着,顿时就带着几分委屈抱怨道:“皇爷爷,您也不能把人当牲口使唤啊!我这手上的事都堆成山了,陆军军校的教材还没编完,海军学院的选址勘察队刚派出去,这时候再把岭北的差事压过来,别说三头六臂,就是长十只手也忙不过来啊!”

他往后缩了缩身子,头摇得像拨浪鼓:“这事儿您还是另请高明吧,挑一位老成持重的将领过去就是,我过几天就得去上海盯着海军学院,那可是关系到大明水师能不能纵横四海的大事,实在没空去岭北盯着修榷场、练铁骑啊!”

说着,他还故意挺了挺圆滚滚的肚子:“再说了,岭北天寒地冻的,孙儿这身子骨怕是熬不住,到时候冻出个好歹,耽误了军校和学院的事,那损失可就大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423章举荐!将门虎子徐允恭!(第2/2页)

此话一出,老朱顿时没好气地给了他后脑勺一巴掌。

“兔崽子,当初偷偷摸摸跑去抓北元大汗的时候,你怎么不说身子骨熬不住?”

太子标也是哭笑不得,这小胖墩真是太好玩了。

不过老朱转念一想,相比于岭北行省的筹建,海军学院确实更关乎长远——水师要想代代强,就得有专门培养将才的地方,这是关乎大明海权传承的根基,耽误不得。

而且朱高炽刚刚从捕鱼儿海大战的前线回京,一路奔波劳顿,身上还带着伤,这时候再派他去岭北那种苦寒之地折腾,饶是老朱向来铁腕,也难免有些于心不忍,毕竟是自家疼爱的孙儿,总不能真把人往死里用。

所以老朱手指在案几上敲了敲,思索片刻之后,还是松了口,放缓语气问道:“既然如此,也不逼你。那你觉得,眼下朝里谁去岭北主持大局比较合适?得是既懂军务,又能管得好钱粮贸易,还得对蒙古部落知根知底,能镇住场子的才行。”

朱高炽听后总算是松了口气,随后手指轻点着桌面,认真思索起了人选。

“老将就算了吧,”他先摆了摆手,语气笃定,“像冯胜、傅友德几位老将军,虽然作战经验丰富,能镇住场面,可毕竟年事已高,岭北天寒地冻,常年奔波劳累,哪经得起这般折腾?这岭北之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少则十年,多则数十年,真把他们派去,万一还没把岭北发展起来,就因水土不服或积劳成疾客死他乡,那岂不是得不偿失?”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再者,咱们现在也要注重培养年轻将领。朝廷的勋贵将门里,不少子弟都是跟着父辈在军中耳濡目染长大的,有勇有谋,缺的就是独当一面的机会。若是总让老将军们顶着,年轻一辈得不到历练,将来老一辈渐渐凋零,花团锦簇之后就是盛极难继,那大明可就真要陷入无将可用的尴尬境地了。”

老朱听后眉头一皱,下意识地反问道:“可任用年轻将领是不是太过冒险了些?岭北关乎朝廷的国政大计,牵一发而动全身,一旦他们经验不足、冲动行事,把贸易搞砸了,或是跟蒙古部落起了冲突,那之前的谋划岂不是全白费了?”

“皇爷爷放心,”朱高炽早有准备,从容答道,“我说的年轻将领,可不是那些毛头小子。我举荐一人,定能担此重任——大将军徐达长子,徐允恭(徐辉祖)。”

见老朱眼神微动,他继续说道:“徐允恭自幼随父从军,大将军南征北战的时候,他就在军帐里听令,跟着学兵法、辨地形,征战沙场多年,大小战役经历了上百场,深得大将军亲传,兵法韬略无一不精。更难得的是,他不仅熟知兵事,性子还老成持重,天性谨慎,这些年随大将军镇守北平,处理边务就滴水不漏,从未出过差错。”

“您想,岭北既要治军,又要通商,还得安抚归降部落,徐允恭出身将门,镇得住驻军;跟着大将军学过治理地方,打理贸易、屯田的事也能上手;加上他行事稳妥,不会贸然激化矛盾,正是能把军务与政务捏合到一起的合适人选。”

朱高炽语气恳切,“而且他年轻力壮,经得起岭北的风霜,又感念皇爷爷恩宠,定会尽心竭力。有他在岭北主持大局,既能让年轻将领得到历练,又能保证事情办得稳妥,岂不是两全其美?”

老朱沉默片刻,徐达的儿子他是知道的,确实如朱高炽所说,沉稳有余,才干也出众。

甚至于连徐达自己就常说这儿子“有大将之风,不骄不躁”。

用徐允恭去岭北,既延续了徐家对大明的忠勇,又能让年轻一代挑起重担,倒真是个妥当的安排。

“好,”老朱终于点头,“就依你,让徐允恭去。”

“朕这就下旨,命他即刻筹备,先行赴岭北,后续粮草、工匠由户部、工部一路跟进,此外兵部与五府遴选军中精锐骑兵,抽调出来调往岭北,前期就抽调个两万吧。”

“告诉徐允恭,自行组建五万岭北铁骑,朕把岭北交给他,五年之内,朕要看到一个能自己造血、能镇住草原的岭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