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游戏竞技 > 傻子怪才传奇人生 > 第510章 达摩渡水一芦苇

傻子怪才传奇人生 第510章 达摩渡水一芦苇

簡繁轉換
作者:刘荆洪 分类:游戏竞技 更新时间:2025-02-24 10:24:34 来源:源1

张洪德教授说,王维题诗:“瀑布杉松常带雨,夕阳苍翠忽成岚”,锁定了少室山千年锦秀。《诗经·大雅·嵩高》赞嵩山曰:“嵩高维岳,峻极于天。”

刘傻子教授说:“嵩山地区是河出图洛出书和伏羲创制八卦之地,还是炎黄祖庭,夏商周三代之都,在距今约5000年之前,黄帝诞生在轩辕丘,中华文明的第一缕曙光,在嵩山喷薄而出。数百年过去,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国——夏朝耸立在嵩山之巅,有了城市、大型礼仪性建筑、青铜器、文字等文明要素,逐渐形成了以嵩山和黄河“牵手”的中原文明。”

黄梅导游说:“少林寺的得名,一说因座落于少室山清幽的茂林中,一说佛教称寺院为‘丛林’,意为僧众共住一处,丛集为林。印度佛寺称‘阿兰若’,其本义亦为树林。不论何说,少林寺的称谓均与少室山的树林有关。如今少林寺声名远播,世人趋之若鹜,也是缘份使然。”

刘傻子教授说:“少室山是真禅山,如《坛经》所言:‘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总在空中。’今天各位,嵩山论剑,各有特色。我们来谈谈嵩山的传说故事。我打开穿越号机器人手机的先讲《追赶达摩》吧。沈明贵编辑、张洪德教授、王可博士、许小玲、龙小宏,你们打开魔幻背心上的梦幻开关。”

龙小宏说:“没有王丽君参与,我暂时不打开梦幻开关。”王丽君说:“我参加不参加与你何干,当记者的,脸厚。”刘傻子补充:“王丽君、方艳红、田幻想,你们也打开吧。”

——传说达摩是天竺国香至王的第三个儿子,自幼拜第二十七代佛祖般若多罗为师。有一天,达摩向他的师傅求教说:“我得到佛法以后,应到何地传化?”

般若多罗说:“你应该去震旦——中国。”又说:“你到震旦以后,不要住在南方,那里的君主喜好功业,不能领悟佛理。”

达摩遵照师父的嘱咐,备好行李,驾起扁舟,乘风破浪,飘洋过海。历时三年,饱受磨难,历经艰难,来到中国。达摩到中国以后,广州刺史得知此事,急忙禀报金陵,梁武帝王立即派使臣把达摩接到南京,为其接风洗尘,宾客相待。

武帝是一个佛教信徒,主张自我解脱。达摩是禅宗大乘派,主张面壁静坐,普渡众生。由于他们的主张不同,每谈论起佛事,二人总是话不投机。这时,达摩感到南京不是久留之地,于是告辞,渡江北上。

龙小宏忍不住插话:“达摩心想此地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王丽君哼了一声,说:“狗嘴里吐不出象牙,达摩这样的高僧被你糟蹋了。”

心里一度向着龙小宏的方艳红,虽然后来与龙小宏生疏了,这个时候,又有点护着龙小宏,岔开他们的争论,说:“别争了,我们同达摩一起去一个地方吧。”

他们来到南京雨花台。河南省荥阳县人神光高僧,正在南京雨花台讲经说法。围观听讲的人是里三层,外三层,水泄不通。

当地群众称:“神光讲经,委婉动听,地生金莲,顽石点头。”

达摩离开梁武帝北上,路过雨花台,见到神光在那里讲经说法,他就顺便挤在人群中,侧耳倾听。时而点点头,时而摇摇头。点头表示赞同神光讲的观点,摇头表示反对神光讲的观点。神光在讲解中,发现达摩常摇头,认为这是对自己大不尊,便责问达摩:“你是谁?为什么听我讲经要摇头?”

达摩不语,主动让步,离开雨花台,渡江北上去了。达摩去后,神光还在打听,这摇头的人是谁?

有一听众告诉他说:“他是印度高僧菩提达摩,精通佛法,学识渊博。”神光听了以后,感到惭愧之极,师父到了跟前,自己刚才太没礼貌了。于是他就赶快追达摩,想给师父赔礼道歉。达摩在前边走,神光在后面紧追,一直追到长江岸。达摩急着过江,停立江岸,只见水域茫茫,既没有桥,又没有船,连个人影也不见。方艳红说:“糟糕,达摩怎么过江呢?”

达摩十分镇定。果然,天无绝人之路。达摩突然发现,岸边不远的地方,坐着一个老太太,身边放了一捆苇草,看样子好象也是在等船过江。达摩暗自盘算:这位若大的年纪,为何孤苦伶仃,无人护送照料?也罢!只好向她老人家求助了。于是他迈步走上前去,恭恭敬敬地向老人施了一礼,说道:“老菩萨,我要过江,怎奈无船,请您老人家化棵芦苇给我,以便代步。”

方艳红说:“一根芦苇,怎么渡江啊。”田幻想说:“放心吧,达摩大师可以过江的。”

老人抬起头来,仔细地端详达摩。见他两只突鼓的眼睛炯炯有神,满脸络腮胡子,卷曲盘旋,身材魁梧,举止坦然,形象端壮,仪表非凡。老人暗自点头称许,随顺手抽出一根芦苇给达摩。达摩双手接过芦苇,向老人告谢而去,及至江边,他把芦苇放在江面上,只见一朵芦苇花,昂首高扬,五片芦叶,平展伸开,达摩双脚踏于芦苇之上,飘飘然渡过了长江。

神光不顾疲劳,尾追达摩,赶到江边。他看到达摩一苇渡江,就气急败坏地跑到老人面前,不问青红皂白,抱起老人身边一捆芦苇。扑通一丢,扔到水中,双脚跳上芦苇捆子,匆忙过江。谁知这捆芦苇不但不向前行进,反而很快沉入水中。神光见势不妙,急忙涉水而出,险些溺入水中。神光带着浑身泥水,冲向老人,厉声责问:“你给他一根芦苇就渡过江,我拿你一捆芦苇为什么还过不去呢?”

老人从容不迫地答道:“他是化我的芦苇,助人有份;你是抢我的芦苇,物各有缘;无缘无故,岂能相助?”丽君说:“那个老神仙这么说是什么意思。”

方艳红说:“达摩对神仙客气,有神仙帮助。神光对神仙不客气,神仙不愿意帮助他。”

田幻想说:“看来,这个老人是神仙,我去问一问。”田幻想说罢,上前去给老人鞠躬,说:“老神仙,我们想打听《山海经藏宝图》,希望能够给我们一个启示。”

老人说:“无就是有,有就是无。”老人转瞬间悠然不见,江面浩瀚,空无一人。这时,神光才知道刚才遇到的这个老人是神仙,神仙帮助达摩,而不肯帮助自己。他自知有失,惭叹不已。悲凄非常,懊悔而归。

达摩过江以后,手持禅仗,信步而行,见山朝拜,遇寺坐禅。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到达了嵩山少林寺。达摩看到这里群山环抱,树林茂密,山色秀丽,环境清幽,佛业兴旺。达摩心想,好一片难得的佛门净土。于是,他就把少林寺作为传教的道场,广集僧徒,普传禅宗。此后,达摩成为中国佛教禅宗的开山人,少林寺则被称为中国佛教禅宗的摇篮。现在,少林寺碑廊里还有《达摩一苇渡江》的图像石碑。

张洪德说:“我也来说说东都**王寺吧。对于人世间而言,再没有比佛更好性情的了。佛的最显著特点是修养好和脾气好。迎佛迎到家,你要我来,我招之即来。送佛送到西,你让我走,我飘然而去。充分显示了好聚好散的心态。”

——东汉明帝的时候,明帝于夜深人静,梦见了金色的神人。神人在宫里面像金色的鸟儿飞来飞去。这一晚,明帝的梦境,通体透明。第二天明帝上朝,让臣子们分析他的梦境。一个名叫郭毅的大臣说:“这金色的神人,就是西方的佛。”

明帝一听,毅然决定,派人前往印度寻求佛法。跟随汉朝大使从印度回来的是摄摩腾和竺法兰,带回一大批佛经佛像。印度僧人和佛经佛像,均由白马驮来,这是一个传奇。白马不辞劳苦,千里迢迢,从一个古老国度把佛教带到中国,让佛教在另一片古老的土地生根发芽。汉明帝决定在洛阳西雍门外建白马寺,供二人译经。白马寺是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座佛寺。唐朝诗僧灵澈有诗曰:“经来白马寺,僧到赤乌年。”

张洪德说,三年间的一天,正在白马寺敲着木鱼的摄摩腾、竺法兰,忽然抬起头来,他们望见,东南方有高山耸峙,烟云出于其间。于是奏请明帝,希望另寻清静之地,再造僧刹。高僧一行有缘踏上了嵩岳福地。

太室山南麓,山间谷地狭长,生风林壑,流泉有声。东面两峰,如门并立,人谓嵩门。每逢中秋,山民焚香,暮色静坐,以待月出。一轮明月,冉冉升起,嵩门银光,泻于空谷。“嵩门待月”,乃嵩岳第一胜境。

二位高僧,佛心始动,全面策划,督促实施。面南岭,建经台;倚北阜,筑讲堂;傍危峰,搭方丈;临浚流,立僧房。寺成于东汉永平十四年,即公元71年,汉明帝敕名“东都**王寺”,晚了白马寺三年,成为中国第二座佛教寺院。

摄摩腾、竺法兰于这座中土宝刹“对千年之乔木,纳万代之芬芳”,神思静虑,译经布道。继永平十一年他们在白马寺完成中国第一部汉译佛经《四十二章经》后,又于嵩山**王陆续译出几种小乘佛教的早期经典。

汉明帝笃信佛教,**王寺建成后,由于嵩山地处京畿,往来方便,明帝及随从官员多次亲临道场,听经拜佛。明帝还下令,新任命的官员,不论职位高低,都必须到**王寺听经学法后方可上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