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青梅煮酒(科举) > 16、第 16 章

青梅煮酒(科举) 16、第 16 章

簡繁轉換
作者:吾栖春山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1-26 21:45:23 来源:源1

天色将晚,梅长湖和贺宁远喝得脸色微红,醉醺醺的送别杨密后,各自家去。

马车停在家门口,渔娘扶她爹下马车。

梅长湖进门就清醒了大半,挽起袖子吆喝:“去,给老爷我泡一壶老鹰茶来。”

林氏带着儿子刚用了晚食,见父女二人回来了,笑道:“你们父女俩撇下我和二郎去外头吃宴席去了,还知道回来。”

渔娘忙凑到阿娘身边:“中午的宴席我可没去,我只跟爹晚上去周家饭庄吃鱼,不算宴席。”

“你爹今日干什么了?”

“我爹啥也没干,下午我和贺文嘉、王苍去茶楼找先生,我爹跟先生他们喝茶谈天,晚上用了顿饭就回来了。”

渔娘是她娘亲的贴身小棉袄,她娘问什么,她答什么。

林氏斜了梅长湖一眼:“坐吧。”

“哎,我挨着夫人坐。”梅长湖笑着贴过去。

这会儿明秋泡了茶来,赶紧倒上,梅长湖端起茶吹了吹,抿了一口,从喉咙到肚子都舒坦了。

“爹,杨密嘴巴可真紧,晚上用饭那会儿,你和贺叔旁敲侧击,他竟一句都没吐口。”

“说的不是废话嘛,咱们跟他不过是头回认识,你问人家就答?”

郑昂想知道杨家和田知府有何关系,梅长湖和贺宁远也想知道。

下午见杨密跟几个孩子聊得来,晚上又应了邀约去周家饭庄吃饭,就觉得处得还行,梅长湖和贺宁远两人就想从杨密那儿多知道些消息。

梅长湖喝了半盏茶,软靠着椅子,双手放在肚子上,慢声道:“杨密虽然没有明说,可也没有避讳说到田知府,这也能说明一些事。”

“比如?”

梅长湖笑着坐起来,轻敲女儿额头:“你贺叔说叙州府境内多江河,好些年都未疏浚江河了,河里泥沙攒了不少,若是再不疏浚,只怕堤坝不稳,来往商船都不好走。杨密听后是怎么说的?”

“杨密说田知府是干实事的人,这一两年定会治理河道。”渔娘还记得。

“田知府是湖广德安府人,跟叙州府离得远,再说了,田知府当官后一直在京城做官,田知府跟杨家怎么扯得上关系?还这么亲近?”

“不能是田知府到任叙州府后和杨家一见如故?”外地来的官员跟当地大族搞好关系都是常见操作了。

梅长湖摇摇头:“田知府不是那等人,就算田知府来了叙州府后跟杨家才有来往,疏浚河道这种大事,田知府也不可能告诉杨密。”

田知府初来乍到,衙门积压的公事、本地大族之间的关系只怕都还未理清楚,若是要办大事,没个准备一切未定之前,定然不会贸然告诉一个外人。

除非只有一个缘由,田知府认为杨密是自己人,这才会提前告诉他。

当然,田知府认杨密是自己人,杨密肯定也认田知府是自己人,才会接下买粮这吃力不讨好,还十分得罪人的买卖。

“生意人嘛,吃什么都不能吃亏,若是肯吃亏,定然是有其他更大的进项。”

渔娘听得累人,叹气道:“爹,你说了那么多,也没说杨家跟田家究竟有何关系。”

梅长湖理直气壮:“我怎么知道,要是人家肯明说,还用得着咱们在这儿猜吗?”

林氏听了会儿道:“明面上没有牵扯,那肯定是姻亲上有联系。”

世家大族之间互相联姻都是常事,改朝换代后,前朝一部分当权者没落,新的当权者崛起,这时候大族之间嫁娶维护关系的就更多了。

就比如梅家吧,新朝刚建立的头一年,梅家族里嫁娶了十几个。

“梅家是小家族,虽不像大族来往都是权贵,可也能从嫁娶的人家中看出一二,杨家这样的大族,打算的就更远吧。”

听娘亲这般说,渔娘也开窍了:“听说田知府只是小地主出身,户部郎中也是他老师扶持上去的,杨家就算要拉拢人脉也拉拢不到他一个五品郎中身上,杨家和田知府这般互相信任,应该是中间有田知府老师的缘故吧。”

梅长湖大笑一声:“聪明,不愧是我梅长湖的闺女。”

林氏笑道:“当朝首辅姚炳虽然不是世家出身,姚家在陕西潼关也算是大族,世代家里都有人做官,家族在当地颇有声望。否则,当初皇上起事时也不会拉上姚炳,甚至立朝之初就让姚炳以不惑之年的年纪上任内阁首辅。”

渔娘算了算年纪:“不得了,当了十四年首辅今年才五十多岁?”

“不止,听说姚炳当首辅时四十多岁出头,如今应该快六十了。”

梅长湖很敬佩姚炳:“姚炳跟着皇上打天下,皇上封了四公八六侯,四公当中,其他三位国公都是凭军功封爵,只他是唯一一个封国公爵位的文官。”

“姚炳深的当今信任,在首辅这个位置上坐了十四年,可他依然不忘初心,坚持要清算天下田亩。”梅长湖道:“太难得了!”

“清算多少了?”

“清算大半了,田知府今年把山东啃下来了,如今只剩下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这几个地方还未清算完。”

“啧,这几个地方自古以来就是世家大族盘踞的地方,想从他们手里扣土地出来可不容易。”

所以说,还未扶起来的寒门,和元气恢复了大半的世家,可能又要斗起来了。

王苍此时还未归家,正在孙家跟先生请教。

王苍:“皇上若是求稳妥,当初就不该如此着急清算天下田亩,若是肯等一等,等寒门的势力压过世家,那时也会少许多阻力,清算天下田亩会进行的更顺利。”

孙浔笑道:“王苍啊,你的想法是好,但你漏算了人心。”

若皇上不趁开国时几乎将世家打残了时扶持寒门,强推清算天下田亩,从寒门上来的那些人只怕已经站到世家那边去了。后续清算天下田亩无人支持,也别想推行下去。

如今嘛,世家打压寒门,上位的寒门子弟只能是皇上的人,大部分不会被世家拉拢。

王苍斟酌道:“依先生看,世家以后当真没有兴复的希望了?”

孙浔深深看着王苍,半晌才道:“当今皇上在位时,世家没有任何机会。”

“学生明白了。”

王苍这边明白了,贺文嘉没明白:“爹,当初若是拿着世家谱挨个杀过去,皇上哪还有如今的担忧啊。”

贺宁远没好气地抽儿子一巴掌:“你也是世家,皇上若是拿着世家谱一路杀下来,哪儿还有你?”

贺文嘉嘟囔:“咱们就事论事嘛。”

“哼,若是杀人就能治理好天下,那就不会有这么多事了。”

贺宁远懒得跟傻儿子瞎扯,踹了一脚把人赶出去。

贺宁远独自坐在那儿,轻叹一声,前朝光耀门楣的世家谱,正是今朝的血泪史。

世家谱上排名前十的家族,除了全力支持皇上的陈家,其他全部被斩杀殆尽。十名开外的三流家族,譬如郑家这样的,要么投靠要么逃命。

再如贺家、梅家、王家这样经不起风吹雨打的的末流小家族,更是不值一提。

时移势易啊!

郑家人走了,杨密也走了,南溪县重新恢复了往日的宁静,街上来来往往的小商小贩,使得南溪县宁静中又有了几分鲜活气。

忙忙碌碌又读了几日书,这日休沐,渔娘牵着弟弟的手在院子里溜达。

十月末了,这几日早晚天气渐冷,圆墩墩的二郎穿上了马甲,牵着姐姐的手走了两圈,一下蹲地上不肯走了。

“别偷懒,刚走了两圈就不走了?昨日你还走了三圈。”

“二郎累。”

渔娘可不惯着:“累个啥呀,你早上吃了两个肉包,半碗汤面,一个鸡蛋,你摸摸你挺着的小肚子,还没消化呢,赶紧起来再走两圈。”

“梅羡林!”

渔娘拉不动他,撒开他的手,眉头一皱:“你还走不走?”

大名梅羡林,小名二郎的胖墩墩,不情愿地站起来:“二郎走,走一圈。”

“不行,你必须再走两圈。这院子就这么点大,走两圈才多久会儿?”

二郎嘴巴一瘪,渔娘默默地看着:“你想哭吗?”

“二郎不哭。”胖墩墩忍住。

渔娘忍住笑:“行吧,不想哭就走。”

几个丫头婆子在一旁伺候着,见状不禁都悄悄笑了起来。这个家里,也就他们家大娘子能治住小郎君了。

姐弟俩慢慢悠悠在院子里又走了两圈,伺候的婆子熟练地拿着块帕子忙走了过来,先是给小郎君擦汗,又给小郎君背上垫上干棉帕子。

梅二郎被婆子抱进屋里。

“我想吃烤饼,我想喝蜜水,我想……”

婆子忙截断他的话:“我的小祖宗哎,您可别念叨了,就算想吃,好歹等午食时再吃好不好?”

梅二郎不愿意。

阿青悄悄指着窗外,小声说:“娘子还在外头,您想吃也没用。”

梅二郎气鼓鼓的,趴在矮踏上不让人碰他。

要是在他屋里,伺候的人定然拿好吃的哄他去了,可这是在西跨院,大小姐的地方,下人可不敢跟小姐对着来,只能让小郎君先自己个儿气着。

梅二郎在屋里闹脾气,渔娘都听到了:“比夏日里又痴长了几个月,说话倒是越发顺溜了,可惜只知道要吃的。”

“来福。”

正在哄小主子的来福听到大小姐唤他,忙跑出来:“您叫我。”

“我叫梅竹每日教二郎两句《千字文》,如今背到哪儿了?”

二郎年岁小,身边照顾他吃穿的都是正院的丫头婆子,属于二郎的人只有管事梅竹,和小厮来福。

梅竹是指给二郎的管事,如今二郎还用不着他,梅竹主要的差事是帮着管家安排家里的活儿,梅竹听渔娘吩咐,每日早晨会抽出一点空闲教二郎背书。

来福也跟着小主子背书,他赶紧道:“小主子已经背到’恬笔伦纸,钧巧任钓’了。”

渔娘满意:“不错,梅竹教得好。”

来福刚松了口气,渔娘又问:“你背到哪儿了?”

“奴才愚笨,如今刚背到’守真志满,逐物意移’。比小郎君差远了。”来福回话时有些脸红,他比小郎君大八岁,却不如小郎君记性好。

“无碍,空了多记诵,用心些学。”

“奴才记住了。”

“嗯,下去吧。”

来福退下,阿青端着一套茶碗来,倒了杯润燥生津的天冬红糖茶:“娘子您试试,前日周家小娘子送来的,说是这个季节喝正好。”

渔娘笑道:“淼娘哪里知道这些,肯定是邓丁香告诉她的吧。”

“娘子说的正是,听周小娘子身边的丫头说,那头给她送了一大包,她喝不完,分了些给家里人还剩不少,就使人给您送了些来。”

管事妈妈小林氏笑道:“周小娘子跟邓家小郎君到底是儿时认识的,情分不一般,周小娘子的福气呀,还在后头。”

渔娘嘴角微翘,淼娘和邓丁香都是她的好友,他们两人以后过得顺遂,自然再好不过了。

渔娘端起茶喝了一口,味道还不错。

“阿青,再泡一壶,给我娘送去。”

“哎,奴婢这就去。”

阿青去正院给夫人送茶,过了会儿忙回来:“主子,张大娘子来了。”

“快请进来。”

虽衣裳打着补丁,却依然穿得整整齐齐的张大娘子进门就笑:“本来前几日就想进城看你,刚巧有亲戚从长宁县来,就多等了几日。”

“长宁县呀,县城里的亲戚还是城外的?”

“我家穷,哪里来的城里亲戚。”张大娘子大方坐下。

渔娘给她倒茶,笑问:“你家亲戚不是都在清溪村吗?怎么还有亲戚在长宁县?”

“表亲,我娘的堂姐嫁到了长宁县乡下,家里几块薄田,并一片竹林。靠着这点地的收成,还有竹林里出的一点竹笋过日子,勉强填饱肚皮罢了。也就是今年丰收,手里有点余钱,这才来南溪县走一趟,在我家住了几天。”

张大娘道:“我姨妈家送了许多今年晒干的春笋,自家吃的,选的都是嫩尖尖晒干,我送些给你吃。”

“那感情好,多谢了。”

张大娘拉着渔娘的手靠近些,压低声音道:“说到今年卖粮是怎么回事?头天晚上村里来了衙役说新粮最低三十文一斗,隔天有个穿绸衣的管事来咱们村里收粮,张口就说二十文一斗,还说是罗知县说的。”

“什么?他们提了罗知县的名字?”

“可不是,我爹娘都气坏了,说当官的没一个好东西,还说我家的新粮就算自己吃也不贱卖。下午时又来了个管事,说三十文一斗收稻谷,我们全村赶紧着都卖了。”

郑家的事渔娘不好跟张大娘细说,只道:“外头有人知道咱们这儿丰收,想压价买粮食,咱们罗县令得罪不起,又怕百姓吃亏,于是找了家更有权有势的来收粮。”

张大娘子惊呼:“这般说,我们错怪罗县令了,罗县令才是好官?”

“罗县令确实不错。”

渔娘说话实事求是,在今年卖秋粮这件事上,罗县令无愧于父母官的职责。

“哎哟,等回村了我要跟大家说说,可不能叫大伙儿错怪了罗县令。”

渔娘笑道:“你家今年卖了多少粮食?”

“卖了一半吧。往年我们家秋收的新稻都是全卖了的,再去换便宜的陈谷吃。今年我家两个弟弟有进项,家里不那么缺钱使,弟弟们劝爹娘把新稻留下一半,咱们家今年也吃吃新稻。”

张大娘子满脸笑意:“我娘说了,今年卖了粮,加上我弟弟们交到家里的银钱,家里富裕了些,等到冬至后,我家要买些猪肉晒腊肉吃。老鸭子也杀几只做腊鸭。”

“你家舍得杀鸭子了?”

“不舍得也没办法,我娘说最老的那几只鸭子不怎么生蛋了,冬日里养着也白养。”

“你们家卖不卖老鸭子?若是卖,我家买几只老鸭子炖来吃。”

“卖,你买我就卖。”

茶喝了两盏,话说了一箩筐,时辰不早了,渔娘留张大娘子在家用午食,张大娘子也不扭捏,点头答应了。

怕张大娘子不自在,渔娘留张大娘子在自己院子里用午食,也只准备了三菜一汤,足够两人吃了。

正要用饭时,林妈妈亲自提来一道菜,笑着道:“听说小姐这儿来客了,夫人特地吩咐老奴送道菜来。”

送的是一道红烧五花肉,油水多。

渔娘笑眯眯道:“劳烦林妈妈跑一趟。”

张大娘子也忙道:“多谢夫人款待,一会儿我去给夫人请安。”

梅家住在清溪村时张大娘子常去梅家,渔娘的娘亲也熟悉。

渔娘叫屋里伺候的丫头都出去,她和张大娘子一边用饭一边说些村里的琐事。

用了午食后小歇了会儿,渔娘带着张大娘子去正院请安。从正院出来,渔娘带着张大娘子去周家。

张大娘子认识周淼也是因渔娘之故,两人都是渔娘的闺中密友,常来常往的,也就熟悉了。

周家人忙,周家只有周淼和她娘在家,两人先去周家夫人那儿请安,然后才跟着周淼去她房间里。

“听渔娘说还有一个多月你就要成亲了,那会儿天冷,我估计来不了,所以先把添妆的礼给你,你可别怪我怠慢了你。”

淼娘笑道:“好姐姐,你心里记挂我,我自然也体谅你。你今日肯来我都心怀感谢了,怪罪的话从何说起?”

张大娘子用包袱皮包着一对枕巾:“我绣花的手艺还是跟你和渔娘学的,绣的不好,是个心意,你就收下了吧。”

淼娘还在看枕巾上的颇有乡趣的绣花,渔娘咬了口酥饼,咽下去就道:“可别带上我,我一个勉强会缝补丁的人当不起你的吹捧。以后也千万别说我会绣花,我怕哪日露馅儿,丢了我梅家的人。”

淼娘和张大娘子放声大笑,淼娘笑出眼泪来,一边拿帕子擦眼角一边笑道:“我的亲娘哎,认识你这么多年,我竟不知你还是个实诚人。”

“有一说一,要论书画我还有几分本事,这绣花嘛,还是交给我身边的丫头们吧。”

张大娘子笑够了,这才道:“你爹娘心疼你,以后定会给你找户好人家,你不会做衣裳绣花也不要紧。”

渔娘也不害羞,笑道:“那肯定不能嫌弃我,我虽不会绣花,总不会叫他缺衣裳穿。”

张大娘子和淼娘闻言又大笑了一回。淼娘捂住肚皮,边笑边道:“笑的我肚皮疼,等你定亲那日,我定要上门瞧瞧你的夫婿是哪家人。”

这个嘛,那就不知道了。

三个小姐妹笑闹了一回,又说了好一会儿话,茶水喝了两壶,点心上了两回,直到末时初刻,因张大娘子要赶回家去,三人才散了。

周家的点心好吃,渔娘和张大娘子走时,淼娘送她们一人一盒新烤的酥饼。

提着一盒酥饼回家,二郎高兴坏了,喊姐姐的语气都甜甜的。

渔娘捏捏他的小肉脸,笑着问她爹:“谁写的信?”

梅长湖一边看信一边说:“还能哪儿来的信,淮安送来的。”

之前写信送去淮安打听京城的事,这事儿有结果了。

梅长湖看完信后,把信递给夫人。

渔娘凑到娘亲身边一起看,信上说大皇子确实生了场大病,御医久治不好,宫里还请了外面的大夫进宫问诊,闹得满城皆知。

折腾了许多日子,大皇子的命救回来了,身子却坏了。

“人还活着,以后只怕是个药罐子,担当不了重任。”

“大皇子不行了,那不是二皇子要出头了?”

“那不一定,大皇子是嫡长子,大皇子身子骨垮了,可大皇子的嫡子也十岁出头了,那是嫡长孙。”

二皇子母族出自世家,皇上为了稳定朝堂,扶持二皇子的可能性不大,扶持嫡长孙的可能性倒是不小。

“不管怎么说,人还活着就行。”

人活着,朝堂格局暂时就不会被打破,寒门世家的争斗也在可控范围内,波及不到南溪县。

渔娘听她爹吩咐,把信送去给先生看。

一脚踏进孙家时,渔娘突然想到,郑昂亲自来叙州府善后,还把姿态摆得那么低,是不是那时候郑家就知道大皇子死不了,二皇子暂时没机会,郑家还要继续苟着?

孙浔看完信后,笑道:“或许有这个缘由。”

但是不管如何,朝局稳当,那就是好事,特别是对王苍、贺文嘉这两个要考科举的人来说。

渔娘嘛,不关心科举:“先生,马上十一月了,咱们什么时候出发去保宁府?”

“不急,到时候自然会通知你。”

哎,好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