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为变法,我视死如归 > 第24章 来龙去脉,四十万贯去哪了

为变法,我视死如归 第24章 来龙去脉,四十万贯去哪了

簡繁轉換
作者:小鱼儿慢慢游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7-21 14:59:45 来源:源1

第24章来龙去脉,四十万贯去哪了(第1/2页)

青天大老爷,是自带人格魅力的。

假、大、空的话本身也看是谁说的,起码王小仙说出来,已经对他很是了解的这些胥吏们,纷纷都是感动不已,甚至已经有人流下泪来了。

眼见王小仙居然如此执拗,老陈也没有办法,遂将自己知道的全部合盘吐出,道:

“整个江宁府的几个县,公田和营田的账目全都对不上,虽然名义上还剩下了一半左右,但是据小人所知,实际上真正还剩下的公田和营田,至多不超过两成,而且拍卖营田和公田的款项,自始至终几乎没有到账。”

说罢,这老陈找到了鱼鳞册,一五一十地跟王小仙讲解了起来。

北宋的田亩,共有三种田是归朝廷所有的,也即是皇田、公田、和军田。

所谓皇田,顾名思义就是皇室所有的庄子,江宁府压根就没有皇田,自是不必考虑。

而所谓公田,大抵包括没官田、户绝田、抛荒田、淤田这四种,江宁这地方,淤田可谓极多,也就是河水冲刷,淤泥堆积而新生成的良田。

除此之外还有军田,边境曰屯,内腹曰营,也即是所谓的营田了。

江宁这地方毕竟曾经是南唐的国都,南唐在李煜时期为了抵御北宋南征,在江宁周边进行大量的屯垦,强行逼迫富户将良田给官军耕种。

宋灭南唐之后,这些营田中的一部分充做了公田,招募流民佃农,但大量的营田还是得以保留,以做江宁水师之用,不过自打开国以来,北宋么,变各地军田为公田,军管变县管,也是一个趋势,甚至是政治正确了。

“治平元年,朝廷下令裁撤营田,变营田为官田,由各县县衙直属,比如溧阳营田,便是如此,

当时依着朝廷的说法,便是将这些营田对咱们江宁府当地的富户进行拍卖,价高者得,因此事是发生在溧阳县的,咱们也并不清楚其中细节,只知道……拍得了这些良田的,并不是咱们江宁本地的富户,而且据说,这笔卖田之款,到账者十不足一。”

王小仙了然地点了点头,原来是这么回事儿啊,这不就是国有资产流失么。

“咱们江宁府现在公田还剩多少?”

“大概一千顷吧。”

“这么少?南唐时后主李煜为了对抗天兵,光是他一个人就开垦了四千倾屯田,这还不算李煜之前的,何以开国不过百年,就只剩下一千倾了?”

要知道江宁府地处长江中下游,每年的淤泥堆积,都能造出不少的新生肥沃良田,这些也该是公田才对。

“好叫官人知道,官府处理官田,从来都有成例,都是招募流民做佃农进行耕种,由县衙收取地租,便比如大人您的职田,便是如此。”

王小仙点头,他这个九品官是有二十亩职田的,每年收的这二十亩职田的地租,便是他的合法奖金。

“然而我朝仁德,特允许佃农在多年耕种之后,用积蓄将这公田打折买下,从佃农,成为自耕农。”

王小仙:“这倒是确实,仁宗皇帝确实是真仁德啊。”

甚至仁德到有一点崽卖爷田不心疼的感觉了。

仁宗皇帝搞这个确实是出于一片好心,但实际上操作之中往往却并不尽如人意。

虽然上头的政策分明是:多年耕种官田的佃户,可以打折购买自己所耕种的那一小块官田。

但下头执行的时候,往往就记住了两个字:打折。

且不说普通的佃农能不能拿得出买田的积蓄,就算是拿出来了,往往执行层的胥吏也未必会收这个钱给他们登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4章来龙去脉,四十万贯去哪了(第2/2页)

而是让地方上的豪强大户代替他们出钱买田,让这些佃农们出个名,实际上却是将这些官田尽数以一个折扣的价格卖给当地大户,而原本土地上,好歹还属于为朝廷耕种的佃户,摇身一变,也就成了为地主耕种的佃农,佃工了。

当然,不管怎么说,此举也确实是较为有效的缓解了仁宗朝后期的财政危机,毕竟打折出售也是出售么,是换了一笔银钱的。

王小仙想了想,道:“所以,是仁宗朝中后期的时候,因为朝廷财政陷入困境,再加上官家仁德,所以想要将公田大规模的卖给佃农,不曾想这些良田中的大部分反而被各地的富户好强拿了去,

英宗继位之后,索性改弦更张,亦或者说是破罐破摔,将公田和军田贩卖改成了单纯的拍卖,变成了价高者得,嗯……莫不是早在仁宗朝的时候,咱们江宁府就已经在产生大量的亏空了?”

老陈:“好叫官人知道,咱们江宁,最是富庶繁荣,尤其是丝织发达,又是漕运交汇所在,因此打从卖田开始,所吸引来的就并不只是本地的富户豪强,而是许多来自东京和西京的贵人。”

“这些人买了田,有些人交了钱,有些人恐怕是没交钱的,时间长了,自然就都成了一笔烂账。”

仁宗朝买田,田亩本来就都是以佃户的名义买的,往往会增加一道手续,也就是先以佃户的名义把田买过来,然后再由佃户将田产卖给大户,这么一倒手,至少表面看上去就合法合规了。

换言之,如果这笔钱从一开始就没有银货两讫的话,后期是很容易扯皮的,那些个“买地”的佃户很有可能已经离开江宁府了,毕竟佃农么,宋朝又不禁人口流动,也许就进城打工了呢?甚至也许人已经死了呢?

朝廷再找到买地的大户,大户表示这地是之前那佃户卖给我的,你们找不着我。

如此一来,岂不是这些个大户连打折的钱都没给,就白得了这些地了么?

如此,王小仙才算是终于捋顺清楚了其中的来龙去脉。

其他地区的卖田亏空应该是不会有江宁这么大的,江宁因为是南唐故都的原因,公田本来就比旁的地方多,而且这地方还很富裕,以至于这地方所招来的并不仅仅只是本地的普通豪强,而尽是东西两京来的权贵。

也正是因此,这些人做事却是颇有一些肆无忌惮,打折买田,钱款还大多并不到账,如此一直到了英宗登基,改弦更张,变成了价高者得,这些人买完了田却是干脆就不付钱了。

“所以,打从张方平张公主政江宁府开始,这账就已经不对了,只是当时毕竟还算是掩耳盗铃,留下的只是烂账,而等到冯京冯公主政时,拍卖公田而账上无钱,也就成了纯亏空了,这么大的亏空,直至元府君查账之前,难道一直都没被发现过么?”

一旁的小林道:“我听说,冯府君在时,曾花费九万贯钱修缮府学,但其实修缮府学至多只花费了四万贯,剩下的五万贯钱,则全都用来堵住了亏空。”

王小仙:“所以富相的儿子,冯中丞的儿子,也是在治平元年前后,被拉下水来,也属于那高价买田,然后钱款不到账上的受益者之一了?他有多少田?”

“回官人,严格来说,那应该是豪强献田,购买了这个田的豪强,将田送给了富大衙内,他自己则是失踪不见了,确实是欠了衙门一点钱款,但富大衙内本人,是……是没毛病的。”

这一句没毛病,把王小仙都给逗笑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