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都市 > 红楼之扶摇河山 > 第644章 状元因何名

红楼之扶摇河山 第644章 状元因何名

簡繁轉換
作者:沧海不笑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20 10:39:57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第644章状元因何名

大周宫城,乾阳宫。

五月之末,午后时分,殿外骄阳已显火热,但宽敞大殿之中,流动着沁人的阴凉。

初夏时节,是乾阳宫最宜人的时刻,等到进入六月,神京烈日炎炎,大殿里要摆上冰鉴,才能借来此等清凉。

会试舞弊案审定落地,让嘉昭帝烦躁愤怒的心情,终于得以平复,心绪安和,思路也变得愈发明晰。

他端详殿试皇榜誊录,面无表情的拿起案上朱笔,将一甲三人之中,林兆和的名字轻轻划掉。

此次春闱大比之中,林兆和是少数几个,举业之才可以堪比贾琮,按道理也算极为难得人才。

但是事出有因,难以挽回,嘉昭帝会毫不犹豫舍弃,不会有半点踌躇。

对于皇帝来说,天下才俊犹如过江之鲫,林兆和这等人物,不在少数,为了社稷大局,他不会牵绊于一人一事。

此时皇帝心中有些庆幸,会试舞弊虽衍祸甚广,牵连众多学子官员,但贾琮却无丝毫牵扯。

天下才俊虽多,但贾琮之才,卓绝非凡,难于取代……

如果此次贾琮也牵扯舞弊案,嘉昭帝手中朱笔,就无法像对待林兆和那般,轻描淡写的勾划而去……

……

嘉昭帝对这殿试榜单誊录,静静思索筹谋,时间过去不到半个时辰,奉诏的三名官员便入宫觐见。

近十日之前,嘉昭帝曾召集三名会试主考官,入乾阳殿商议殿试榜单点选之事。

等到此番二次点选,却已物是人非,三大会试主考,已去其一,徐亮雄终其一生,再不可能跨入宫门。

世道风波,仕途艰险,今胜明败,谁又能完全掌控……

三名官员之中,礼部尚书郭佑昌取而代之,首次参与殿试皇榜点选。

虽郭佑昌不是钦点主考官,但王士伦和陈默,可不会有半点觉得他无点选之资。

郭佑昌身为礼部大宗伯,也是闻名士林的书经大家,曾多次担任科举主考官。

他原本就是会试主考官重要人选,但因他是贾琮院试座师,曾点选贾琮为雍州院试案首,出于避嫌才退出会试主考遴选。

现在春闱多经变故,郭佑昌又重回科举点选之事,也算实至名归。

嘉昭帝看了三位官员一眼,说道:「春闱多生波折,舞弊大案牵扯众多考生官员。首轮殿试点选,多生阴霾瑕疵,需重新权衡点选。

二甲三甲之人,可由各位爱卿商议调整,剔除舞弊违逆之人,再于落榜举子之中,遴选优异者予以补充,再制新题补殿试之礼。」

嘉昭帝话音刚落,王士伦和陈默便递上增补殿试十人名单。

自从舞弊案被揭开,主犯吴梁落网,九名贡士和两名举子获罪入狱,王士伦和陈默便知皇榜需遴选增补,所以事先就已做了功课。

他们挑选增补的十名举子,当初阅卷排名,紧跟会榜三百人之后,不过差之毫厘,最终名落孙山。

对这十位名落孙山的举子,增补榜单之事,无异于洪福齐天,旷世奇缘,闻听喜讯,不知要狂喜到何种程度……

嘉昭帝对这十名增补举子,只是稍微看了一眼,便放在一边,因为他相信增补十人的合理性。

他心中十分清楚,本次春闱太过跌宕,殿试皇榜张榜之日,这十名增补举子,所受到的关注,只怕不亚于一甲三人。

神京城里还有过千落第举子,他们会对增补十人的公正性,进行疯狂验证。

王士伦和陈默目睹舞弊案的严酷,深知其中厉害,更不会自蹈风险。

他们都是老谋持重之人,绝不会在此事上,给人留下话题,更不会给上千落第举子找到攻讦藉口。

而事实是王士伦丶陈默正如嘉昭帝所想,处理谨慎,不敢私心,增补十人,直接按会试评卷排名序列增补,让人挑不出半点毛病。

而会试评卷排名记录,在贡院案牍库和礼部文牍之中,都是有据可查,半点都做不得假。

……

嘉昭帝说道:「除二甲丶三甲排名,以及增补榜单人选之外,殿试榜单点选最要紧之事,便是一甲三人之选。

一甲三人是天下士子之望,朝廷科举抡才的脸面,除了要举业文章出众,更要彰显朝廷唯才是举,贵庶无别,公允公正之意。

朕原先得陈默举荐,杭州府考生林兆和,解元之身,出身平易之门,举业才华几可媲美会元贾琮。

朕再观其殿试文章开敞雄劲,一时之选,遂点为头名状元。

但会试舞弊案事发,林兆和因与主犯吴梁关系匪浅,涉嫌科场舞弊,缉拿入推事院丶大理寺审讯。

此事沸沸扬扬,朝野皆知,虽经大理寺审讯,林兆和已脱罪,然名声已污损,难负大魁天下之望。

状元人选需重新点选,一甲三名也需增补一人。

林兆和降为二甲中流之后,不入翰林之列,偃旗息鼓,以免掀起朝野非议。

关于一甲人选,状元点选之法,各位卿家何言上奏?」

在场的王士伦丶陈默丶郭佑昌等都曾是举业骄子,自然将进士之荣看得极重。

他们都知林兆和被点为状元,赢得读书人至高荣耀。

如今因莫须有之罪,声名受污,不仅失去状元之荣,还失去一甲之名,跌入二甲之列,各人都很是唏嘘惋惜。

而且圣上还特地谕示:他在二甲排名需靠后,并夺入翰林之资,这几乎已将其仕途拦腰斩断。

大周文官选拔之制,虽然和前朝有所不同,但也有脉络相承之处。

文官文职,非进士之身,常例不得晋升五品以上,非翰林之身,止步于从三品之前。

殿试排名二甲中流之后,必定连留京为官都不能,必定要外派为官,通常不过一县令。

进士不入翰林,还外派为官,因天听疏远,人脉荒疏,很多县令进士,一生都止步六品。

其中有人升到从五品,都已是极大的机缘,至于四品以上机缘,或人脉背景浑厚,或正经翰林出身,不是一般人能奢望。

嘉昭帝将林兆和点入二甲末流,而且夺翰林之资,注定他一生仕途,将蹉跎于远州偏县之地……

就像当初贾琮下场之前,柳静庵曾谆谆教诲,春闱乃科举终途,士人攀附青云之路,不仅风光无比,更加凶险万分,需慎之又慎。

一个状元之才,就这样陨落了……

但是在场的三位文官魁首,即便是举荐林兆和入一甲的陈默,都不觉得嘉昭帝的做法,有什麽不妥之处。

因为,本年春闱艰涩跌宕,再也经不起任何质疑和非议了。

……

王士伦说道:「启禀圣上,一甲增补一人,并不是难事,会试前十八名之人,皆可权衡入选。

圣上原先点林兆和为状元,不仅是因其举业才华卓越,更因其出身平易之家。

点选林兆和为状元,可彰大周科举唯才是举,贵庶同等,清正公允。

即便荒乡野村之民,只要苦读诗书,才华锦绣,也能得报国之途。

此举,可免草莽遗珠之憾,以使天下士子归心。

臣以为圣上再点状元,可遵循前法点选,方能不偏不倚,士民拜服。」

一旁的陈默一听此言,已略有花白的眉毛,微微一挑,说道:「启奏圣上,王大人之言,虽然颇有道理。

然科举抡才,国之大礼,贵庶同等下场,不问门第高低,只论书经文章优劣,唯才是举,方为科举真义。

臣曾举荐贾琮和林兆和入一甲,当初林兆和被圣上点为状元,臣乐见其成,此二人贵庶有别,然都具状元之资。」

嘉昭帝听了王士伦和陈默的奏言,神情沉吟不定,并没做出表态,只是目光一转,看向还未发言的郭佑昌。

郭佑昌身为礼部尚书,精通科举抡才之法,更深知朝政平衡之道。

方才王士伦和陈默慷慨陈词,言语细密,说道透彻,归根结底只在于一点,贾琮能否点为状元!

王士伦谏言嘉昭帝,按点选林兆和之法,选会试榜单前列之中,出身平庶而才华卓绝者为状元,以收天下士民人心。

陈默谏言嘉昭帝,守科举抡才真谛,唯才高低,遴选状元,林兆和已去,无人可比贾琮才华,应点为状元。

郭佑昌看到嘉昭帝看向自己的目光,心中微微苦笑,自己似乎经常会陷入这种境况……

贾琮为今科会元,才华高绝,不容置疑。

况且他和郭佑昌关系密切,被郭佑昌点为雍州院试案首,郭佑昌是贾琮的科场座师,而贾琮是他最得意的门生弟子。

但以私心杂念而论,郭佑昌希望贾琮能登状元之位,拥有一个连中三元的门生,千载难逢的荣耀,甚至要被载入史册。

后人追述根源,多半会知道,是他郭佑昌在贾琮微末之时,就能慧眼识珠,点为院试案首,以至以后其连中数元……

这等光彩传奇之事,即便文官魁首之人,也都会趋之若鹜,郭佑昌自然也不能免俗。

但正因他和贾琮的密切关系,就不得不有所避讳,就像之前他因贾琮之故,退出了春闱主考官遴选之列。

……

而且,让郭佑昌心有所思,还有另外一件事。

城外工部火器工坊,近日被增兵把守,工坊内外愈发森严,旁人不知就里。

虽火器工坊研制火器之事,皆为军国要秘,外人极难探知。

但圣上突然御驾出宫,率领大批禁军,亲临火器工坊,却根本瞒不住人。

而且,圣上返回宫中之后,即刻下旨,加封贾琮为从四品信武将军,十分引人瞩目。

以往工坊研发之火器,在辽东战场上大显神威,众人皆知。

所以事情并不难推测,必是贾琮研制出犀利火器,使得嘉昭帝御驾亲临,并且因功封赏。

之后宫中颁下秘旨,工部丶户部丶兵部都因之而动,行事细密,据说还在各地遴选工匠。

郭佑昌是久经官场之人,经验见识老道,他不用刻意打探。

便能猜到贾琮新造之物,必定是惊人的军国神器,圣上因此要有大动作。

一个少年勋贵,身负大周军国要秘,只怕用不了几年,他就在大周武勋之中,就会变得举足轻重,难以忽视。

圣上真的希望这样的人物,在武勋注定显赫的同时,还登上文勋荣耀的巅峰?

所以,郭佑昌的内心,倾向于陈默的主张。

但不管回避嫌疑,还是辨析形势,都不得不站在王士伦一边。

他只是略微思索,说道:「启禀圣上,陈大人所言科举之事,唯才而论,虽然自有道理。

但今时不同往年,春闱波折不断,舞弊之事丛生,朝廷颜面有损,科举清明蒙尘,士民议论纷纷,世道人心不稳。

眼下境况,不可忽视,整肃风议,安抚导引,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此番重点状元,既要论才量名,更要平顺人心,所选之人,不偏不倚,不生非议,以收天下士民之心,再振科举清正之名。

臣之谏言,与王大人殊途同归,臣附议……

这一番商榷,三位文官翘楚,各抒己见,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嘉昭帝居中倾听,思虑筹谋左右平衡。

侍立在侧的郭霖,听得晕头转向,心中不禁感叹,这些文官个个都十八个心眼子,着实分不出哪句是真心的。

时间过去许久,嘉昭帝才听取众议,提起朱笔勾划一甲之名,并让郭佑昌当庭拟写诏书,并传钦天监择取开榜之日。

当三名官员看到最终一甲排序,王士伦不动声色,陈默双目微阖,郭佑昌如释重负……

这份重点殿试榜单,在嘉昭帝和三位高官眼中,考虑的是朝野大局丶名望权衡丶士民人心等大事。

但因此引出的纠结和牵扯,又岂止是这些……

……

伯爵府,迎春院。

院落之外,水榭曲廊,小亭轩然,棋坪幽幽,微风细细。

贾琮和迎春相对而坐,敲棋声声悦耳。

清风吹过,迎春裙倨拂动,秀发微扬,风姿嫣然。

黛玉和湘云丶岫烟等姊妹,坐于亭外游廊上闲聊,笑语清音,温婉怡然。

廊下水榭,阳光正好,鸳鸯浮游,禽羽绚丽,美不胜收。

贾琮落下一子,看了眼亭外闲聊的姊妹,问道:「二姐姐,三妹妹昨日去东路院,午后也不见回来,有没让人传话过来?」

迎春接上一子,笑道:「我就知道,探春妹妹昨夜未归,你必定要念叨的,其实她回东路院,还和琮弟有些关系。」

贾琮神情奇怪,说道:「怎麽和我有关系,三妹妹虽在东府住着,不过念着老爷的孝道,隔段时间就回去住二日。

这次回去竟不是了,到底是什麽缘故?」

迎春说道:「琮弟忙着上衙,每日早出晚归,府上的事情,也不太清楚。

最近东路院那里热闹起来,不少朝官上门拜会二老爷,有些是二老爷相熟同僚故旧,有些却是拐弯请托找上门的。

据说最近科举舞弊案事发,牵扯许多官员,重则丢官罢职,轻者被吏部降职外调。

如今这些官都到处找人脉路子,好为自己仕途前程开脱,他们来拜访二老爷,就是这种缘故。」

贾琮心中古怪,贾政做的是富贵官,前些年靠着祖荫人脉,还能帮人引荐谋官。

但贾家形势大变,二房已旁落为偏支,这样的事只怕也难做了。

更何况舞弊案众目睽睽,想为这些犯事官员开脱,可不是容易之事。

以贾政目前官职和情形,哪里能办得了这样的事,怎麽会有这麽多官员找上门。

但是他只略微思索,就猜到一些根由……

迎春见贾琮神色,微笑说道:「琮弟一向聪明,必定猜到原因,他们来找二老爷,不过是醉翁之意。

他们都知琮弟如今得圣上器重,在宫中能说上话。

但琮弟日常除了上衙,极少交际游宴,也从不见生客,他们和琮弟没有交情。

于是便找上二老爷,都中谁人不知,琮弟从小在二房长大。

探春妹妹去西府走动,听到这些风声,心中有些担心。

琮弟是今科贡士,如今皇榜未张,如何能沾惹这些事情,所以为你过去做探马先锋呢。」

贾琮笑道:「原来如此,三妹妹多虑了,科举舞弊案兹事体大,我怎麽会不知轻重,绝对不会去招惹的。」

迎春说道:「我们都知道琮弟为人谨慎,自然是不会担心的。

听说这些官员上门,为了游说之便,还带了女眷携礼,以示两家交好,二太太必定待客其中……」

迎春说到这里,贾琮便明白其中意思,更知探春赶去东路院的原因。

如今贾家二房旁落,王夫人难忘昔日权柄,一心想着让二房出头风光。

万一她被那些官员女眷蛊惑,竟劝着贾政参与斡旋此事,贾琮当然不会接招。

但传了话头风声出来,可是会给贾政招来祸事。

探春为人精明,又是深知嫡母脾性做派,这才会匆匆赶去东路院。

贾琮想到这里,手中的棋子都忘了落下,心中隐隐有些担忧。

也不知东路院那里,如今是个什麽情形……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