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灵异 > 晚明风华 > 第221章 重建大唐受降城

晚明风华 第221章 重建大唐受降城

簡繁轉換
作者:戈昔 分类:灵异 更新时间:2025-02-23 23:00:13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第221章重建大唐受降城

宋理宗宝庆三年,成吉思汗铁木真死于西夏王妃之口。

为了报复,蒙古军队屠西夏,党项人被杀百万,几乎被灭族。

铁木真有两座陵墓,一是安葬遗体的秘密真冢。一是安葬衣冠丶遗物的衣冠冢,也是铁木真生前居住的汗帐「白宫」。

真冢是保密的,也就无法大祭。所以衣冠冢反而成为寝庙所在,四时用最高规格祭祀,被称为「总神祗」。

八白室三次迁移。一百多年前迁到阴山下丶黄河边的河套草原,一直被套部蒙古看守。

这个衣冠冢,就是在蒙古世界大名鼎鼎的「八白室」,也叫白宫。

八白室是八座白色的古老大帐。最中间的一座大帐,就是铁木真衣冠冢所在,也就是「成吉思汗灵堂」。

蒙古人相信,成吉思汗的灵魂,就栖息的八白室,保佑着蒙古人。这里,是蒙古人的圣地。

朱寅和戚继光到了八白室,发现八白室被一个巨大的围墙保护着,最先看到是一对对石像生。

显然,这是蒙古人受到中原文化影响之后的产物。

进入陵园,又看到一个高大的敖包,敖包用青色的巨石堆砌,周围却是一个个的藏式转经筒。

这又是受到吐蕃密宗的影响了。

绕过敖包,就是八座大帐篷,最中间那座帐篷高达三丈,直径足有五丈,犹如一座宫殿。

这所谓的「百宫」,也是成吉思汗生前居住的大帐当年,铁木真西征之时,用二十二头牛拉着自己的汗帐。那二十二头拉着的大帐,应该就是这个「白宫」了。

时间过去了三百多年,这羊毛做成的白色大帐早就变成了灰黑色,形成了厚重的包浆。

也亏得铁木真的金帐制造精良,用了一寸多厚的毛毡,否则三百多年下来,早就成了破烂。

朱寅进入白宫,首先闻到一股历史的厚重气息。但见里面点着一盏盏长明灯,以北斗七星的位置摆放。

大帐最中间,是一个一丈多高的神龛,里面供奉着一个白石神像,正是铁木真的形象。

神位上的蒙古文写看:蒙古共主丶万王之王丶苍天之下的征服者丶大蒙古国的创造者丶大元太祖皇帝丶成吉思汗之神位。

旁边还有几行小字,写的是:「成吉思汗的神魂永世不灭,他是天空,

是大海,是草原,是太阳,是月亮,是星辰,是婴儿,是青草,是大雪,是风暴,是雷电。他无所不在—」

神龛之下,又是铁木真的虎皮王座,两边的木架上,挂着他的裘衣丶长袍丶毡帽丶盔甲丶碟带等物。

另一排架子上,挂着佩刀丶弓箭等物。

还有成吉思汗的苏鲁锭大蠢。

又有一口棺材般的木箱子,里面全部是身前遗物。酒壶丶地图丶餐刀丶

拐杖丶金印丶《道德经》丶八卦罗盘丶扳指等等。

朱寅看着这些三百多年的古物,不禁有点感慨铁木真,这个疑似刘邦后裔的草原男人,一生中拥有太多的传奇。可是蒙古人不知道,汉人也不知道,他的父系血脉很可能出自汉高祖。

「铁木真,成吉思汗。」朱寅说话了,「你想不到吧,会有汉人来到你的灵堂,察看你的衣冠遗物。」

少年身姿秀越,语气清幽,好像一个忽然从长明灯中孕生出来的精灵,

不似凡尘中人。

「从今以后,你的八白室,就在大明的掌控之中。不管你的祖先是夷狄还是汉人,你都将置身于汉土,无论你愿不愿意。」

「臣服的蒙古人将会是大明的子民,而与大明为敌的蒙古人,会被无情的铲除。你如果真的在天有灵,就保佑蒙古人-顺应天命!」

「成吉思汗,蒙古人称雄草原的时代即将过去,善歌善舞将是他们最好的归宿,这是历史大势,谁也改变不了,你也不能。」

朱寅走出几步,忽然回头道:「大明会保留你的衣冠冢,这是大明的气度,也是蒙古人的福气。

7

戚继光看着铁木真的神像,目光冷漠。

他很想一把火,烧了这个八白室。可为了安抚投降的蒙古人,他知道不能这麽做。

戚继光忽然微微一笑,苍老浑厚的声音回荡在古老的大帐:

「铁木真,你是蒙古人的大英雄。可是你应该知道,那也是你运气好。

你没有遇见汉家真正的明君良臣,否则你的下场,未必就比颉利可汗更好。」

说完了这句话,戚继光就离开了大帐。

朱寅回到军中,随即下令不得损毁八白室,遵守了对蒙古人的承诺。

三天后,所有战利品都统计出来了。

光是金帐城,就俘虏老弱妇孺三万八千馀人,缴获牲口十五万馀头,解救板升庄园的汉人奴隶两万六千馀人。

除此之外,还缴获黄金八万四千多两,白银一百二十四万两,还有大量粮食丶布匹等财物。

朱寅下令拨出一批粮食,作为明军的军粮,以及蒙古俘虏的口粮。其馀的财物,全部造册登记。

虽然缴获很大,但这缴获是朝廷的,可不是他朱寅的。

甚至,朱寅都不能擅自用这些缴获赏赐将士。因为赏赐将士也必须请旨,需要朝命。当然也是朝廷和皇帝的名义赏赐。

可是凡事都可变通,朱寅以提前发放军为名,满额发放了三个月的战时军饷,一下子散出去了二十万两银子。

这日,朱寅和众人商议缴获之事,就有人建议,将所有缴获的牲口丶皮货,全部卖给宁夏的商人,换成银子上交国库。

否则的话,这麽多牛羊马驼需要吃草,只能在草原上放养,又无法长途跋涉的带回京师,怎麽处理呢?

朱寅说道:,「蒙古人靠牛羊生活,我们要是拿走了他们所有的牛羊,他们就会饿死。作为王师,我们不能这麽做。还有很多蒙古部落看着我们。」

「依我说,牛羊应该平均分给他们,从此套部蒙古没有贫富之分。不过,牧场是商人们租的,他们放牧用的是商人的牧场,就必须将皮毛丶肉奶丶马骤等物,平价卖给牧场的商人,不得卖给外地的客商。」

「如此一来,蒙古俘虏有活路,可以继续放牧。商人们有利可图,朝廷能从牧场抽取赋税,就是一举三得。」

戚继光笑道:「抚军这个法子好得很,可谓面面俱到,老夫完全赞成。

几万蒙古俘虏也不能苛待,不然以后就不好办了。」

就是郝运来丶郑国望,也挑不出毛病。朱寅的法子,的确是稳妥之举。

可是他们不知道,朱寅口中的商人,主要就是宁采薇。

当然,宁采薇也不会直接出面。她会隐身幕后,用代理人来出面参与河套项目。

在河套圈建大牧场,招募护卫为私兵,垄断河套的商业,再慢慢掌控河套的驻军,一环套一环。

不出十年,河套名义上是朝廷的,其实就是他和宁采薇的。

朱寅又道:「为了防守河套,朝廷必须建城驻军。虽然诏命还没有下来,可事情可以先做起来。以大将军看,此地该驻扎多少兵马?」

戚继光和朱寅早就私下商量过,当即说道:

「河套千里丰原,最少要驻军万人。我军可在乌梁素海之南的黄河北岸,修建一座海河城,驻兵五千。然后在狼山山口,重建大唐受降城。」

重建大唐受降城?众人闻言,都是眼晴一亮。

朱寅笑道:「大将军所言,于我心有戚戚焉。不错,海河城依托乌梁素海和黄河,屏蔽东来之敌。大唐受降城堵在狼山山口,加上东边的贺兰山,

南边的宁夏镇,千里河套就大可守得。」

朱寅当然知道受降城。

唐朝在黄河之北丶阴山之南修建三座受降城,成为唐朝控制河套草原的战略支点。

东受降城就是如今的归化城,蒙古顺义王的王城。

中受降城就是包头,也就是九原。

西受降城最是重要,刚好扼守北河渡口丶狼山山口,曾经驻扎七千唐军以朱寅穿越者的眼光看,唐三座受降城的战略布置,远胜明朝劳民伤财的边城堡垒。

唐朝的受降城,安史之乱时还在固守,使得唐朝死死控制着漠南草原,

内部都藩镇割据了,却仍然压制着大漠南北的胡人,直到灭亡。

李如松点头道:「以末将看,若是有这两座军城,再驻军万人,守卫河套的确够了。可是修建这两座军城,工程却是不小,也绝非一日之功。」

朱寅道:「只要宁夏大胜,叛军被快速平定,起码两年之内,子不敢再来侵犯河套。有这两年工夫,完全能修建两座军城。民夫不够,就让商人招募。我们不是解救出两三万汉人奴隶麽?他们可以用来建城,有工钱有口粮,朝廷不会亏待他们。

忽然秦良玉道:「妾身以为,有了军城一万兵马自然足够,可是眼下还没有军城,一万兵马太少了。河套这麽大,眼下最少要驻军两万。等到有了军城,才能减少驻军。」

朱寅点头道:「良玉将军此言有理,军城还没有建,一万兵马实在单薄了。没有两万精锐镇守,怕是压不住其他部落。哪些将军愿意暂时驻扎此地?愿意驻扎者,我向兵部保举。」

其实,他早就和义父商量好了,由义父驻扎河套!

其他人,他都不放心!

众人面面相,谁也没有吱声。

统帅两万精兵驻守河套,几人有这个资格?就算有人想,也不敢自荐。

李如柏脸涨得通红,他很想干,可是他有自知之明,知道轮不到自己。

大同总兵马林很是意动,可他的资格还没有李如松老,更别说和戚继光比了。所以,他也不敢自荐。

李如松张张嘴,却是没有说话。他也想担起这个重担。可是戚继光在此,他也不好自荐。

朱寅道:丶「我会上奏朝廷,以后河套驻军,三年一轮替。只要驻守三年就能调回。」

「眼下我军能战者,还有三万八千人,就从各部抽调两万。我的意思是,车营留下,再留九千骑兵,八千步兵。可是这坐镇之人,却非常胜老将不可。」

留下两万精兵驻守,其实驻军就成主力了。南下平叛的兵马反倒成了偏师。

统帅主力驻守河套草原,当然非大将不可。

眼下能有这个资格的,只有戚继光和李如松。

朱寅的目的,当然是让戚继光留守。因为河套是招商区,宁采薇要投很多资源,要经营成自留地,肯定需要自己人镇守河套。

有义父坐镇河套,很多事情都能暗中谋划。义父虽然忠于大明,可对皇帝十分失望,似乎也猜到了自己的身份。

真要有那一天,义父多半会支持自己。

果然,李如松叹息一声,主动说道:

「此等重任,除了大将军本人,没有人更合适了。河套千里,又是新复之土,东丶西丶北三个方向都有鞑子虎视耽,没有百战名将坐镇,怕是真压不住。」

他不敢和戚继光争,那就只有割爱了。

可惜。河套之地,注定是军功之地啊。若是驻守河套,将来史书上也好看的多。

朱寅立刻点头道:「李将军说的对,大将军坐镇新复故土,我也最是放心。如今叛军后援被铲除,博硕图克等蒙古首领被擒,南下的三万蒙古骑兵多半会乖乖投降,叛军算是大势已去,也不需要大将军南下了。」

「大将军坐镇河套,震诸部,宁夏便指日可定。」

戚继光抚须道:「既如此,那老夫就亲自驻守河套,等候圣旨下达。」

即便已经年过六十,他此时也很高兴。

老都老了,居然还能镇守河套。之前戴罪罢官之际,做梦也想不到啊。

若能以河套为基,领军西徵收复西域,那就更好了。

戚继光一表态,此事就算是定了下来,只等朝廷下旨任命。

实际上就是站在朝廷的立场,也没有比戚继光更合适驻守河套要地的人选了。

接下来,就是叙士卒功勋。

将领们的功劳事后上奏叙功。可是土卒的军功却是将领们直接定夺。为了鼓励战场士气,往往是立刻奖励表现最出色的一批士卒。

诸将依次呈上名单,都是斩首最多,战斗中最勇猛的士卒。

朱寅打开看了一会儿,很快就看到一个熟悉的名字。

「大同镇左营士卒曹文诏,年仅十六,斩杀蒙古骑兵三人,其中蒙古百户一人。

曹文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