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大明不行,我行! > 第一百二十六章 交易和购粮

大明不行,我行! 第一百二十六章 交易和购粮

簡繁轉換
作者:狂风徐徐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1-20 09:36:29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桌上烛火幽幽,算不得亮,但明月悬空,将银辉投在堂前的天井中,使得屋内并不暗。

当廉兴贤进门,看见陈锐安坐在桌边,对面坐的是毛海峰,徐渭正在天井边来回踱步。

“这位就是廉管事。”陈锐介绍道:“十五岁往杭州为学徒,三十余岁为大掌柜,历经数家,在杭州、嘉兴二十余年,直到去年才归乡。”

毛海峰打量了几样廉兴贤,笑着拱拱手,类似的人他也见得多了,看不出有什么特别的。

“廉管事于苏松杭等地颇有人脉。”陈锐继续说:“而有的事,别人不敢做,不能做,而舟山能做,定海中所能做,我敢做。”

毛海峰听得一头雾水,伸手抓了抓有些发痒的脸颊,保持了沉默。

来回踱步的徐渭停下脚步,突然开口道:“听闻在登州,足下亦持刀临阵?”

“是。”毛海峰狐疑的看看陈锐,再看看徐渭,“我和义父是海商,可不是倭寇。”

“他日鞑靼攻登州,你要如何?”

听到徐渭的再次问话,毛海峰更是无语,想了想才说:“此等大事,非你我之辈可……”

“若是运载兵力往返登州、舟山,你肯吗?”陈锐直截了当的说:“山东一地,兖州府、济宁州、东昌府残破,青州府、济南府难守,唯有莱州府、登州府或能幸存。”

“我不讳言,如今朝中已将山东视为弃子,但戚继光乃是我陈锐生死兄弟,我也绝不容鞑靼取登州。”

毛海峰怔怔的看着面前的陈锐,半响后才支支吾吾的说:“此等事……只怕要义父做主。”

陈锐面无表情的说:“若是大明覆灭,鞑靼侵吞天下……”

“罢了罢了。”徐渭冷笑着说:“他可以逃去倭国嘛,反正有神风护佑。”

毛海峰脸色变了变,断然道:“我虽是海商,也曾杀人劫货,但却是汉人!”

“前些日子在海上,我也听流民说过北直隶、东昌府,其状甚惨,若是他日鞑贼入东南,我毛烈亦举刀!”

顿了顿,毛海峰继续说:“若是戚总兵要南迁,我愿出力,但若是舟山要运载兵力北上登州……不是我的船队能做得到的。”

陈锐盯着毛海峰的双眼,久久无语,心想徐渭玩的这小伎俩效果还真不错。

这等大义凛然的言语,对其他海商头目说……屁用都没有,但对毛海峰这种出身的海商说,还是有一定效果的。

爷爷是举人,父亲是举人,兄长是秀才……这使得毛海峰与其他海商在思维模式上有着相当大的差别。

徐渭之所以抛出这番言语,当然不是真的要毛海峰帮忙运载兵力北上登州……现在的舟山也没这个实力。

甚至于毛海峰答应,陈锐都不敢……鬼知道会出什么事。

徐渭用的是“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

半响后,陈锐突然话题一转,“听闻你在山东收了一批丝绸、棉布?”

满心警惕对方是不是要将自己拖下水的毛海峰愣了会儿,才点头说:“多亏戚总兵,勉强收罗了些。”

“你和徐唯学也东来有一个多月了,听说收获寥寥?”

毛海峰脸色微变,忍了又忍,还是没忍住骂了几句,埋怨道:“说不要脸还是那些官军不要脸,偏偏我又不能……”

徐渭、廉兴贤脸色都有些古怪,的确,那些明军实在是不要脸。

如今大明失北地,天子百官南逃,但实际上兵力调配反而要宽裕得多。

没辙啊,以前号称天子守国门,辽东、蓟门、大同、宣府四大重镇,北直隶、京畿都布有重兵。

而如今,相对来说,依黄河、淮河而守,防线稳固不好说,至少防区要小了。

再加上去年的淮东大败,鞑靼进逼江南腹心之地,兵部急调兵力来援……而这些明军如今就驻扎在苏松、浙江沿海等地。

最开始是嘉兴那边,一支明军驻扎在平湖县乍浦的港口不远处,有海商运载货物出海,被明军以缉私的名义扣住……实际上就是抢劫。

明军将领居然还以此向南京兵部报功,击退来犯倭寇……如今的兵部尚书王邦瑞总督淮东,主事的左侍郎张时彻也不知道是不是脑子进水了,居然也不查查,还真得褒奖有加。

从那之后,操蛋的事就屡屡发生。

从苏州到松江,从嘉兴、杭州到绍兴、宁波,要么是移驻的外军,要么是本地的卫所军,扣住了港口……发财的好机会啊。

其他地方陈锐不太清楚,反正宁波的观海卫那边已经发了一笔大财了……据说是生丝、棉布。

几个月下来,事情越闹越大,死人也不是一两次了,直接导致了沿海的商贾不敢出货,为此毛海峰都被气得不行,没了货源,这是要出大问题的。

如今欧洲的商人不敢来大明沿海,都是在日本做转口贸易,毛海峰或者说汪直,对货源有着极为迫切的需求。

如今朝中放不放开通商这个口子,至今都没有定下来,毛海峰自然是不敢随意上岸交易的。

即使是在沿海放出风声,也没有商贾敢出货……谁知道会不会被明军连船带货全都抢了去。

毛海峰嘴里唠唠叨叨,眼角余光却时不时的扫向一直沉默的廉兴贤……这位在苏松杭商界很有人脉,陈锐总不会无缘无故的将此人介绍给自己。

陈锐也不废话了,径直说:“适才就说了,别人不敢做,不能做,我能做,我敢做。”

“舟山在嘉兴、杭州、苏州、松江、常州都有皂块铺子,这两个月舟山收购大量木材、粮米、砖石。”

“廉管事在其中出力不小。”

“我以舟山的名义收购生丝、丝绸、瓷器、茶叶、药材、棉布等货物,就在舟山交易,除了路费,不加一文钱。”

“如何?”

毛海峰眼睛都瞪圆了,“这这这……”

渠道是现成的,有这几个月大肆花钱的舟山作保,东南各地的商贾肯定会汇集而来,货源自然充足。

但不加一文钱……这让毛海峰疑窦丛生,你陈锐图什么?

难道就图我以后帮忙?

这都是口头上的事,就算是白纸黑字,也做不得准啊。

“而且你也听说过皂块,每个月我提供一批货给你,番商那边你试试,应该很好卖。”

毛海峰眼神闪烁不定,忍不住说:“说吧,要我做甚?”

“但有的事,不是我能做主的。”

陈锐竖起食指,“其一,登州到舟山这条线不能断。”

“登州迁流民南下,舟山运送粮米北上,都需你出力。”

“这个无妨。”毛海峰点头道:“之前在登州就应下了。”

“其二,舟山出银钱,你遣派船队南下,至暹罗、安南、高棉购粮。”

毛海峰大为意外,“购粮?”

“就是购粮。”徐渭嘿了声,“登州要陆续送来至少三千流民,难道让他们在舟山饿死?”

“这倒是。”毛海峰也在沈家门待了好几日,很是咂舌于陈锐的大手笔,这么多人手,耗费的粮米的确不在少数。

犹豫了会儿后,毛海峰皱眉说:“义父之前就是走倭国这条线,暹罗、安南那边……南洋不太熟啊。”

陈锐没吭声,只保持了沉默,他很有把握……购粮是风险不大的事,而收益却是稳稳当当的。

毛海峰不可能拒绝。

最重要的是,毛海峰要货源……短时间内,只有舟山能够提供。

护卫军覆灭定海卫指挥使李寿,在宁波并不是什么秘密,而舟山这两个月大动土木,花费甚巨。

说白了,舟山有能力使货物安全的抵达沈家门,而不会被明军、倭寇劫掠,而舟山也有足够的信誉度让商贾愿意将货物送到沈家门。

而且相对来说,东南水路纵横,从南京开始,一路到宁波,再从出海口抵沈家门,畅通无阻,货物运送非常便捷。

朝中对开海禁通商没有明确的态度之前,沈家门将成为浙江沿海最重要的,而且很可能是唯一的交易地点。

徐渭瞄了眼一脸难色的毛海峰,心想这位不知道看出了这点没有。

徐渭是知道陈锐心思,如今的舟山有皂块作坊,有盐田,但将来肯定是要在海贸中插一手的。

没有什么意外,不管是登州与舟山之间这条线,还是遣派船队去南洋购粮,毛海峰都全盘接下。

因为毛海峰没有其他选择,至少短时间内没有。

送走毛海峰之后,陈锐与徐渭、廉兴贤商议到很晚很晚。

毛海峰要的货物量很大,种类也不少。

“肯定够。”徐渭很确定的说:“东南各地,福建不好说,但浙江、苏松一带,很多大户手中都存有货物,只是没办法送出去。”

“现在很多港口都有明军驻扎,但送到舟山,只要护卫军在甬江出海口盯着点,理应无虞。”

徐渭说着说着,啧啧道:“说起来你将皂块铺子都转给那些当地商贾,实在是妙招……以后售盐方便了,采买各类货物方便了,现在采买出海的货物也方便了。”

陈锐面无表情,其实他当时还真没想那么多,一方面是当时没那么多人手,另一方面,陈锐很清晰的认识到,自己需要与东南的利益团体达成更多更深的关系,以便利于日后的海贸。

陈锐有远大的志向,但能走多远,能攀爬多高,很大程度上要看能拉到多少同盟。

说白了,陈锐遵循的太祖的观点,把朋友搞的多多的,把敌人搞的少少的。

所以,陈锐会毫不客气的对严世蕃说【只要有机会,必斩你头颅】。

但同时陈锐也对包括毛海峰这种历史上的倭寇海商持有谨慎的善意。

廉兴贤听了会儿,在心里盘算良久,“不难办,只要放出消息就行了,苏州、嘉兴、湖州一带的生丝,松江的棉布、棉纱都能从水路直接送到沈家门。”

“瓷器、药材、茶叶的铺子在杭州也多的是,只不过……咱们先行支付银钱?”

“当然。”徐渭毫不犹豫的说:“不能让他们与毛海峰直接交易。”

陈锐点头赞同,舟山如今只是个中间商,但不可能永远都是中间商……让毛海峰直接与对方交易,舟山的重要性就体现不出来了。

廉兴贤应了声,“码头早就已经修建完毕,但需要在附近多建几栋库房。”

“明天交付吴泽他们。”陈锐加重语气说道:“所有货物都要盘点入库,之后再与毛海峰等海商交易。”

“明白了。”廉兴贤犹豫了下,低声问道:“南洋那边真的能采买到大量粮米?”

“能。”陈锐非常干脆的回复,心想等段崇文把那些人弄来,自己应该能弄来土豆、红薯、西红柿、玉米了。

虽然说历史上红薯进入明朝的经历是极为坎坷的,但有那些人在,成功的几率应该不小。

廉兴贤有些不解,“那朝廷……”

“哈哈。”徐渭大笑道:“大明若是因旱灾、涝灾歉收,不可能去南洋采买粮食,不可能,绝无可能!”

陈锐也笑了,解释了几句。

安南、暹罗等地粮食高产,明朝知道吗?

当然知道,但就算再缺粮,也不可能去采买。

一方面是面子问题,大明乃是上邦大国,去藩属国买粮……历朝历代中,大明可能是最要面子的一个朝代了。

另一方面是成本问题,从陆地运输……户部得破产!

而从海路运输,明朝水师数量不多,防御海疆本来就很难。

就算是去南洋,不管是官船,还是民间的大船,都到了南洋了,谁特么肯运回来粮米啊?

运什么不比粮食赚钱?

毛海峰的船队有二十多艘船只,往返一趟不需要太久,虽然不知道安南等国家的粮食价格,但想来不会比大明要高。

而海船一般载重量都有几千石,好一点的沙船都能装四五千石了,一趟就能买回来几万石的粮米。

按照一万五千人计算,五万石粮米足够用两个多月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