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我不是袁术 > 七十二 耕战为良知

我不是袁术 七十二 耕战为良知

簡繁轉換
作者:御炎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3-06 22:38:02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在三辅地区很快就传播开来,紧接着也在凉州东部、左冯翊北部地区的羌人、匈奴人部落中流传开来,对底层汉人、羌人和匈奴人都有很大的吸引力。

甚至还越过秦岭向汉中传播,以至于这里产生了一个规模不大但比较明显的人口虹吸现象。

这说明什么?

说明人是会用脚投票的。

哪怕东汉名将段颎在袁树守孝的那些年里成功将羌乱给平定了,大量“流民”向良庄前进的趋势也没什么改变。

持续时间长达百年之久的汉羌战争在汉灵帝建宁初年经由段颎暴烈的手段走向了终结。

尽管这种终结的方式并不稳定,类似于常凯绅大队长经过中原大战之后在名义上统一中国的程度。

但至少在明面上,羌人已经没有了从军事层面威胁汉帝国的能力。

段颎和羌人作战数年,战斗一千多次,斩首三万多,消灭羌人部落无数,内迁凉州的东羌臣服,留在青海的西羌被杀的奄奄一息,难以伸张。

人头滚滚之下,恐怖和平终于到来了。

虽然恐怖,但的确和平了,不打仗了。

这充分说明战争确实是和平的一大渠道,也不知道是该高兴还是该悲哀。

但是袁树远远没有放松。

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卷土重来的外族入侵与时时刻刻都在坏事的猪队友,这一切的一切都让他十分警醒、戒备。

所以在增强自身军事实力的同时,袁树也没有忘记从其他各个方面来夯实自己的基础。

他想起了当年朱元璋在发育时期采用的九字真经。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这绝对是实力不足、天下未变时期的最佳发育策略,是宏观层面上整个集团的发展策略。

另外,立志、勤学、责善、改过这八字真言又是袁树麾下统治团体一心会的个人修行方略,也被袁树多次强调、积极推行。

八字真言是在政治、学术层面发展维持一心会的指导思想。

九字真经是发展包括一心会在内的整个良庄的实际事务的指导思想。

一个是内练一口气,一个是外练筋骨皮,互为表里,缺一不可。

所以有些时候,袁树觉得自己搞这一套就等于是朱元璋加王阳明的复合思想,把这两个猛男绑在一起,开创了自己的特色治理体系。

右扶风地广人稀,安全性不足,时时刻刻面对着军事威胁,这就非常利于建设良庄这样类型的有自保能力的农庄,非常适合秦国耕战体系的有限重建。

辅以优质农具和充足的耕牛,兴修水利,就能以相对稀少的人口生产出远超其他其他地区规模的粮食。

有了足够的粮食,就能以此为根基训练士兵,建立自己的基本盘。

更兼袁树从马融那边接下了学术地位,自己有心学为基础的理论体系,思想上自成一派,有自己的自留地,只要信念不倒,就不存在被人家挖空思想基础、最后直接投降的可能性。

相反,这十分有利于他在耕战体系的基础之上建立起一个具有理想主义色彩的国中之国,走出一条不同于汉也不同于秦的全新道路。

以致良知、知行合一作为指导思想,改良耕战体系中过于严苛、过于绝对、过于功利的法家权术色彩,未必不能使之焕发新生。

袁树现在就在这样做,良庄就是他的实验田,他就是在这里运用他所理解的心学体系改良耕战体系,使二者能够互相兼容。

法家的耕战体系与秦国的军功爵制度互为表里,为了巩固变法成果、抗击旧贵族,又太过执着于掠夺和扩张。

以掠夺和扩张为底层逻辑,自然具备极强的进取性和侵略性,然而一旦不能继续掠夺和扩张,这套模式的底层逻辑就要崩溃掉了。

究其缘由来看,这是一套战时逻辑,一切根植于战争,而一旦战争结束,取代旧贵族成为最大利益集团的军功爵集团就没有利益来源了。

所以这套体制必然崩溃,不能长久用于统治国家。

在实践中,袁树采用了耕战体系的部分规章制度和操作方法,把良庄治理的规范起来,建立了属于良庄的规矩,编户齐民,方便最大限度的高效率的使用民力。

但是袁树又将良庄的耕战体系的底层逻辑修改为致良知,构建起了一套“耕战为良知”的逻辑理论。

老秦人的耕战是为了军功爵位。

而袁树的耕战是为了贯彻致良知的理念。

耕,是农业生产,天底下最重要的良知,是袁氏心学重农主义的具体表现,也是袁氏心学最大的政治正确。

战,则是为了保护农业生产,守护良知、消灭无良,维护农业生产的安定环境,也是政治正确。所以袁氏耕战的底色不是侵略,不是掠夺,而是竭尽全力保护发展农业生产的双重政治正确。

战不是杀戮,而是为了获得更多土地,更好的耕,更好的发展农业生产,获得更多的粮食,达成“天下无有饿殍”的高级理想。

袁氏的战,是为了天下无有饿殍。

袁树在内部宣讲会议上详细阐述了自己这一套逻辑理论,把“耕战为良知”的理论加入到了袁氏心学体系之中,成为基层治理和动员的重要方法论之一,得到了成员们的广泛称赞。

为了私欲而战,是不义的,是不正确的,好战,则必然亡国。

但是为了农业而战,为了土地而战,为了天下没有饿殍、天下大同而战,则是绝对正确的,是正义的战争,是孟子不断强调的“仁义”的战争。

他们非常支持袁树的这一理论,认为这一理论应该在未来正式成为大汉的国家治理理论。

且耕且战,以至“天下无有饿殍”,为最高理想“天下大同”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至此,袁氏心学的组成部分里除了致良知、知行合一、助农、人人可成圣贤之外,又多了一个“耕战为良知”的概念。

顺着这一系列的思想变革成果,袁树着重发展良庄内的农业,投入很多资源劝课农桑,继续增加良庄的土地面积,并且大量积累收获的粮食,建设了很多的粮仓。

在这个方面,袁树与良庄农户约定,朝廷税收就严格按照朝廷定下的额度征收,良庄方面固定收一笔安置保护费,其他的都归农民所有。

农民种出来的越多,能够留下的就越多。

所以良庄农户的生产积极性普遍很高。

后勤部则按照袁树的指示,在税收和安置保护费用之外,统一用市价向农户们收购一批多余出来的粮食。

其中大部分用来储存,以备“不时之需”。

小部分则拿出来转卖,卖给各地有需要的人。

这批粮食价格不高,属于平抑粮价的级别,为了防止有人肆意哄抬粮价,良庄的粮食就是哪里粮价高就跑到哪里去平价发售,阻止粮价上涨,打击无良粮商。

因为这种情况基本上不赚钱,所以算是袁树在为社会做好事,回馈社会,贯彻自己致良知、知行合一的誓言,把助农进行到底。

两年下来,无论其他地方发生什么事情,至少三辅之地就没有什么地方因为粮价飞涨而导致动乱。

这其中,袁树和良庄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虽然不赚钱,但是赚了名声、人望,得了人心,两年下来,就算是目不识丁的老农也知道袁树和良庄的名头。

所以良庄和良庄生产出来的粮食在三辅之地名声极大、极好,马融传人袁树经营良庄来平抑粮价的良善之名也充斥着三辅之地,甚至远传至凉州、蜀中、关东。

对于袁树来说,这些都是打地基、夯实基础的行动,为了之后的更进一步,现在必须要把基础给夯实了,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自己的名声好了,学说的名气也就越来越大,越来越为人所知、越来越容易为人所接受。

随着袁氏心学的内容不断充实,袁树在自己的心血之作《知行论》创作完成之后,也正式给致良知之学冠以“心学”的名头,打出了正式的旗号。

这门学问以《孟子》为源头,以袁树在马融去世前创作的《孟子解诂》和马融去世后所创作的《知行论》为重要教科书,成就了一个实实在在的学术团体。

不过相对于心学这个称谓,一心会内部和外面的一些人更愿意把这门学问统合称为“袁学”,以此和正在青徐之地快速发展的郑玄之“郑学”相对。

这个团体学习心学,认可袁树提出的“重塑精神支柱、开创美好未来”的理想,认可知行合一是检验一个学子学习成果的方式,践行良知理念,拥有较强的凝聚力和行动力。

至少就目前袁树自己评断,整个汉帝国是找不出比自己的一心会更加有向心力、更加有行动力的政治学术团体。

曾经倒是有,但是现在已经没有了。

以至于良庄的发展在这三年来极为迅猛,甚至都已经有了超过茂陵县这个历史悠久的建制县的势头。

算上常驻在良庄里的一心会大部分会员,眼下的良庄总人口都超过七万了,而在良庄建立发展之前,茂陵县只有两万出头的人口。

眼下良庄的人口比茂陵县原本的人口都要多,严格意义上来说,就算脱离茂陵县,良庄也有了单独建成一个县的资格。

良庄内部的关键配套设施完全,该有的都有,俨然就是一个县级社会。

一个怀有理想的、以更加温和的耕战体系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县级社会。

一个一点也不贫困、甚至居民幸福指数颇高的县级社会。

从这个小社会身上,袁树看到了属于未来的无限的希望。

怀着如此的希望,袁树度过了看似漫长、实则一点也不漫长的三年守孝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