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三國?為了丞相大人得加錢 > 第20章 曹操老了

三國?為了丞相大人得加錢 第20章 曹操老了

簡繁轉換
作者:天師府門生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08-27 13:51:10 来源:搜书1

面對孫權與劉備這兩個強敵,曹操需要正視,有生之年無法統一天下,新王朝拚圖的最後一塊,要由他的後繼者來完成。

曹操這一階段的任務,不是追求不世之功,而是步步為營,為代漢大業做準備。

因此,曹操在《述志令》中,反覆強調沒有不臣之心,這屬於兵家的“虛則實之,實則虛之”。

曹操最終沒有稱帝,至死都保持著漢臣之身。這背後,隱藏著怎樣的心結與取舍呢?

《三國志·武帝紀》,這一時期曹操的履歷變化,描寫得非常細致入微。

建安十六年曹操破馬超,次年獲得讚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的特權。

建安十七年(212年)、建安十九年(214年)曹操兩征孫權均小勝即回,分別於建安十八年封魏公、受九錫。

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征張魯,次年進魏王。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操兩征孫權,小勝即回,設天子旌旗、出入稱警蹕,王冕十有二旒。

如果說之前,曹操南征北戰為的是一統天下。建安十六年至建安二十二年,曹操點到即止、見好就收。

而且每一次小勝,回朝後一定在爵位上提出更高的要求。曹操對外征伐,加官進爵這兩件事完全同步。

這種要求不出曹操之口,有的是禽獸敗類,由曹操的臣僚提出。

曹操進魏公時,勸進文書由荀攸主筆。

往者天下崩亂,群凶豪起,顛越跋扈之險,不可忍言,明公奮身出命,以徇其難,誅二袁篡盜之逆,滅黃巾賊亂之類,殄夷首逆,芟撥荒穢,沐浴霜露二十餘年,書契以來,未有若此功者…

曹操進魏公之際,他的首席智囊荀彧已死,荀彧正是因為反對稱魏公,而被逼死的。

董昭等人勸曹操進魏公、加九錫前曾與荀彧密謀,荀彧認為曹操“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

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這一回答讓曹操如鯁在喉。

董昭於建安十七年,寫勸進表。

今曹公遭海內傾覆,宗廟焚滅,躬擐甲胄,周旋征伐,櫛風沐雨,且三十年,芟夷群凶,為百姓除害,使漢室複存,劉氏奉祀。方之曩者數公,若太山之與丘垤,豈同日而論乎?今徒與列將功臣,並侯一縣,此豈天下所望哉!

荀攸是荀彧之侄,也是潁川荀氏的代表,也是曹操的“謀主”,由他主筆勸進表順理成章。

這兩份勸進文書平鋪直敘,主題直白,歌頌曹操功績之大,受封之小嚴重不匹配,除了為曹操請魏公,還意在擴大魏國的建制。

面對群臣功進,曹操當然也象征性地推辭一番,前後共辭讓三次。《魏書》中記載了一封《辭九錫令》,早已沒有了讓費亭侯、武平侯時的謙卑,顯得有些敷衍。

夫受九錫,廣開土宇,周公其人也。漢之異姓八王者,與高祖俱起布衣,創定王業,其功至大,吾何可比之?

先秦之後,第一個受九錫的人叫王莽,建立了新朝,成為西漢王朝的掘墓人。曹操受九錫背後的寓意,不言自明。

兩漢建國四百余年,代漢一事力求穩妥,絕不可節外生枝,這一傾向也影響了曹操的謀略與膽色。

建安二十年,張魯舉漢中歸降曹操,劉曄力主趁劉備立足未穩南下,一舉平蜀。

益州人心浮動,曹操南下定可“傳檄而定”,否則諸葛亮明於治而為相,關羽、張飛勇冠三軍而為將,蜀民既定,據險守要,則不可犯矣。

司馬懿持相同意見,認為“劉備以詐力虜劉璋”,益州人心未附,此時“進兵臨之,勢必瓦解”。

曹操是如何回答的?他說:“人苦無足,既得隴右,複欲得蜀!”

七年前還“天下歸心”的曹操,在大勝之際,居然說出了人心不足、得隴望蜀之言,著實讓人唏噓。

劉備的謀臣,法正如此解讀:“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將內有憂偪故耳。”

曹操的“內憂”是什麽呢?毫無疑問是代漢大業。張魯歸降後,曹操急於回朝進魏王,伐蜀之議,曹操既不想、也不敢弄險。

晉位魏王后,長江以南的局勢已經大定,孫權、劉備已經穩據揚、荊、益三州之地,天下三分已不容易打破。

曹操無法掃清**,便只能以魏王為終點,未來之事交予後人了。

英雄失去了壯志,歷史的舞台便要變換主角。

建安二十四(219年),劉備從曹操手中搶下漢中後,便自立為漢中王,與曹操的魏王遙相呼應。

劉備稱王的步驟相對簡單,先是以馬超為首,聯名上奏了一道《立漢中王上表漢帝》,劉備寫了一封《上言漢帝》自陳稱王的緣由。

這兩份文書是劉備的功勞簿,更是討伐曹操的檄文。

董卓首難,蕩覆京畿,曹操階禍,竊執天衡。自操破於漢中,海內英雄望風蟻附,而爵號不顯,九錫未加,非所以鎮衛社稷,光昭萬世也……

今操惡直醜正,實繁有徒,包藏禍心,篡盜已顯,既宗室微弱,帝族無位,斟酌古式,依假權宜,上臣大司馬漢中王……

可以看出劉備進位漢中王,均是“曹操階禍”。曹操迎奉天子,號令諸侯,最大的政治紅利,可以利用漢帝之名加官進爵。

劉備只靠著幕僚的一紙勸進表,便踩在曹操的臉上,自封為漢中王了。為建魏代漢勞心費神,曹操看到這兩份文書時,心裡會做何感想?

建安二十四年,正值多事之秋。劉備稱王后,鎮守荊州的關羽立刻北伐,兵鋒所向,連戰連捷,曹操欲遷都避其鋒芒。

孫權命呂蒙白夜渡江偷襲荊州,運氣不好,被種雲反殺。孫權擔心遲則生變,上書稱臣勸進,曹操並未被糖衣炮彈迷惑。

他將孫權的來信示與臣下,並嘲笑道:“是兒欲踞吾著爐火上邪!”

曹操這話有些誇張,已經“十分天下有其九”,縱然孫權、劉備並力北上,也難以撼動曹操基業。

曹操可能借機看看朝臣的態度,是不是可以取漢而代之。

結果令曹操滿意,魏王不急於稱帝,魏國百官卻不願再等,侍中陳群、尚書桓階立刻上了一道《奏請魏王受禪》,口稱天命。

殿下應期,十分天下而有其九,以服事漢,群生注望,遐邇怨歎。是故孫權在遠稱臣,此天人之應,異氣齊聲。臣愚以為虞夏不以謙辭,殷周不吝誅放,畏天知命,無所與讓也。

陳群在奏請中所說確是事實,還要更進一步。曹操在進魏公、魏王的同時,完成了對其封地魏國的建構。

大量漢朝大臣變成魏國官員,漢朝作為一個政治實體已徒具形骸。與此同時,夏侯惇亦進言。

“天下鹹知漢祚已盡,異代方起。自古已來,能除民害為百姓所歸者,即民主也。今殿下即戎三十余年,功德著於黎庶,為天下所依歸,應天順民,複何疑哉!”

相較於文官陳群等人,夏侯惇的邏輯更為簡潔,能為萬民除害的人即是萬民之主,曹操戎馬半生,功德廣施於天下,還有什麽值得疑慮的呢?

曹操沒有應允,只是淡然回了一句:“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

周文王姬昌佔據三分天下中的兩分,依然當著殷商的屬臣。數年後,他的兒子姬發起兵伐紂,滅商建周,是為周武王。

曹操如此回應, 夏侯惇不再多言。雖然身為武夫,但他不會忘記,曹操在另一首《短歌行》中對周文王的稱頌。

周西伯昌,懷此聖德。三分天下,而有其二。修奉貢獻,臣節不墜。猶奉事殷,論敘其美……

魏國上下都已明白,“魏朝”的首位皇帝可能是曹丕,可能是曹植,但絕不會是曹操。半生歲月,打下半壁江山的梟雄與戰神,至死都將保留漢臣的身份。

人到中年的曹操,自言其志為“意遂更欲為國家討賊立功,**封侯作征西將軍,然後題墓道言‘漢故征西將軍曹侯之墓’”。

這話,既有真情,也有假意。說它是真的,十年前血氣方剛,曹操真的很可能是抱著討賊立功的決心,在亂世中圓一個“征西將軍”的夢想。

在討伐董卓時,他才會毫無顧忌地說出“諸君北面,我自西向”的豪言,有一個政治家所缺乏的任性。

曹操打了近三十年的硬仗、消滅了無數對手,多少次命懸一線而又死裡逃生。他發現功業膨脹了野心,也斬斷了退路,即便他依然當“征西將軍”,代漢之事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曹操欲為周文王,自然是希望他的兒子當周武王。歷史便是如此黑色幽默,曹丕代漢後,追諡曹操為魏武帝。

曹丕死後的諡號,反倒是魏文帝。一統天下的迷夢,曹氏自始至終沒能完成。曹操欲代漢而未代漢,欲稱帝終未稱帝,卻成為漢賊。

劉備以漢代宗室自居,在漢獻帝禪位後稱帝建國,後世正統中成為仁義無雙的代表。曹操若泉下有知,不知可否瞑目?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