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大国日化1981 > 17、第 17 章

大国日化1981 17、第 17 章

簡繁轉換
作者:大江流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4-16 12:03:33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听到伍月华的应许,周为先悬起的心终于放松下来??他们以后卖菜,就不用躲躲藏藏了。

他以为这就结束了,等着离开。

哪里想到,周渔根本没走的意思,还吐起了苦水:“伍总,我也想扩大产量,我们现在种菇用的是我家闲置的四间房,还有村委分出来的五间房。”

“用这些房子一是不用再盖省成本,二是保温好。可是如果再想扩大产量,我们村子是没有那么多房子的,就得盖大棚。”

“盖大棚就太难了,没人会,想盖的解释就得用钢材,我们也买不到。”

伍月华是个聪明人,怎么看不出来周渔这是瞧着她好说话,又起了心思想让她帮忙?不过也可以理解,这些东西,农民的确是拿着钱也找不到门路。

蔬菜公司肯定没有盖大棚的业务,更没有帮忙买钢材的义务。

可是,伍月华也的确看重平菇,如果推广得好,这对蔬菜公司很重要。

应该这么说,伍月华反而欣赏周渔有困难敢说出来,要是磨磨蹭蹭捂盖盖,耽误了正事,这才是不可取的。

她也不隐瞒,很直接地说:“南河有两个钢厂,他们之间有业务往来,刚才甚至塑料膜都没问题,我可以帮你弄到。盖大棚我帮你问问,我记得省城有大棚!”

伍月华这么实诚,能不能,行不行,几分把握,问题在哪里都说的明明白白,周渔真是太喜欢这位领导了。

她点点头,“我等您消息。只要知道是谁能建就行,就算对方不愿意过来,或者有其他原因,我也可以去找他们的。麻烦不是问题。

如果说刚刚伍月华只觉得周渔这小姑娘胆子大有本事懂轻重缓急,这几句话让她也刮目相看,干事情就是要这样,不怕难,敢去做。

改革开放这样大好的形式,全国方方面面都动起来了,拖拖拉拉那是对自己不负责。

她终于笑了:“好!”

甚至还站了起来,送周渔和周为先出了办公室。

自从周渔和周为先去了总经理办公室,吴勇就让井中凯盯着点,他想知道,他们去找伍月华干什么,究竟办成了吗?他这里实实在在还等着周渔的冬日养菇技术救急呢。

哪里想到,里面居然聊起来了,他茶水都喝了两杯,才听见井中凯说:“出来了出来了!”

吴勇直接放了茶杯就要要起身,人既然来了,他就得跟对方聊聊,说一说如今农民还不能私自贩卖蔬菜,和小王庄合作,对梅树村也是有好处的。

哪里想到,井中凯第二句话就是:“总经理送他们出来的,脸上还带着笑呢。”

吴勇连忙走过去,往外一看,恰好瞧见了那个小姑娘正跟伍总说:“伍总,您回去吧。这个蘑菇您炒着吃做汤和炸着吃都可以,不过我不太会做饭,不知道具体步骤。”

他听见了伍月华爽朗的笑声:“我可是很会做,回去我就尝尝。多谢了。”

吴勇对伍月华可是太了解了,这是他的老上司,看着不是个严肃的人,平日里说话挺亲切的,但严格起来不是人,对他也是很有意见,这次要不是实在没人外加有人力保他,他肯定当不了经理。

她笑得这么高兴,这是有什么好事?一盘草菇不至于吧。

还有奇怪的是,不该是周为先为主吗?怎么是这小姑娘说话,他倒是反应挺快,扭头问井中凯:“那个种蘑菇的,叫啥?多大了?”

他倒是去利民餐馆打听了,没打听到。

却没想到去了一趟的井中凯居然一问三不知:“没见到,他们也不说。我猜应该是个老农民吧,否则哪里有这样的手艺?”

吴勇可不同意,有这样的手艺早就种了,不用等到今天。

他虽然不太敢相信,但不得不做出判断,这小姑娘就是种菇的人,否则,轮不上她说话。

等着周渔和周为先从楼道路过这边去楼梯口,他也不用井中凯了,那就是个棒槌啥也不会,他直接出面叫住了周为先:“周村长,我是菌类联营公司的经理吴勇,我们聊聊吧。”

果不其然,开口的却是年轻的女孩子:“没什么好聊的,我们自己的技术不分享,尤其是不分享给那种谈不拢就偷的人,这样的人品质恶劣,在市场经济中,走不长远的。”

明明周渔说的是小王庄,可吴勇就是觉得脸上火辣辣的,感觉好像一巴掌拍在了他脸上。

他偏偏还不能发火,零蛋啊,人家别的联营公司都忙起来了,冬天里叶菜有白菜,瓜果有冬瓜,根菜有胡萝卜,豆荚有黄豆芽绿豆芽,葱姜蒜更不用提,四季都不可少,就菌类空白一片,是个零蛋。

他深吸一口气,笑着说:“就算不跟小王庄合作,你们也是需要售卖菌类的,你知道的,现在对于摊贩大家的态度可不明确,那蔬菜门市外面卖菜的都偷偷摸摸的,你们给利民餐馆供给,万一要是查起来,也是不合规的。”

“这样做生意可做不大,万一出点纰漏,那就一辈子的污点。说真的,冬季蘑菇可是不可多得的,不如稳妥一点。”

他以为抓住了周渔他们的命脉,怎么也要进屋听一听他的想法,那自然总有办法说服的。

哪里想到周渔笑着说:“您说得对,所以我们根据蔬菜公司的政策,办了蔬菜销售个体户了。刚刚伍总签了字,这就去办。多谢提醒。”

说完,周渔就和周为先头也不回离开了。

吴勇那张笑脸是真撑不住了,随着他们一转身啪嗒掉在了地上,办了个体户?那不就是可以自营自销,人家干嘛还要跟他们合作?

那他这个菌类联营公司,就一直零蛋?

吴勇简直气不打一处来,扭头就冲进伍月华办公室了,“伍总,您怎么能同意梅树村办个体户呢,您不是说,让我们菌类联营公司跟他们合作,展开工作吗?你这样弄,我们怎么办?”

哪里想到,伍月华板着脸问他:“那你的合作是怎么进行的?外面的风言风语不够吗?我怎么跟你说的,好好去谈,你倒是好,派去的人谈不成就偷!”

“你不用辩驳,我没有给你扣帽子的意思,但是你的态度脱不了干系!你为什么不去?张金鹏什么样你打了这么多年交道你不知道他什么性子?井中凯什么水平全公司谁不知道?你派井中凯跟着张金鹏过去,那不就是随他折腾?”

“我不去分析,这中间你说过什么没有,但这事儿你没处理好是真的吧!”

吴勇半句话说不出来,伍月华将他的小心思全说中了,上次就是因为他出面所以被抓了把柄,这次他来了个放任不管,想要个不在场证明,没想到还不行。

伍月华直接说:“你别以为你不在就跟你没关系,你是当领导的,你不负责谁负责?从小王庄的事儿一出,我们就知道了,也让人调查了,一直等你的处理和表态,你什么都没有。没有负责的意识,那这个领导我看你还是没必要当了。”

吴勇瞪大了眼睛,“什么意思?就因为梅树村的人来告状,就要撤我职?这是莫须有,不符合规定!我不服气。”

伍月华很严肃地说,“恰好这两天我也跟其他几位领导讨论过了,我们当时还是太教条了,认为蔬菜分六类,必须要有六类联营公司,但并不适用于南州实际情况,菌类我们根本不出产。”

“所以研究了一下,我们决定,菌类并到葱姜蒜联营公司,归李三河管理,你还是回归原来岗位。”

他原先就是被处理了,当科员的。

这不就跟撤职一个意思吗?而且他还没处申冤,伍月华可没说因为小王庄的事儿撤职,人家是撤部门!

吴勇还想辩驳,伍月华直接开会去了,他站在空荡荡的办公室里,使劲踢了门一脚!靠!

倒是周渔办完手续一出门,周为先就说:“你可太大胆了。”

周渔笑眯眯地说:“那四爷爷,我们现在又是合法卖菜,建大棚又有了眉目,你高不高兴?”

周为先抬头望着这商务局门口长长的街道,那里种着都是法国梧桐,如今已经全部叶落了,笔直树干一溜延伸开去,一直通到路的尽头,看不见的地方。

就跟他的心情一样,一路通畅,他那张皱巴巴的脸这会儿看起来居然舒展了很多,他点头:“高兴,咋能不高兴呢,我是真没敢想啊!”

周渔主动搀着他:“走吧,既然有了身份,咱们就抓紧干。”

中间路过供销社,周渔还称了一斤水果糖,橘子味的,这是周渔准备给帮忙抄写文章的孩子们的,不过原先她有钱没票,昨天答应每天多提供半斤草菇给利民餐馆,姜桂香塞给她的。

这两天严华没活,拖拉机满人就走,所以回到村才五点多。

往日里,这个时候村子里老热闹呢,下了学的孩子满村子跑,探险捉迷藏,玩石子砸沙包,可这会儿,老安静呢。

只能听见老梅树下情报人员们的说笑声,孩子们可是一个都不见。

老村长一瞧就说:“这都是去村委抄文章去了吧!“

周朵一直对不能卖菜心有遗憾,总觉得错过了挣钱的机会。没想到周渔又给她弄了个好事儿干,派发每天要抄写的文章,审阅并发放抄写费。

周朵的遗憾顿时不见了,放学写完作业,就一门心思干这事儿。

周渔也听说了,全村的孩子们如今都听周朵号令,也不知道她是怎样调派的??从第二天开始,因为周渔家太小,村委就让孩子们去唯一的那间房子抄文章了,周渔也没实地考察过。

今天正好碰上,她就拎着水果糖,去了村委。

秋桂婶这会儿正晒玉米芯呢,平菇的培养料大部分都是玉米芯,得经常翻晒不能发霉。瞧见周渔就问:“怎么样了?”

全村都知道他们今天去那个蔬菜公司了,大家都担心呢。

周渔笑着说:“没事了。以后啊,咱们可以大大方方卖菜了!”

秋桂婶乐的直拍大腿,“那可太好了,今天平菇长得挺好,我瞧着菌丝已经挺密集了。你进去看看?”

周渔说:“等会儿,我先去看看孩子们。”

岂料一提到这个,秋桂婶就笑起来:“要说我的确是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你看你小小年纪种蘑菇卖蘑菇都弄得好,周朵也一样,弄得可好呢。”

周渔更好奇了,走到窗口去看,结果发现,好家伙,不大的屋子里,坐的满满当当的,村里适龄的孩子几乎都在这儿了,全抄东西呢。

而且孩子们还挺专心的,周渔看了一小会儿,他们都没发现,她也没打扰,扭头去看平菇了。

等着都忙活完了,那边屋门也开了,就听见周朵清脆的声音:“今天到这里,剩下的回去抄,明天别忘了交。”

哗啦啦,就跟下学一样,从小屋里出来二十多个孩子们,大的有十一二岁了,小的居然还有三四岁的,周渔都乐了,问瞧见她扑出来的周朵:“怎么还有这么小的?”

周朵笑着说:“他们肯定不能抄写,跟着哥哥姐姐来的。他们都抄写了,家里的孩子这不没人带,都带着了。”

周渔心里一动,倒是觉得应该买点启蒙书放这里面,孩子们也能看看。

不过这是以后的事儿,她先把糖拿出来递给周朵,“买给你们的,发一发吧。”

这年头也就是过年能吃块糖,瞧见周朵掏出来的橘黄色橘子瓣一样的糖果,甭管大的小的,立时都走不动了。

周朵直接将布袋递给了旁边一个挺高个子的男孩,说:“贺秋你发吧,一人一块!”

贺秋还真接过来,一个个发出去。

周渔就更好奇周朵是怎么管理的,她问周朵也不含糊,“姐你来看。”

说着,就拉着她进屋,将今天抄写的文章递给周渔,周渔一页页往下翻,几下就瞧出了门道,贺秋是抄写的最多的,一共有五篇,第二名是周欣欣,有四篇,第三名叫周美英,有三篇,剩下的,都是一篇了。

字迹也不同,贺秋的字最好看又工整,往下如是。

周渔就说:“这是谁抄的好,你就多给谁文章?”

周朵老得意呢:“嗯,开始是平分,可我觉得,卷子写的干净整洁老师喜欢,投稿也要看字迹的,肯定是工整的人家喜欢读。而且写的好的,就该奖励。所以,我就让大家投票,写的最好的就能抄五篇。”

“每次写完都评比,下次按着评比的名次来定写多少篇,大家都可服气呢,也可认真呢。

“还有,字实在是不好看的,我也剔除了,不让他们抄写。可是,我觉得这样也不公平,不能不给人家机会吧。就让他们回家练字去,啥时候有把握了,就过来试一试,我提供纸笔,如果排上了,就用他的,谁落下了,就回去接着练字!”

怪不得这里只有二十来个孩子,村子里的孩子却都没影了,原来都去努力了。

周渔原本想着,让孩子们抄写,是让他们在抄写的过程中,读到大量的美文,见识到更广阔的的世界,这样其实就是无声的启蒙,对他们以后无论是眼界还是写作文都有好处。

没想到,周朵还补上了一环,一笔好字还有渴望上进的心,也同样重要。

周渔不由给周朵竖大拇指,她这小妹妹管理很有方法,假以时日,绝对是一把好手。而这群梅树村的孩子们,也不会辜负他们付出的时光的。

周朵让姐姐夸了,很是高兴,美滋滋地说:“姐,那我这算是凭着自己的本事寒假去省城吗?”

这丫头居然还在意这个,周渔点头:“算!”

周朵可高兴了,不过她也有点担忧,“姐,一天最少40篇,那就是两块钱,虽然现在挣得多了,可也不少的,有用吗?”

周渔这几天也在关注,恰好第二天是周日,她就说:“要不你明天跟我去听听?”

周朵怎么可能不答应?

回家就把这事儿告诉了林巧慧,林巧慧有什么不应的,周渔回来后,家里可大不一样了。

周奋发去世的时候,她觉得家里的顶梁柱塌了,可是她咬着牙,自己站起来当了顶梁柱,她想的是,只要我在,我的两个女儿都要供出去。

后来周渔上大学了,她没觉得肩膀轻了,这只代表周渔走出去了,她还有个小女儿呢。

等着周图强跑到家里说,周渔被退学了,她那会儿其实是很茫然害怕的,她怕自己担不起来了,这个家怎么办。

后来周渔养蘑菇成了,她是三天两头担心投机倒把的事儿。

而现在,周渔将她所有的担忧都解决了。

应该这么说,回来的周渔已经能当顶梁柱了,她替她挡了起来,不用担心房子被抢,不用担心钱挣不够怎么供孩子,只要听她的话干活就行了。

林巧慧好几年没过过这样轻松的日子了,如今别说带周朵去城里,就是她说带周朵去省会去京市,她都不担心。

第二天林巧慧就给姐俩准备了早饭,至于中午饭她压根就没准备,想都知道,这俩丫头肯定要吃好吃的,不用她。

各工厂的广播分三段,第一段是早上七点开始,到八点结束,第二段是中午十二点开始,一点结束,第三段是下午五点开始,六点结束。

周渔她们赶不上第一段,干脆借了严华的自行车,下了拖拉机后,先去了送了草菇,还有周渔专门给李大厨带的平菇??给伍月华的那篮子,就是周渔提前用原种种植的,原本就是为了宣传,倒是物尽其用了。

随后姐妹俩又去了一趟百货公司??冬天了,家里三个女人都干得很,外加用香皂洗头发,头发每一根都恨不得自己待着,简直跟草一样,她想买点护肤品和洗发膏。

不过这会儿样数不多,功能也很有限,周渔本来还想考察市场,看了看后发现,挑选的余地几乎没有,就拿了几款连考察带试用了。

倒是瞧见南州化工厂的铃兰皂换了个包装,原先是纸盒子上面巨大的黄色色块,画了一个简笔花朵,上面写着铃兰皂,这会儿可讲究多了。

用的是淡黄色底色的包装纸,中间写着铃兰皂三个字,左下角是手绘铃兰花,右上角则写着“不拔干、不紧绷、美白润肤”三行字,整个画面淡雅漂亮。

这就是前几天整改的结果?不得不说,他们行动挺快,也挺有吸引力的。

周渔问了句:“这铃兰皂换包装了?还是原价吗?卖得怎么样?”

周渔刚刚要了三瓶面霜一罐洗发膏,不是那种问了不买的人,售货员态度倒也挺好:“换了,就昨天刚换的,价格还是原样,比原先卖得好。”

周渔又问:“除了包装,有别的改动吗?”

售货员这就不知道了,她摇摇头:“不知道呢。”

这就是这会儿的问题,厂家和销售是完全脱节的,周渔也没再问,她手里工业有限,看看是不是能碰上莫芳芳,从她那儿问和购买吧。

买了这些,时间就差不多了,姐妹俩先骑着自行车去了附近的化工厂家属院,果不其然,十二点一到,广播就响了起来。

先放的是一首欢快的《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等乐曲结束了,才听见广播员甜美的声音:“大家好,我是广播员尤雪丽,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篇美文,叫做《卖丁香花的女孩》,希望大家生活甜如蜜。”

文章名字一出来,周朵已经兴奋起来了,“是我们抄写的,这是《夏国文学》上的一篇,我可喜欢呢,真读出来了。”

“姐,我都没敢想!”

周渔笑着说:“走,去其他家听听去。”

这一中午,周渔和周朵换着骑自行车,虽然两个人水平都不咋地,好歹是没摔到沟里,一共跑了三家,居然都读了。

周朵兴奋的要死:“我回去就让大家再抄写!每天都不断!”

周渔笑着说:“好!”

没几天,李晓贺就将菜谱写了出来,周渔当时说了四个菜,他还添了一个,分别是:葱爆平菇,干煸平菇,平菇胡萝卜丝鸡蛋饼,平菇鸡蛋汤,最后一个则是周渔说的炸平菇。

李大厨还跟周渔说:“前四个你主要推,都是好吃又好做,配料也便宜,后面一个用油太多,平日里恐怕做的人少,不过味道很好,我准备放在利民菜馆,到时候,你记得送平菇过来。”

周渔本身是想将平菇和草菇分开的,没想到,还给平菇又找了一条销路,她连忙应了。

李晓贺可是高级厨师,拿了菜谱,周渔就用家里剩下的平菇,让林巧慧帮忙都做了一遍,果然都挺好吃,周朵为此多吃了两碗饭,还舍不得放下那个炸平菇。

这盘菜外酥内软,酥香鲜美,周朵冲着周渔说:“等着平菇产量大了,我每天都要吃这个。”

周渔才不信呢,等着真有了,肯定就不吃了。

尝了味道,周渔就写了几篇相关的介绍美食内涵做法的小文章,照旧混在了寄给各厂广播站的文章里,寄了出去。

南州化工厂广播室尤雪丽一下班就先往传达室走了一圈,这半个多月已经成为了她的习惯了。

三年前她中专毕业后,进了化工厂。

她是化工厂子弟,从小有名的文娱积极分子,在化工厂中学,还曾代表学校参加过全市汇演,拿到过歌唱组一等奖。

因着这个,纵然她上的是化工中专,进厂后,还是给她分配到了广播室,负责每日三次的广播。

人人都羡慕她,别人在车间里挥汗如雨,她一天就工作三小时,风吹不着雨晒不着。

但尤雪丽其实一直干的很不顺心。

她只是爱唱歌,并不爱文学,要不怎么能上化工中专呢。偏偏进了八十年代,文学浪潮蜂拥而至,别说小青年了,但凡有点文化的,也读起了诗歌看起了小说。

广播站自然也就被要求跟随时代步伐,广播时代声音。

所以,每天中午,尤雪丽都按着要求读几篇文章,几首诗歌。她三小时广播之外,就需要海量阅读,进行筛选,这让并不爱好这个的她苦不堪言。

她都已经跟父母提了,想要申请转岗,但却被父母以“别身在福中不知福”给拒绝了。在收到那个叫小鱼儿的来稿之前,她已经烦躁的不得了。

至今她还记得,那是天早上,上班的时候传达室叫住她递给了她三封信,她并不意外,作为厂里最漂亮的年轻姑娘,她每周都能收到表白信,唯一让她诧异的是,一次三封,这次有点多。

到了广播室,她还是拆开看了看,爱慕她的人很多,愿意写封信,她觉得起码是有行动,她认为是需要尊重的。

没想到第一封信打开一看,并没有任何的表白,而是一位文学爱好者的推荐书:尤雪丽播音员您好,我是您的忠实听众,每天都会倾听您在中午播放的文艺世界栏目,我是个文学爱好者,非常喜欢读书,特将我喜爱的文章让孩子摘抄下来,分

享给您,希望您也喜欢。

尤雪丽好奇地拿开了第一张信纸,发现后面整整七页纸规整地写着三篇文章和两首诗歌。每一篇文章,都符合文艺世界的读稿要求。

尤雪丽是又欣喜又小心,专门仔细读了三遍,确定没有任何不良内容,又专门去找了杂志确认的确是人家发表的文章后,就松了口气??可以一天不干讨厌的工作啦!

谁能想到惊喜在后面,每天都能收到这个小鱼儿的来稿,都是她分享的文章。

尤雪丽不会都用的,但的确,她的工作减轻了很多,她人都明媚了。

如今,每天下班去收发室拿信已经成了她最爱干的事情,有人帮忙负重前行,不要太美好好不好?当然,她也觉得这样是不是窃取了小鱼儿的劳动成果,她问了问晚报的人,人家说这种摘抄也有稿费的,她要给小鱼儿发稿费!

不过今天,尤雪丽拿了信,往家走的时候,却被一车间的几位大姐拦住了,“雪丽啊,你最近读的文章,怎么老有好吃的。中午那个干煸平菇,你在广播里,我们家那小子就在饭桌上吐槽,嫌弃我们饭菜不如广播听着好吃,非要吃那个蘑菇。”

“你可别读了,咱们这儿就秋冬天有点野生平菇,现在哪里去找?”

“就是啊,还有上次那个葱爆平菇,哎呀说的又简单又鲜美,我们家闺女说天天吃着白菜,听着美食,就是折磨。”

“雪丽啊,要不就别读了?!孩子闹又做不了,这不馋人吗!”

“雪丽,你是不是馋蘑菇了,不行你去利民餐馆吃一吃草菇,别为难我们了!”

尤雪丽的确最近读了好几篇关于平菇的文章,实在是描写的太好吃了,她有点馋了,可总不能跟人家说这个原因吧。

就在这时,却听见外面有人?喝:“卖平菇喽!卖平菇喽!”

一车间几个工人大姐都停了下来,狐疑地看向了家属院门口,她们是不是最近平菇听多了,南州有平菇?冬天有平菇?

真的假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