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我不是袁术 > 七十一 认谁当老爷不是当?

我不是袁术 七十一 认谁当老爷不是当?

簡繁轉換
作者:御炎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3-06 22:38:02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当然,袁树也没有把自家的家底子全部透露给度则知道。

一心会辖下的技术人员早就掌握了弓弩和盔甲的制造方法,所以他私下里命令打造盔甲何止五十?弓弩何止三百?

十倍之!

只是都储存起来,藏得很好,不为外人所知。

且这方面的账目,袁树也和卢植他们通过气了,走公账,但是账目内容要稍微修改一下,做一番遮掩,不能明明白白写着弓弩、盔甲之类的。

这一点,卢植和十三太保等人也非常支持。

经过这一轮生死之战,他们也非常痛恨被宦官、奸臣主导的朝廷,就算是最具有忠君精神的卢植也对雒阳朝廷表现出一定的不信任,认为他们重视争权夺利多过家国安泰,转而更加相信袁树的判断。

一心会的军事组织的武装和训练就此成为了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正式成员每天训练,打熬力气、学习兵法,因为训练强度较高,所以被允许一天吃三顿饭以增强体质。

外围成员但凡有空也要接受军事训练,且只要接受军事训练就能一天吃三顿饭,两干一稀。

通过提升伙食质量,袁树成功吸引了更多良庄内农户参与到军事训练之中。

值得一提的是,投靠袁树的羌人、匈奴人和不知来处的杂胡也积极参加良庄的武装系统。

他们中的大部分都有骑术基础,大部分成为良庄部曲内的骑兵,成为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

所以严格算起来,在建宁三年的档口,袁树已经能拉出三千三百名装备精良训练较好的武装来确保良庄和茂陵县的安全了。

当年孔老夫子三千弟子就能周游列国,袁树这还不是三千弟子,而是三千余装备精良的武装部队,保护现下的自己和产业,是绝对足够的。

该有的都有了,良庄的发展也就顺理成章的越发兴盛,吸引力也越来越强,四万五千人不是终点,倒像是个开始。

越来越多的“流民”从四面八方像朝圣一样抵达良庄,加入良庄,使得良庄的根基更加稳固。

对的,流民,不管是不是真的流民,反正只要来到良庄求庇护的,袁树一概登记为“流民”。

至于是不是真的有那么多的流民……

真要问袁树,袁树只会打哈哈,说自己也不太清楚。

不过私下里,袁树还是会承认,良庄内这些人口的来源并不单单是主动流浪至此的流民就能涵盖的。

袁树很在意人口的问题,所以暗中交代了负责管理人口的人事部,对于这些投靠过来的人,要充分发挥他们的社会关系,发掘他们的潜在价值,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诱导。

袁树可以打包票,一般的农户乃至于羌地的农民、牧民,他们的日子绝对不会有自家良庄内来的好过。

就算有,那也是极其稀少的情况。

大部分老爷们都是不当人的,少数拟人之辈不能看作全部,所以像良庄这种人类聚居地,对于那些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牛马们必然有很大的吸引力。

所以问题就在于,他们如何才能了解到良庄的存在并且产生投效的想法呢?

那就要靠宣传了。

人事部按照袁树的教导,给那些日子过美了、对良庄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庄户布置任务,让他们去找自己在世的亲属们,说服他们投奔良庄,一起来过好日子。

右扶风官府登记在册人口不到十万,但是实际人口绝对不止这个数字。

按照袁树的估计,实际数字翻一倍是至少的,大部分人口为了躲避战乱、苛捐杂税而投入地方豪族体系内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区区一个发家不过两代人的蔡氏家族就有所属佃农户六百九十三户,那么比蔡氏的规模还要更大的那些相对来说的oldmoney们,又该吸纳藏匿了多少人口呢?

这些佃户在地方豪族手里过得日子不能说不如自耕农,否则任谁也不会放弃自由身,选择做人家的佃农、任人家剥削。

但是要说日子过得好,那也太把这些老爷们当人了。

与贪官污吏差不多,同样不当人的情况下,只要表现的稍微残存一点点人性,就自然能吸引农户带着自家田地来投效。

同样,人是有脚的,要是日子实在过不下去,或者知道明显有更好的去处,为什么不去过更好的日子呢?

给谁种地不是种?

认谁当老爷不是当?

一番处心积虑的宣传之后,别说茂陵县,槐里县、平陵县乃至于京兆地区都有不少佃户逃亡前来良庄投效。

逃亡这种事情其实也不是什么新鲜事,日子过不下去了自然有人会逃亡,这些豪族往往都会派人追,但是至于效率,只能说十分有限。

往往这些逃户往山林子里头一钻,躲避个两三日,就算是逃过去了,之后就自己负责自己的生死了。反正人能走,土地走不了。

而袁树这边不缺土地,就缺人,所以想方设法的搞人就是他的目的。

当然了,他这么搞属于是在人家伤口上吸血,肯定有些豪族对此不满。

可是他们面对袁氏的庞大体量以及官府的无视,实在是没有别的办法,只能从自己身上下功夫,加大安保力量,防止逃人。

但硬是要有,他们也不敢真的就去找良庄的麻烦。

除了从各大地方豪族手里捞人过来,袁树也会用一些常规手段,比如光明正大的买,从官府、愿意交易的地方豪族手上钱购买,也算是一笔不错的交易。

自发流亡、逃难的流民们,还有诱导而来的逃人,加上自主购买的人口,这三方面加在一起,是良庄的主要人口来源。

除此之外,袁树连羌人和南匈奴人都没有放过。

汉人底层老百姓过得苦哈哈不像人,那羌人和匈奴人的日子只能说比汉人过得还要凄惨。

他们住在边陲苦寒之地,农业生产技术又不过关,一亩地里打不上几口粮食,天一冷,放牧也没的放,饿到要啃石头。

仔细想想也能明白,他们要是靠自己就能吃饱肚子,何苦冒着汉帝国凶残反击的风险前来抢掠呢?

所以他们的日子比一般汉人农民还要难过,这也是袁树的良庄愿意收纳他们之后越来越多的羌人、匈奴人拖家带口前来投奔的缘由。

羌人和匈奴人也是阶级社会,也有压迫,底层一样如牛马一般不像人,并不是换一个族属情况就不同,能踏踏实实耕田种地住房子,对他们来说完全就是优待。

事实上,不说完全向袁树靠拢看齐,但凡那些治理内迁到凉州的羌人的官吏们能拿出袁树十分之一、甚至二十分之一的安置措施给这些羌人,都不会有百年羌乱。

袁树做的事情其实很简单。

给这些进入到良庄内部的羌人、匈奴人以稍微次汉人一等的待遇,授予的土地和房屋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次一等。

但基本上也是按照壮劳力的人数和家庭人口酌情安排授予的土地数目和房屋数目,相当于给他们一笔启动资金,接下来就要让他们努力耕种、自己从地里刨食吃了。

一心会方面只有在最开始启动时期给他们一些补贴安置粮,让他们不至于饿死。

等土地能收获粮食之后,就没有补贴了,他们要负担交给官府的农税和交给一心会的安置税、保护费。

这些羌人和匈奴人的农耕技术水平往往不如汉人农户,所以一开始在收获上也更加有限,安置粮比汉人农户少,课税额度甚至比汉人农户还要高一些。

与汉人农户一般的待遇往往只会当作赏赐奖励给那些努力学习耕种、努力汉化的积极分子。

不更加努力,他们就得不到和汉人农户一般的待遇。

可尽管如此,这些羌人和匈奴人依然感激涕零,觉得他们遇到了天上的神仙,赐给了他们神仙一般的生活。

与他们过去饿到要啃石头的经历比起来,现在的日子确实是神仙一般的日子。

当人事部找到他们,询问他们是否有亲属、能否将他们那些亲属也带来良庄的时候,他们感觉这不是什么算计,而是神仙又大发善心了。

好日子还允许他们带更多人来一起享受?

有了这些免费、甚至是自费宣传员们的积极活动,来自西边的东羌人和北边的南匈奴人就有更多人逃亡进入右扶风然后加入良庄了。

袁树得到汇报之后,认为这个措施可以发扬光大,于是奖励了汉人庄户和羌人、匈奴人庄户中诱导来数量更多人口的“宣传员”们,给他们一定的物质奖励。

然后他顺势在人事部下面建立了一个宣传队,将这些有天赋的诱导好手纳入这个宣传队之中,额外给一笔津贴口粮,加强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于是,袁树用很少的资源就撬动了数量很大的人口,投入产出比高到没朋友,放到现代,天使投资人都能踏破门槛。

至于随之而来的风险,袁树当然也是提前有准备的。

一心会保卫部为什么建立?

八百精锐是干什么吃的?

诱导政策颁布之后,的确发生过一些羌人部落和南匈奴部落追寻逃人踪迹、试图找良庄麻烦的事情。

然后全都被卢植、廉达、邵原带领一心会保卫部的成员们将他们干掉了。

保卫部成员们以精良的训练和优势装备屡屡把这些不成规模的追击队伍打的抱头鼠窜、狼狈奔逃。

论待遇,你们不如我。

打架,又打不过我。

你们不就只能乖乖认栽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