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旦聞得世上竟有此奇人,欲召至宮中,請教陰陽術數,楚臨風隨即向李隆基請命。
“公子,陛下欲詔天台山道士司馬承禎入長安,我願請命前往,先師曾有一遺願未了,入川祭拜祖師袁天罡之墓。”
李隆基應允了楚臨風。
別了李隆基,入川而去。
行了數日,至天台山下,橫看千岩角逐,翠浪連天;側看玉峰如削,巍峨入雲。
入了山中,行了一日,方到壇頂,壇上有一廬舍,只見廬舍有一匾額題有三個大字,“眾妙台”。
楚臨風叩門而入,只見一古稀老者,頭髮皆已花白,仙風道骨。
楚臨風道:“閣下就是司馬仙長吧,晚輩有禮了。”
司馬承禎見楚臨風五官清秀,眼神清澈,頗有悔根,與自己青年時頗為相似。
遂請入草廬中一敘,進得廬中,司馬承禎道:“我於此處隱居多年,少有人來訪,不知小先生來尋我何事”?
楚臨風道:“晚輩乃太子府上客卿,陛下欲請仙長去長安一敘。”
司馬承禎道:“當年武皇請我入洛陽講道已隔數年,不值當下何人指掌天下?”
楚臨風道:“當今陛下正是武皇之子李旦”
司馬承禎道:“我聞得此人生性寡淡,如今讓他治理朝政,也真是難為他了,既然詔書已至,我雖隱於深山,終是臣民,走一遭也無妨”。
楚臨風道:“仙長高義,待我回了長安再來向先生請教”。
司馬承禎道:“小先生不與我同往”?
楚臨風道:“先師有一遺願未了,如今即入了川,當去袁天罡祖師目前一拜”。
司馬承禎道:“小先生年紀輕輕,竟是本朝國師袁天罡之傳,初見小先生就知先生絕非凡人。”
楚臨風道:“承蒙仙長誇講,只是略微學了些皮毛罷了”
“小先生過謙了,老可先行一步,他日長安再會”!
二人一同下了山,司馬承禎往長安而去,楚臨風便前往閬中。
初至閬中,隻覺此地風水極妙。
墓立於觀稼山之腰,其向乃坐北朝南焉。且與龍山、鄧家河、鳳鳴河相偕,而成“麒麟奔日”妙局。
山水交相縈繞,美不勝收。其山脈起自昆倉山,經大雪山而一路向南,人常稱之曰中乾龍。
楚臨風感歎道:“不愧是師公,竟尋得如此寶地!”遂行至墓前,焚香叩首。
祖師在上,弟子楚臨風前來拜祭你了,弟子自幼由先師撫養長大,先師之恩,至死難忘。
先師曾拜於祖師門下,如今先師已去,未及來祖師墓前祭拜,深感遺憾。曾囑咐弟子,若弟子有一日入了川中,定要來祭拜。
如今即了了先師之願,弟子這就離開,回那長安去了。
這川路進出長安,出行山巒起伏,緩而綿延,與大地相擁。漸行數裡,山勢逐漸險峻,峰嶺峭拔,高聳入雲。崖壁如削,似巨斧所劈,直到入了終南山,山巒更雄宏,有峰屹立如巨人,頂天立地。
過了終南山古道,又是一馬平川,便到了長安城,入了長安城中,即回了太子府。
此時,皇宮之中,李旦正與司馬承禎問道:
李旦道:“今詔你入宮,隻為請教陰陽術數”。
司馬承禎回答道:“所謂‘道’,應是損之又損, 以達到無為之境。
臣無心研究陰陽術數!”
李旦又問道:“對修身養性來言,無為實是最高之境,可治理國家的最高之境又與何處?”
司馬承禎回答道:“治理國家與修身養性相同,只需順乎世間萬物發展,遵循自然之理,心之無私心雜念,國家便可以趨於大治。”
李旦道:“白雲子之教,朕領會頗深,長安以南有一處終南山,此處隱士眾多,道長何不留在此處?”
司馬承禎道:“臣還是回了天台山去吧,終南山雖是隱居極佳之地,在我看來,不過是入仕作官的捷徑罷了!”
臣這就辭了陛下,回天台山入了。
司馬承禎出了皇宮,欲出長安南去,楚臨風在城中遇見了他。
“仙長,數日不見,這就回去了,不如太子府中一敘”。
二人至太子府中。
司馬承禎道:“臣參見太子殿下。”
李隆基問道:“司馬道長遠道而來,何不多留些時日”。
司馬承禎道:“這長安城中人聲鼎沸,臣不喜熱鬧,非清修之地。”
李隆基道:“司馬道長乃高人也,即如此我便不久留道長了。”
司馬承禎臨別時贈了一詩:
詩曰:
江中亂葦皆除盡,雲開霧散江波平。
天賞盛隆數十載,子木易朽馬嵬盡。
楚臨風深知此詩之意,只是亦不可言破。
李隆基問道:“先生亦是高人,應知司馬道長之詩何意”。
楚臨風道:“司馬承禎道行高深,在下不解其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