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伏波录 > 第三十三章 灵枢九针

伏波录 第三十三章 灵枢九针

簡繁轉換
作者:人间诗酒客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3-20 10:57:50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闻听又起波澜,大厅上众人都凝神静气听他讲下去。

“只是要切磋针灸之法,如何评判却费了心思,总不至于找上两个年龄、体质、病情都相似的人来检验吧。那郎中想了想,提议就以‘灵枢九针’来评判。”

他知霹雳堂众人都非医道中人,详细解释道:“这‘灵枢九针’又称‘九针之喜’,是东汉名医华佗的发明。针灸有九种长短、粗细不同的针具,‘灵枢九针’就是在活鸡身上插入九种针,直到看不到针头为止,九针插完,不能让鸡死亡。这就要求施针人眼光精准独到,腕、掌、指力都要达到刚柔相济的地步,且要对内脏和肌肉了如指掌,否则无法达到如此境界。”

薛乙长出一口气,道:“自第五针开始,称为‘凡医’、第六针为‘教医’、第七针称之为‘名医’、第八针称之为‘大医’。华佗只准许达到名医境界的弟子为病人诊治。呵呵,‘七针之功’已属名医,极为少见,而现今医家,稍读几年书,有所涉猎,就敢为人诊症,试问又有几人有‘七针’功力、可称名医?”

他敛容道:“古人遗风,实足为今人楷模。我每读医书至此,都十分钦佩”。

喻昌插话道:“这江湖郎中设置这么个切磋的法子,定然于他有利。师父您当时答应了?”

“人家以你先辈制定的规则进行切磋,这可怪不得人。只是我朝流传至今,早已不用此法,且现今重药轻针,纵有习练针灸者,也只是涉猎《针经指南》的《标幽赋》和《针灸图经》”。薛乙呵呵笑道:“只是我在习练之时,见书中记载的华佗这法子有趣,自己进行了参照修炼。当时立志要以华佗为榜样,不想阴差阳错,却用在了和朝鲜郎中的比试切磋上。”

陈家旺见他随手拈来,无所不知,佩服之余,忍不住问道:“薛神医,您老只讲到第八针,不知‘九针之喜’第九针是什么?”

薛乙道:“这第九针么…,如果可以施到最後一针,即第九针的话,古书记载就可以一根针诊治天下病症,称之为‘太医’”,他喃喃自语,道:“可笑今人仰慕追思,朝廷还专设了‘太医院’,可惜此‘太医’非彼‘太医’也。”

他感叹一番,接着道:“原本古书记载的‘九针’指鑱针、员针、鍉针、锋针、铍针、员利针、毫针、长针和大针,长短粗细、形状用途各异。所谓一针法天、二针法地、三针法人、四针法时、五针法音、六针法律、七针法星、八针法风、九针法野,以九针应九之数。”

薛乙示意喻昌打开医箱,取出针灸盒。霹雳堂众人听他讲解,再细看器具实物,各人心里不禁捏了把冷汗。那长针竟达七寸之长,鍉针针形微宽扁平却没有针尖,其余金针闪着金色寒光、形状各异,这‘九针之喜’难度可想而知。

薛乙接着道:“观察使就安排人捉了两只活蹦乱跳的大公鸡来。我们谦让一阵,取出各自针具准备施针。我瞄了一眼,见郎中竟然从医箱里取出来一套金灿灿的金针。此人其貌不扬,外形就如同一名穷酸腐儒,哪知这套针具却十分名贵讲究。”

王敬得人称“三掌柜”,早年间曾专门打制了一把纯金算盘,显示身份之余用于游乐把玩,闻言笑道:“这朝鲜郎中对吃饭的家伙倒舍得下大本钱。”

薛乙道:“郎中却不是为了显摆炫耀,这里有个缘故。他看了我拿出来的针具,眉头微皱,从医箱里又取出一套金针递给我,让我用金针切磋。他怕我误会,告诉我针灸以金针的材质为佳,他曾亲自以凉泻法做比较,金针的得气感应灵便,疗效最好。郎中言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时救治病患就在于一丝一息的增减,所以务必人尽其才,物尽其善。现在想起来,郎中的话言犹在耳。‘九针之喜’后,郎中将这套金针赠与我,从此我也开始使用金针。”

王敬得笑道:“这次是插鸡又不是插人,郎中用金针倒也较真。不过这人的观点,倒和我霹雳堂制作火器的要旨有些异曲同工之妙了,物料要真、制作要巧、器具要精,如此才是万全之道。这江湖郎中真不寻常。”

薛乙点头道:“我细看郎中递来的金针,虽然九针按‘灵枢九针’古法而制成,但形状略有不同。我大明所用是环柄针,朝鲜医家所用是平柄针,这大概是从古流传至今,由中原传至辽东,各自发展有所差异吧。不过二人用同样的金针,也公平合理。我们彼此客气了一下,随即开始动手。”

众人看着针灸盒里亮熠熠的金针,想象二人要在鸡身上遍插九针,刹那间仿佛亲历现场,感到无比紧张。

“郎中先动手,我也紧随其后。前六针于我们而言是轻描淡写,不分彼此,两只公鸡满地溜达,欢快吃食。到第七针时是毫针,毫针尖如蚊虻喙,轻柔锐利而不易着力,虽用处最多,用好却着实不易。入针时,鸡突然扑棱了一下翅膀,带动了针尾,我此时指力正发,结果刺入的方向略有偏移。我心里咯噔一下,好在当时还看不出有什么异常。那边郎中的第七针依然很顺利,公鸡如常走动,抢着啄食。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七针扎下,我们已是“名医”,观察使和我那都指挥同知朋友以及旁观的人群齐声叫好。”

薛乙微微苦笑,道:“第八针时,我手掌一按上公鸡,登时觉得不妙,手中公鸡挣扎的力道小而无力,再注目细看,发觉公鸡眼神也有些黯淡。忽然之间,我只觉厅堂之上无风自热,后背汗水涔涔而落,粘湿了内衫,这在以前还从未有过。拿在手上的小小金针虽然轻若无物,但此时却如擎泰山之重。我借口饮茶,停下手静静心神,江湖郎中也住手慢悠悠的饮茶,似乎在等我的第八针。”

尽管早已时过境迁,但此时垂柳堂上安静无比,众人都替薛乙捏了把汗。

“事已至此,总不能一直拖下去。我拿起长针,聚目凝神,调匀呼吸,轻刺而入。等七寸长的金针透体而入,我已是神经高度紧张,疲惫异常。总算公鸡没出什么异常,如此就过了第八关。郎中见状,踌躇了一下,他没拿长针,而是拈起了大针,大针长四寸,要比长针短。郎中也是郑重其事,酝酿良久,方才刺下。这针也很成功,这样我们都剩下了最后一针:第九针。”

大厅上众人纷纷瞧向薛乙,都想从他脸色上先预判出结果,但薛乙脸色平静,看不出端倪迹象。

“第九针开始时,我剩下的是大针,郎中剩下的是长针。他还是慢悠悠的,似乎等我先动手,反正都是最后一针,谁先谁后也无所谓了。我就先抓起公鸡准备施针。一入手掌,感觉公鸡羽毛之下全身的肌肉忽紧忽松,有如漩涡波浪起伏抖动。我心道不妙,当下不敢再拖延,直接下针。”

薛乙长出一口气,仿佛刚刚施完第九针。

“这一针下去,心里完全没有底,一颗心仿佛从胸腔跳了出来。我在公鸡背上轻轻抚摸,心里暗暗祷告。放下公鸡,公鸡先是两腿缩在翅膀下面,蹲在地上,过了片刻才缓缓起来走了两步。观察使连忙示意身旁的仆役,那仆役甚是机灵,上前抱起公鸡一溜烟出了客厅。公鸡一出客厅,就等于是宣告我大功告成了,围观人员欢呼声四起。我暗道侥幸,浑身轻松,宛如卸下了万钧重担。如此一来,就等郎中的这最后一针了。”

霹雳堂众人和薛乙相熟,自然巴望薛乙能胜,闻言都松了口气。

“这时大家眼光都集中到郎中身上,现场一下子安静下来,围观的人都在等郎中下针,感觉时间好像都凝固住了。郎中拿起针又放下,反复二次后,他突然放下手中金针,长出一口气,言道最后一针他放弃了,承认我是‘九针之喜’的胜方。”

这情形大出众人所料,垂柳堂上不少人惊讶出声。

“当时我也和你们现在一样,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薛乙道:“郎中解释道,公鸡之前已经受了八针,而最后一针就如同是骡马能承载极限的最后一根稻草,难度要远远超过前面八针的总和。进行到最后一针时,我余下的是大针,他剩下的是长针。郎中言道长针专取身体深邪远痹,在九针中长度最长,几乎是大针的一倍,所以和我相比,他这最后一针的难度太大,殊无把握,与其勉强而为,不如自行放弃。”

此前,垂柳堂上众人都暗暗担心,如果被一个藩属国的江湖游医拔得头筹,那可糟糕的紧。听到这个结果,不约而同都暗暗松了口气。

薛乙看看众人脸色,摇摇头道:“郎中这番言语,其实言不由衷、破绽甚大。这场切磋的真正结果,只有二人知道”,他伸手指向自己,道:“只有我和郎中二个当事人才是心知肚明。”

峰回路转,结局还有变数,众人又是大出意料之外,不过从薛乙口中亲口讲出,又不得不信。

薛乙解释道:“这‘九针之喜’的最后一针,无论是长针还是大针,其实在‘太医’眼里,都是一样。就如同你们江湖绝顶高手,飞花摘叶亦可尚人,至于手上是一把宝剑还是一根竹筷,并无区别。郎中放弃最后一针的解释,外行人不明医理,听起来似乎在理,但我一听就知道郎中虚构编造。”

薛乙缓缓道:“我当初已认为老太太无药可救了,但郎中还能凭金针疏通经络脏腑,其实仅凭此一件事,就已说明郎中针灸功夫在我之上。‘九针之喜’过程中,我仔细揣摩了郎中的每一针,其认穴准确、针法行云流水,确实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了。”

喻昌平素十分敬重师父,见他自甘落后,推崇朝鲜郎中,鸣不平道:“您老人家太自谦了。郎中针技再高,恐怕也强不过你,要不然他为何要放弃”

薛乙道:“朝鲜郎中虽然自谦,但眼眸深处却凛然有威,淡然之中不掩傲然之色。‘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没有’,他行针时的手势、指法、力度…都已臻登峰造极,这些都瞒不过我。”

陈家旺一直在认真倾听,此时忍不住问道:“薛神医,这‘九针之喜’是医家至高追求,如果郎中果真有此实力,为何又要故意隐瞒?”

王敬得也颔首道:“不错!他一个藩属国的江湖游医,能有‘九针之喜’的功力,这是何等荣耀啊!又何必自谦?”

“我虽然看出了郎中有意想让,但当时也是满腹狐疑,实在想不通郎中为什么要这样做。当天中午观察使设宴,宴席散后我就请郎中到我下榻处单独叙谈,郎中也正有此意。落座后我开门见山,就问郎中为何自谦相让,郎中见我一语道破,也就开诚布公道出了缘由。”

薛乙赞道:“郎中坦言,针灸之术虽然玄妙,不过,一针治百病也只能是一种溢美之词。‘九针之喜’的荣耀虽然有目共睹,但很多大夫为习练九针而耗尽毕生的心血,甚至忘却医家的天职,只追求这种虚名了。郎中有感于此,因此不惜放弃‘九针之喜’的名望,希望以此来向我交换药草诊治的医法。”

翟敬承道:“武有武痴,这人看来是个医痴。”

薛乙道:“业有所精,专而成痴,倒也不坏。我和郎中交谈之余,发觉此人真是一个奇人,”

“郎中幼年家贫,父母得病早亡,自此立誓要成为一代良医。但他身份是贱民,学医过程中屡遭白眼,碰壁无数。后来机缘巧合之下,拜了一个明朝异人为师,此异人医术高超,通晓古籍,见解独特,尤其精于针灸之术,不知何故流落到朝鲜,由此郎中学到了一身好医术。”

薛乙叹了口气,道:“可惜朝鲜门第森严,他一个低级贱民,虽学了一身精妙医术,但医术越高,越显出其他医家的平庸。郎中本性淡定低调、悲天悯人,但每每遇到那些误人庸医,都挺身而出、率性直斥;遇到那些为了一己名利,不为病人考虑,甚至故弄玄虚,全然不顾及患者安危的医家,又会不留情面,仗义直言;遇到那些爱惜羽毛,趋炎附势,热衷于和达官显贵勾连,不愿给穷苦百姓诊病的医家,又常常鄙夷不屑、耻于交往。如此一来,自然就会得罪很多人,他辗转多地,始终为人所不容。”

秦敬泉叹道:“唉!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薛乙道:“后来,郎中终于在汉城又得罪了内医院的杨御医。那一年郎中在汉城替人治病,本来经郎中诊治,病情已大有起色,谁知病患家人又请来了杨御医。家中亲人为病人担忧,多请个大夫本也无可厚非,但医生来多了不见得就是好事。郎中开始也不以为忤,但杨御医却给出了不同的诊断,郎中虽极言力辨,但人微言轻,病患家人还是信服御医的名头,让御医接手治疗。诊治时,杨御医有意炫耀名医气派,针具用紫檀花梨木金针,施针前必须以参汤净手,施针时动辄以长袖遮掩、暗行指法,旁人看上去高深莫测、神乎其神。病人后来病情转重,最终不治而亡,而郎中在一旁却空自着急,只能作壁上观。”

喻昌禁不住跺脚道:“真是既惋惜又可气,替这病人全家不值。”

秦敬泉唏嘘道:“本朝伯温先生曾叹世人徒重金玉外表,而无视败絮其中。此类人华而不实,误人误事,真是可气可恨!”

薛乙长叹了口气,道:“世人在未成名之前,境遇大抵如此。众生多急功近利,重虚名甚于重才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