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都市 > 从神探李元芳开始 > 第一千两百八十章 当今的皇帝,配不配为天下万民的君父?

最快更新从神探李元芳开始 !

“烟霞缥缈随来往,寒暑无侵不记年……”

“真是仙山!”

徐渭蓑衣芒鞋,拾阶而上,到了半山腰处,抬首望去,隐约可见那宏伟的轮廓,不由地发出赞叹。

此处是武当山的主峰,有一柱擎天的美誉,周围七十二峰亦如覆钟峙鼎,离离攒立,静立拱卫。

但现在的天柱峰上,还有一座云雾飘渺的浮空山峦,那便是近来被口口传颂的仙人所居,真武玄岳。

因此不止是对修行早有兴趣的徐渭,山下聚集着大量的人群,多有朝天叩拜,虔诚敬奉之辈。

也有不断叩首,希望仙人收徒,得传长生道法的。

这并非虚妄。

真武玄岳毫无疑问是神仙显迹,武当山的香火大盛,以此为中心辐射四方,各地的山神土地,甚至城皇庙宇,都兴盛起来。

百姓祈求这些并不高高在上,却又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神祇保佑,也纷纷得到了回应,神道进入了一种接地气的良性循环之中。

底层百姓只知这几年风调雨顺,往日多灾多难的苦日子,终于有了丰收的盼头,心怀感激地祈祷还愿。

消息灵通的富户权贵,则知道有此改变,正是那位得天子崇敬,名传天下的道医天师所为。

上有所好下必效焉,有道君皇帝在,修行之风本就极盛,不少有心人连发行出来的医书《本草纲目》都买回家中,细细研读,希望从里面找到修行之理。

现在天师来到武当山坐镇,一步登天的机会岂能错过?

“天师的眼界何等之高,要收徒也轮不到尔等!”

徐渭甚至看到,有不少读书人同样来此,不顾形象地拜下,不禁都囔了一句,又摇头失笑道:“只可惜,我无修行的天赋,此来恐怕也只能如这些凡夫俗子般,远远看上一眼了!”

“友人来访,岂能不见?”

话音落下,耳畔突然传来温和的声音,一股气息包裹过来,周遭群山突然天旋地转。

但不待身体出现难以承受的异样反应,就已经重新脚踏实地,徐渭定了定神,就见自己来到了一座巍峨的殿宇之中。

在面前不远处,一位熟悉而又陌生的道人正坐于蒲团上,含笑着看了过来:“徐兄别来无恙?”

徐渭身体一震,瞪大眼睛。

初见这位时,就已是气清神秀,谪仙之表,若论相貌气度,实在是无人可及,而此时更多了几分难以形容的悠远飘渺,好似在仰望苍穹,只觉得自身渺小。

于是乎,一向性情洒脱,颇有几分桀骜不驯的才子,也生出受宠若惊之感:“不敢当此称,许久不见了……”

李彦笑笑,语气一如既往:“灭倭至今,不过三年,我到武当山中修行,亦不过两载,谈不上许久吧?”

徐渭拘谨之意渐渐散去,神情自然起来,又苦笑道:“天师虽然离去仅两年未到,但给我等的感觉,真的已经很久很久了……”

李彦摆出聆听之色。

在这空阔的殿宇,不沾凡尘之气的世外之地,本就大胆的徐渭说话没了顾虑:“我倒也罢了,本就是闲云野鹤,不得功名,汝贞的日子不好过啊!”

“皇帝有过河拆桥之意,至今还未让他正式入阁,又不惜国力,要对塞外蒙古部用兵,全然不听劝告……”

“看着胡汝贞殚精竭虑,我又帮不上什么忙,一气之下,干脆南下,再见天师,已是恍若隔世了!”

李彦平静地听着。

徐渭清楚,这位恐怕对于朝局洞若观火。

这两年间嘉靖亲自执掌朝政,所作所为,实际上让不少人看清楚了一点,严党昔日的罪责,不仅仅在严嵩严世蕃父子!

而别的道教魁首不敢质疑天子,这位却不同,没有过问,应该是有自己的考量……

徐渭再想到一路所见,不禁赞道:“所幸大明得天师庇护,国泰民安,如今风调雨顺,百姓有福啊!”

李彦闻言,却轻轻叹息一声,看向西北之处:“只可惜天道有常,地脉行处,有些灾祸终究难以避免,此时的关中,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天灾大劫。”

徐渭神色变了:“关中又要受灾?那里近些年都在饥荒啊,屋漏偏逢连夜雨?”

李彦不作无谓感叹,转为实际行动,招了招手,从后方的架子上飞出诸多玉瓶:“这些净息丹,可以遏止疫病,将它们交予汝贞,由明廷尽力赈灾。”

“多谢!”

徐渭接过,先是恭敬地拱手一拜,然后又咬牙道:“只怕皇帝心中没有灾民……天灾之后,还有**!”

李彦平静地点了点头,毫不迟疑地说出石破天惊的话语:“那他就不配为九州万方之主,天下万民的君父!”

……

“驾!驾!”

一骑快马来到京师城下,高举令牌,士兵赶忙开门放行,再目送着马上信使火急火燎地往里面赶,好奇地道:“这几日多少传信的入京了,每个时辰都有,我大军还未出征,这是发生什么事了?”

众人交头接耳,各种猜测,直到一人低声叹道:“坏事!大坏事!听说是关中地动,那天都似要裂哩!”

士兵面面相觑,除了惊讶外,倒是没什么太大的反应:“当真?那是多大的地动?”

大明天灾太多了,两百年各地就没消停过,老百姓也早就习惯,再加上不是落在自己头上,终究欠缺了几分感同身受,既然远在关中,与北京关系不大,他们的语气也是好奇多过伤感。

但那个听到消息的士卒却摇了摇头,露出恐惧之色:“这次不同,听说那地龙太厉害,死太多人了……”

其他人依旧没有感受,还有的笑道:“无妨,万岁爷得上苍庇护,大军都将北上,扫灭鞑子了!”

“是啊,戚将军的兵可威风了……”

就在城门士兵的话题转变之际,内阁桉头上,一封封信报堆积,吕本缓缓放下最终发来的信报,眉头紧锁。

“十二月十二日晡时,关中大震,天昏惨,地反立,民惊溃,起者卧者皆失措,垣屋无声皆倒塌……”

“西南天裂,闪闪有光,地皆陷裂,水出火出,怪不可状……”

“秦晋之交,地忽大震,延及千里,川原折裂,郊墟迁移,山鸣谷响,水涌沙溢,城垣、庙宇、官衙、民舍倾颓摧毁……”

之所以信使来得这么快这么急,是因为此次地震,上报的不仅仅是关中一地,山西、陕西、河南诸县,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波及。

应付地震,朝廷不是没有法子,但像现在这般数省纷纷上报的局面,吕本从未处理过。

这位阁老并不知道,他目前所看到的,是一场极为惨重的灾祸开端,被后世称为华州大地震,又称明嘉靖关中大地震,波及了七省一百八十五县,后续余震影响长达十七年,死者据官方统计,就有八十三万,是世界有历史纪录的地震中,死亡人数最多的地震。

当然之所以会这么惨,天灾是一回事,后续明廷的应对,也堪称标准的**。

如今这场灾难刚刚开始,吕本就有些焦头烂额,因为自从嘉靖重回紫禁城后,最为关切的事情唯有一件,那就是出兵塞外,扫平蒙古部落。

将当年打到北京城下耀武扬威,让堂堂大明天子连半个屁都不敢放,乖乖答应对方条件的俺答汗,生擒活捉,再度举行一场献俘礼,那才是一雪前耻,告慰朱氏列祖列宗。

但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此前跨海攻打倭国,是精兵策略,又有藩属朝鲜供给,如今要攻灭俺答汗的部落,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然而这几年,国库空虚的状况,并没有得到缓解。

东洲省的金银开产还未转化为实际的收益,江南的织造局也刚刚重启,打通航运,尚未把丝绸卖出,赚取巨利……

如此时刻,理应是休养生息,恢复国力的阶段,偏偏嘉靖等不及了。

吕本头疼不已,正想着如何在保持前线供应的情况下,尽可能地赈灾,稳健的脚步声从后传来。

吕本宦海浮沉一辈子,单从脚步节奏,便能大致听出一位官员的秉性,如严嵩是永远那么慢条斯理,不急不躁,其子严世蕃则步伐急促,透出刚强霸道,而徐阶的步伐看似温吞,实则暗含凌厉,不是久居人下的性情……

至于现在走进来的脚步,则带着一股昂扬之气,一听便是心怀大志,且知行合一之辈,正是兵部尚书胡宗宪,以兵部堂官的身份列席内阁事务。

这个任命是准阁员,并非真正的阁老,相较于灭倭功劳,确实有些不该,但胡宗宪升官速度太快,由七品巡按到三品巡抚,再到入阁,只在短短数年之间,稍稍压一压,也在情理之中。

只是两年多过去了,准阁员依旧是个准阁员,就引发了朝野上下的猜测。

此时胡宗宪入内,却好似完全不受那些闲言碎语的影响,恭敬地行礼:“吕阁老!”

吕本还礼,苦笑着道:“胡部堂来了,替老夫分分忧吧!”

“是关中震事么?”

胡宗宪近来一直在忙着出塞的兵事,只是听说了那里的灾情,但拿起各省快马送来的信报一看,脸色不禁凝重起来:“此次震事,竟这般严重!”

吕本叹道:“地震时正在一更天,夜半之际,百姓正处于熟睡,难以避祸,关中又属黄土,土质疏松,容易崩塌……”

胡宗宪对于各地民情也有了解:“而渭河流域的百姓,大多居住在黄土塬的窑洞中,一旦有地震发生,瞬间倾塌,根本支持不住……最值得担心的情况,是黄土滑坡崩塌,造成黄河堵塞,堰塞湖,水逆流,到那时灾情就要进一步扩大了!”

吕本再叹一口气:“已是如此了!最该担心的是,关中前些年就多地灾害饥荒,粮食就远远不够维持,一旦大震,粮食更是难以供给,如今又正值隆冬,百姓缺衣少食,无家可归,如何是好?”

胡宗宪手掌一拍:“必须赈灾!速速赈灾!”

吕本缓缓摇头:“大军出塞,粮草调集,只顾前线,朝廷恐难以承付,只能灾后免其税……”

其实即便没有对蒙古用兵的财政压力,面对这场波及七个省份的超级大灾,历史上的明廷仅仅派出了十五万赈灾银,尚且不及嘉靖修一座小小殿宇的钱财。

而这十五万肯定都发不到关中,路上就被层层克扣了,如此才有了至少八十三万死伤的凄惨后果……

当然历史上的这个时期,严嵩尚未倒台,朝廷依旧是严党说了算,干出这种事情倒也正常,毕竟无论是嘉靖还是严嵩,都根本不把老百姓的死活放在心里,一丁点都不放。

现在胡宗宪在军中的威望与日俱增,却始终未能入阁,更别提坐上首辅之位,若是极重权欲之人,肯定一股脑地扑在北灭蒙古的大业上了。

但胡宗宪没有迟疑,做出了与严嵩截然相反的决定:“此番灾情非同小可,如若不顾,必然酿成大患,我欲禀明圣上,暂缓兵事!”

吕本露出惊色:“胡部堂慎言,陛下有言,凡事以我大明军队优先……”

胡宗宪朝上拱了拱手,沉声道:“陛下乃九州万方之主,天下万民的君父,君父岂会看着子民受难?还望阁老与我一同面圣!”

吕本面色立变,他只盼着安安稳稳地当完阁老,此时眼神闪烁,几经犹豫,终究还是带着几分愧色道:“兵部之事,老夫不便过问……”

“告辞!”

胡宗宪暗暗摇头,再度拱了拱手,将桌上的各省灾情整理后,转身走了出去。

如果还是昔日的他,或许对于受灾的百姓抱有一定的怜悯之情,但更多的时候还是将其当成冰冷冷的数字,不会为了素未谋面的百姓,损及自身的利益。

但自从得到那位的看重,逐渐崭露头角,将大明的重担抗在肩上,胡宗宪的志向也变了。

他要做的,绝非一味攀附上意,无底线服从的谗臣,而是一位安国利民,以致太平的首辅!

即便面对九五之尊,臣子也当有所为,有所不为!

步伐沉稳坚定!

入宫见嘉靖!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